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 湖南郴州423000)
(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 湖南郴州423000)
我国的地质灾害性形势非常严峻,所以防治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相关的地质工作人员要从实际的地质环境出发,全面的掌握灾害发生的规律,以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进行完美融合,从而达到降低灾害发生几率的目的,本文主要是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的利用进行了阐述。
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利用
地质灾害通常情况下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灾害,大部分是由于两者综合作用导致的,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部分岩土层出现移动。湖南省地质灾害具种类多、规模大、分布广、灾情严重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国以来至目前为止,全省已发生较大的滑坡663处,崩塌105处,泥石流69条,地面岩溶塌陷182处(区),矿山采空区地面沉陷63处;1993年前有堤线管涌126处(涌沙眼3975个,单个沙眼直经最大达1.7m),渗漏188处,大堤沉陷滑动32处(总长4.84km)、坍塌97处(总长107.7km),近年来还出现了大量的管涌和大堤开裂及滑动等。此外尚有大量的其它地质灾害。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需要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相结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防治利用体系。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利用地质环境。
1.1 湖南省主要地貌类型
湖南侵蚀剥蚀构造地貌表现为山地,受地质构造控制,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湘西北、湘西、湘南以及湘东地区;湖南侵蚀剥蚀地貌表现为丘陵,主要受外营力塑造而成,受地质构造影响次之,全省丘陵面积约占35%左右;喀斯特地貌在湖南有较大面积的分布,湘西北、湘中和湘南广泛发育喀斯特地貌,而湘西、湘东仅有零星分布;湖南堆积地貌包括台地、阶地、平原,台地有冲积台地、洪积冲积台地、残积坡积台地之分。冲积台地大多数与平原无明显的波折线,洪积冲积台地主要分布于山前地区,而坡积残积台地主要分布于湘东北地区。
1.2 湖南主要地质灾害
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盐碱化,地热害等。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治地质灾害成为重中之重。全省主要地质灾害点分布密集的是湘西北,湘西以及湘东南地区;湖南地质灾害种类多,规模大,分布广,且不断地发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据近几年发生的地质灾害的规模、频度、人畜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湖南地质灾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本处指的“几类主要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及河湖淤积等。
1.3 主要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分析
将主要地质灾害与地貌类型图相结合分析发现,在湖南境内,发生了地质灾害的地貌类型为高中山、中中山、低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喀斯特中山、喀斯特低山、喀斯特山原、喀斯特丘陵、连座峰林。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区域以低山、中中山概率最大,最少为连座峰林地貌类型。湖南主要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地貌类型为低山,湖南的低山主要分布于湘西北、湘西、湘南和湘东地区。湘西北地区的低山海拔一般为500~800m,相对高度在150~400之间,这一地区的低山侵蚀沟较发育,山地纵横,沟谷分明。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多,坡度较大,相对高度大,符合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同时低山的海拔高度相对于中山来说要低,人类活动也频繁,影响深刻。虽然高中山地貌类型的海拔比低山高,并且也具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形条件,但是其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远远小于低山,究其原因,湖南高中山分布面积不大,海拔较高,植被覆盖较好。同时因为海拔较高,人类活动较少,对其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小。所以虽然高中山存在较好的地质灾害发育地形,发生地质灾害的次数却较少。
2.1 地质灾害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强度都在增加,追去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也超过人们的想象,并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就是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独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仪器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2.2 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
按环境学的定义,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对地质环境而言,环境质量就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各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前所述,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地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就会产生某种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来看,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因素繁多的国家,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以百亿元计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是间接地影响整个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发展速度越快,危险性越大,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3.1 建立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基础调查工作
以郴州市环境地质防治为例,首要任务是建立郴州市地质灾害全民防御体系。选取危害较大地质灾害隐患
点,建立防灾预案,逐级签定落实责任书,建立防灾工作网络体系。按灾害危害
的严重程度,分别确定由市、县、乡、村四级,建立地质灾害防灾的管理体系。
健全地质灾害汛期巡查、值班、速报、督查制度。同时查明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点和潜在性地质灾害点,完成全市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査与区划工作,争取在2016年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3.2 加强防治、监测力度
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进行地质灾害的重点监测评价和有效防治,尤其对公路沿线,主要城镇、居民区、煤矿开采区等进行重点防治;不断完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加强监测,对需搬迁安置的农户按照紧迫程度分期实施搬迁,对个别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勘查、治理。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及时发布气象信息,作好防灾预案,发现险情,及时疏散群众,按预定疏散路线撤离。
3.3 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对植被破坏严重地段,实行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在理顺全市地质灾害管理职能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并通过各种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局部辅以一定的生物防治工程,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损失,需要对灾害本身以及当地的环境保护管理等进行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灾害防治办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本身的影响,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信息进行二次巩固,相信在未来的发展,地质工作者会将财产维护以及生命保护放在第一位,并结合实际,坚持将灾害研究与地质环境二者综合在一起,这样的科学分析一定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灾害治理效果。
[1]陈奇,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优化 [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
[2]李粮纲,深圳地区地质环境特征与地质灾害防治 [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
[3]马娜,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讨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地质环境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魏俊峰
P694[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3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