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6-10-20 14:55王钟箐胡强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综合素质改革

王钟箐 胡强

摘 要:公共選修课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在分析高校公选课三个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公选课的开设、质量监控、学生选课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公选课改革的可行性措施如下:规范公选课的开设管理,建设优秀课程;加强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建立多维度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学生公选课的指导;严格考核环节,鼓励多种考核方式。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综合素质;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211-03

20世纪90年代末,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推动下,公共选修课开始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高等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公选课的推行是实施学分制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开设有公选课,纵观公选课教学的现状,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高校公选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

一、高校公选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选课普遍存在盲目性

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存在较为突出的功利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学生以易取得学分为标准,在选课期间,通过咨询同学,专门选择点名少、考试易通过的课程;有些学生仅根据课程名称,没有从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素质能力出发,没有充分了解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随意进行选课;有些学生完全不重视公选课,敷衍选课,委托同学代为选课,同学代选后,不登录教务系统查询选课结果,往往在课程快结束时,才知道还有选修课从未上过。根据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某大学学生随意选课,在大学四年里共选择了三十多门课程,但真正拿到学分的课程只有五六门。这不但说明学生选课随意性太大,而且也浪费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2.学生到课率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是高校公选课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公选课的学生实际到课率都不高,个别课程有接近50%的学生不到课堂上课。应该说,缺乏对公选课的正确认识是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很多学生对大学课程体系设置理解不足,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认为必修课和专业课是大学毕业和学位要求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从事该专业工作的能力,而公选课只是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补充,并不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动力必然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到课率不高。

同时,由于公选课为便于全校学生选课,多设置于晚上,易与学生的社团活动发生冲突,在选择上课还是参加社团活动时,学生往往放弃公选课。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但对上课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更大大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降低教学热情和精力投入,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公选课课堂教学质量下降,而教学质量的下降,更让学生认为公选课就是凑学分的课程,上不上课无所谓,没有重视的必要,并随之产生恶性循环。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热情不高

对比专业课和公选课,专业课针对同一专业开设,授课对象集中,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基本稳定,教师易于把握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易于掌握课程进度;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其授课面广,授课对象层次多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根据本次选课学生的特性,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进行调整,对教学进度进行修订,这样,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前提下,教师自然倾向于开设专业课程,而不愿开设公选课。

2.课程缺乏稳定性,缺少教学研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教师开设公选课积极性不高,导致开设课程的不稳定性。同样的课程,在不同学期,极可能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开设。由于教师研究方向和关注点的不同,其选择的教材,编写的教案和教学大纲也自然不同。因此,公选课一般缺乏统一的选修课教材,没有固定的课程内容载体,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随意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公选课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以及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的需求,其教学设计尤为重要。但由于课程开设的不稳定性,无法形成或组建较为固定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缺少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一般均采用“满堂灌”模式,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课程考核不严格

公选课的设置是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进行快乐学习,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应该说,公选课的考试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能否从课程中获益。因此,公选课相对于专业课、必修课而言,考核的严肃性和严格性相对弱一些,一般由教师自行决定考核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公选课就可以任意让学生及格。相反,任课教师更应该重视考核环节的合理设计,以反映学生公选课学习的真实效果。现实状况却是多数公选课的考核仅依据课程结束后的课堂测试作为评判。授课教师随意出一张试卷,通知学生课程结束后参加考试,不管平时是否来上课的学生,只要参加了考试,就给予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逃课行为,加深了学生对公选课的不正确认识,使公选课修读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开设公选课的预期目的。

(三)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选课开设的规划功能没有实现

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公选课的规划设计中,公选课一般分为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模块,学生通过选修相关课程得以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发展个性特长,得以全面成长。但从目前公选课开设和选修情况来看,传承思想和文化的课程较少,实用型课程和工具性课程较多,如:常用电器知识、汽车驾驶、职场礼仪、应用文写作、影视欣赏、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功利性课程的大量开设,违背了公选课开设的初衷。

