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气象局 河南安阳455000)
(安阳市气象局 河南安阳455000)
高原涡和西南涡二者非耦合时抑制四川地区西南涡发展,二者耦合后将会引发四川浅薄系统,本文以2013年6月末至7月初的四川暴雨为例,从位势涡度角度分析高原涡和西南涡在互相作用时关系,首先介绍资料与方法,随后简单介绍暴雨概况与高原涡、西南涡二者的移动和演变,最后提出诊断分析,以期揭示二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征。
高原涡西南涡相互作用
高原涡,又名高原低涡,属于浅薄系统,是青藏高原动力热力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多为暖性结构。在夏季,高原涡东移时引发下游地区暴雨,在高原涡东移至100°E时,可以与西南涡垂直叠加相互作用,加强西南涡,从而导致四川地区出现暴雨气象。
本文选取2013年四川降水量资料以及欧洲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再分析资料与NCEP(即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相比适用性更好。
在P坐标系中,位势涡度,即PV可以表示为(忽略大气垂直速度水平变化情况):
在等熵面上,引入静力近似,等熵位势涡度,即IPV,可以由Ertel定义为(忽略垂直速度):
ζ0即为等熵面上相对涡度的垂直分量;重力加速度以g表示,地转牵连涡度以f表示,由公式(2)可以得知,静力稳定度与绝对涡度二者共同决定等熵位势涡度。
四川盆地于2013年夏季发生一次特大暴雨,自贡、绵阳、德阳、遂宁等地发生局域性性大暴雨,其中遂宁日降雨量已达20年来最大降雨量,存在强降水中心,调查表明,七月一日与六月三十日相比,其降水中心明显东移,强度减弱、范围扩大。
2013年夏季,青海西南部生成一种高原涡,其逐渐东移至四川盆地,根据其与西南涡中心强度变化及移动路径,可以将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原涡自高原东移而出,第二阶段是西南涡形成并移动,第三阶段是两涡相互作用,高原涡、西南涡发生耦合,导致四川暴雨出现。两涡相互作用十分复杂,由于两者存在各自空间尺度,因此可以利用垂直剖面分析两涡相互作用以及伸展空间。
第一阶段,根据垂直剖面可以看出其在高原地区具有明显位势涡度中心,随着时间推移,高原涡出现明显东移趋势,十二小时后移入四川盆地,高原涡产生时其低涡发展加强;十八小时后低涡继续发展加强,高原涡东移正涡度加强;三十六小时后,低涡发展减弱,高原涡东移进入四川区域后其强度减弱。
第二阶段,同样分析位势涡度场、风场与高度场,高原涡产生后十二小时,四川区域出现低涡中心,其西侧低涡发展加强,即西南涡形成时,其位势涡度大值处于低涡西侧,四十二小时后该大值中心重合于流场低涡中心,表明此时低涡发展较为稳定。
第三阶段,两涡垂直耦合,合并成为一个强涡,其强度增强,形成深厚涡旋系统,与此同时,强降雨中心处于该区域。高原涡形成四天后其正涡度中心减弱,降雨量减弱,十八小时后涡旋中心减弱,暴雨趋于结束。
位势涡度剖面表明,位势涡度中心处于风场、高度场中低涡中心西侧时,涡旋处于形成阶段。高原涡、西南涡非耦合时,其东侧下沉气流抑制西南涡发展,当两涡垂直耦合时,高原涡、西南涡两者在垂直方向可以合并成为更强的涡旋。
笔者选取不同位势涡度计算方法,诊断分析高原涡、西南涡于2013年夏季的一次移动耦合引发四川区域暴雨过程。
位势涡度剖面图可以揭示高原涡、西南涡二者相互作用过程并追踪两涡异动情况,同时结合风场、高度场,可以将涡旋中心强度变化清楚反映。涡旋形成阶段,位势涡度中心位于风场、高度场上低涡中心偏西区域。在高原东部东移过程中,高原涡强度加强;在四川盆地东移过程中,高原强度减弱;在两涡垂直耦合后,其强度得以再次加强。
根据位势涡度理论得出的涡度演变时间分析表明,高原涡与西南涡在非耦合时,其东侧下沉支阻碍西南涡发展;当两涡垂直耦合时,两涡合并成上升气流加强的一个强涡。
在两涡耦合时,暴雨中心与稳定上升气流对应,其右侧出现下沉气流,形成次级环流圈,构成高低空能量与水汽交换。等熵位势涡度分布能够清楚反映两涡水平移动,同时指示强降水中心。
在降雨过程中,水汽逐渐增加,其幅合中心对应强降雨落区,当降雨影响系统东移或南移时,暴雨涡度与垂直速度增大,动力条件增强。高原涡和西南涡二者耦合过程复杂,其耦合中尺度特征和物理机理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试图通过揭示复杂过程的部分特征,以期增进耦合过程认识。
[1]邱静雅,李国平,郝丽萍.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暴雨的位涡诊断 [J].高原气象,2015(06).
[2]刘新超,陈永仁.两次高原涡与西南涡作用下的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4(01).
[3]周淼,刘黎平,王红艳.一次高原涡和西南涡作用下强降水的回波结构和演变分析 [J].气象学报,2014(03).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艾瑞瑞
Q938.1+2[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411-1
艾瑞瑞(1987~),女,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天气预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