焦元溥
2016年1月中在深圳,和钢琴名家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有场公开对谈,从他的自传《我为什么要练琴》讨论其教学与人生。在活动结束前,我好奇地询问大师,在教了这么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之后,对于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
“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就不自觉地强调如此观念。”竞争难道不好吗?格拉夫曼却有另一番想法。“比方说我看中文,常有‘某某是第一人‘谁谁谁天下第一这样的说法。我读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书,也常看到作者写‘某人是某朝第一。我总是觉得很困惑。西方世界不常见到这样的表述;你可曾见到介绍法国19世纪后期绘画的书,上面写‘梵高是法国绘画第一人‘莫奈是印象派首尊或‘高更作品天下第一这样的话吗?这种争第一的心态真是好事?对钢琴学生或钢琴家而言,这样真的健康吗?”
这世上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个高下。就算只是快0.01秒,赛跑就是得依此决定名次,可以比出第一。但天下也有太多事,没办法找出第一,艺术正包括在内。“谁是天下第一的小说家?”“谁是世上最杰出的導演?”你真能心安理得而不带一丝迟疑地给出答案?
以前女高音西弗丽德(Irmgard Seefried)也曾被问:“谁是当今最好的元帅夫人?(歌剧《玫瑰骑士》的女主角)”她仰头一笑,回叹:“这是什么问题?”
是啊,对于这内涵丰富,表现方式又有无限可能的精彩角色,怎么可能会有唯一选项?标举米开朗基罗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那么达芬奇的艺术何以要被视为第二?面对无法找出“第一”的事物,我们该欣赏个别特质,也鼓励发展独特风格。作为个人,我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偏好顺序,就像我总是开玩笑地说米芾是“宋代书法第一名”。若真觉得书法艺术可以分出第一第二,这可就一点也不好笑了。
但偏偏有人就是要这样比,虽然也是情有可原。村上春树讨论文学奖,就表示“世间众人大多只看眼睛看得到具体的、形式化的东西……文学作品的质,毕竟是无形的东西,当授予某种奖或徽章时,就附上具体形式了”。谁是最好的钢琴家?艺术很难比,那就比技巧;但技巧其实也不好比,那就比准确。许多音乐比赛结果之所以可笑,在于最后获得冠军的,实是安全却乏味的庸才。但音乐比赛在最好的情况下,毕竟还能兼顾诠释、艺术、思考与技巧。参赛者演奏的是别人的创作,品评总是有所客观依据。若是连这点都不论,却去比“谁接了最多活动”或“谁音乐会最多”,这就和讨论作家却不读著作,只去数得过多少奖,讨论画家却不欣赏作品,以画作拍卖金额决定成就一样荒谬。
竞争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可争。谁是印象派第一人?没有“第一”也就是多元衡量。要了解印象派的绘画艺术,你就必须研究那个时期的诸多画家,品味各种观点与手法,自然也就不会以狭隘定义、以管窥天。这当然是更细腻也更深入的思考与涵养。我不知道中国人是否特别爱竞争、特别爱比第一,但我们确实已经看到太多无意义的排名和没道理的比较。如果竞争不能带来进步反而降低水平,是否还需要这种竞争,答案应该显而易见。
(陈长喜摘自《健康生活报》2016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