2.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

高校扩招后,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对公选课开设的数量提出了挑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首先保障课程数量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因此,大多数高校的公选课采用申报制度,由教师个人提出开设申请,经过简单的形式审查后即可开设,对申请开设公选课的教师资格要求不高,教学内容审核不严。教师申请开设的课程基本上由其个人的兴趣爱好所决定,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课程受教师个人影响很大,难以保证课程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更难形成公选课的品牌课程、优秀课程。

3.课程教学监控管理不够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公选课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了专业课和必修课的检查和监控上,没有制定与公选课相配套的监控体系。另外,由于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教学班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同时为了不和必修课、专业课发生冲突,公选课的授课时间大多安排在晚上,加大了课程监控管理的难度,使公选课课堂教学的监控成为难点和盲点。

二、高校公选课改革的建议

(一)规范公选课的开设管理,建设优秀课程

规范公选课的开设管理,必须兼顾提高质量和保证数量两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所属学院的作用,以学院为单位,要求每一个学院都开设相应数量的公选课,并保证几年的稳定开设。以学院为单位开设公选课,一来有利于保证公选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个教师这学期工作量较大,承担公选课任务较困难,就可以由另外的教师开设,由学院统筹规划;二来以学院为单位开设公选课,可以形成教学团队,有利于建设优秀的公选课程,并且可以使学生在一门课上体验更多老师的教学风格。

公选课管理部门,可以整合全校师资力量,开设多种形式的公选课,建设公选课品牌课程。比如以讲座形式开设的公选课,一门课程由若干个讲座组成,每一个讲座邀请校内外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教学名师进行讲授。讲座的内容可以是同一学科专业的,也可以是多学科专业的,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科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领略多位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

(二)加强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建立多维度的质量监控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督导人员、专家、管理干部的监督作用。督导人员根据课表,随机进入课堂听取课程教学情况,听课后和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听课情况提出建议,并将听课情况反馈教师所属学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课堂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二是学生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评价。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让学生全员参与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网上评价工作,客观地反映自己对选修课程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样本数量充分,指标数据的准确度、可信度较高,而且参与评价的方法简单方便,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公选课的教学水平。三是加强公选课教学大纲、教案等材料的建设与检查。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由于公选课的特殊性质,公选课的大纲、教案往往由教师个人制定,缺乏教研室集体的审核和认可。在公选课的开设实行以学院为单位开设后,其大纲和教案的确定同样需要学院的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且不能随意修改。

与公选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相对应,应建立公选课奖励和退出机制。确定公选课的最低开课人数,在选课结束后,没有达到开课人数的课程停开;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未合格的课程下学期不能开设。同时,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优秀的课程实施奖励,并优先支持建设为优秀课程、品牌课程。

(三)加强学生选课的指导

第一,让学生全面知晓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如印制资料和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等),公布《人才培养方案》《选课指南》《课程教学大纲》等材料,使学生能够了解所有课程,包括公选课的详细信息,对要学的各类课程有总体上的把握,对公选课的选择能有较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做好《选课指南》的公布工作,《选课指南》里应公布每学期开设的公选课的详细信息,包括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任课教师的情况、如何合理选课的建议等。

第二,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选课。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可以通过规定各个类别的公选课学分来引导学生选课。比如规定本科生的公选课最低毕业学分为10分,其中4个学分必须来自人文科学类的课程,4个学分必须来自自然科学类课程;为了避免学生选修容易过关的艺术类、体育类课程,可以规定此类课程的学分不能多于2学分等。

(四)加大公选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公选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公选课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习明纳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适合开设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五)严格考核环节,鼓励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公选课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导,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课程,相对于必修课和专业课,其考核的难度较低。这并不代表公选课的考核就该放松,恰恰相反,对考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参加公选课学习的获益程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最大限度地杜绝学生逃课的现象,应将学生平时参加课堂学习的考勤和考核成绩相结合,多次无故缺课的学生不能参加课程的期末考试。加大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的比例。鼓励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组成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不但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考核,同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三、结语

总之,公共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学生选课、教学管理方方面面。因此应高度重视公共选修课的作用,以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出发点,认真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公共选修课建设和管理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2).

[2]闫炳文.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2).

[3]王玉斌.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

猜你喜欢
公共选修课综合素质改革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共选修课的慕课模式探讨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