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勘局地质六队 西藏拉萨851400)
(西藏地勘局地质六队 西藏拉萨851400)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不仅是世界知名的地学窗口,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近年来陆续取得重大地质找矿突破,本文论述的沙让斑岩钼矿床就是西藏钼矿勘查取得取得又一最新成果。该矿床自1987年发现并开始调查以来,通过西藏区调队、西藏地质六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等地勘单位及科研院陆续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在地、物、化、遥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勘探程度基本达到详查工作要求,对该矿床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对西藏年轻造山带寻找类似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沙让钼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机制
沙让钼矿区位于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城NW299°,距离川藏公路约40Km。矿区范围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进行矿床开发利用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增收农牧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前人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矿区最新认识,从矿区客观实际出发,阐述了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探讨了矿床成因机制,建立了成矿模式。
区域上矿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活动边缘之上,大地构造位置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次级构造单元朱拉--门巴陆内裂谷带与米拉山--松多晚古生代碰撞结合带交接部位,工布江达复背斜北翼。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前奥陶系变质较深的基底岩系(松多岩群AnOsd)及古近纪的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帕拉组E2p)。主体构造表现为东西向的深大断裂构造和复式褶皱,并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次级断裂,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促使区域构造格局复杂,控制了区内的岩浆岩及矿产分布。
区域岩浆岩发育,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岩带以发育巨大花岗岩基和广泛出露中、新生代火山岩为特征。侵入岩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在空间上侵入岩与火山岩伴生,时间上侵入岩稍晚于火山岩,一般见侵入岩与火山岩呈侵入接触。侵入岩的形成与火山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二者岩石成分特征十分相似,构成本区内同源异相的二元结构。它们受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控制是十分明显的,而主要的岩浆活动时期为印支期-喜山期。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类岩石、玄武岩、安山岩、(石英)粗安岩、流纹岩以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类。
矿区地层主要发育前奥陶系松多岩群(AnOsd)的马布库岩组(AnOm)和雷龙库岩组(AnOl),两者呈整合接触关系(见图1)。马布库岩组主要分布于矿区的西部,呈向南东倾斜的单斜岩层,岩性以石英片岩、云母片岩为主;雷龙库岩组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北部、东部,呈向南东倾斜的单斜岩层,岩性以石英岩夹石英片岩、黑云--二云片岩为主。
图1 沙让钼矿床地质略图
矿区内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闪长岩、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后期的闪长玢岩和煌斑岩脉等,大多呈小岩株、岩枝、岩脉产出,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岩浆侵入系统。其中,早期侵入的是黑云母闪长岩,中期(主期)侵入的是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等,晚期侵入是闪长玢岩和煌斑岩脉。侵入时代据区调资料确定为白垩纪,形成的先后顺序为:黑云母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脉→煌斑岩脉;岩浆分异作用明显,岩体的基性程度逐渐降低,酸性程度逐渐增高。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呈侵入或渐变接触关系,具脉动、涌动、超动接触的特征。
矿区构造作用主要表现为线性断裂构造和劈理化带中的裂隙、节理。
(1)近东西向断裂构造(F1):该断裂为矿区内发育最早的构造,它控制了区内岩浆岩的展布形态、分布范围,其断裂构造具多期活动的特点,早期地貌上表现为紧闭平直的特征,具压扭性特征,晚期具伸展、剪切特征,劈理、节理发育,导致岩石破碎强烈,形成宽约2-10m的碎裂岩带。在构造碎裂岩带中,多充填细脉状、薄膜状辉钼矿细脉、网脉,局部矿化富集形成钼矿体。
(2)近南北向构造:主要为晚期断裂(F3):呈南北走向,延长1.2km,切割了东西向断裂(F1),断距0.5-2.0m左右,控制了沙让沟两侧近南北走向的侵入岩。
(3)北西及北东向构造:呈X形交叉,岩石碎裂岩化强烈,形成了岩体中的劈理、节理化带,辉钼矿化呈细脉状、网脉状、大脉状产出,多使矿化富集。
3.1 赋存特征
本矿床为一隐伏—半隐伏矿床,是以钼矿产为主,局部伴生有益组分为钨和铜,但均不能独立圈定伴生矿体。通过2005-2009年的矿区勘查工作,在沙让矿区钼矿床主要划分出两种类型的钼矿体,分别为石英脉型钼矿体(Ⅰ矿体)、斑岩型钼矿体(Ⅱ矿体)。
Ⅰ号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区的钼矿化花岗斑岩中,沿岩石的裂隙、节理间形成石英脉型钼矿(化)体。Ⅱ号矿体主要产于钼矿化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体中,呈似层状、层状大致平行于岩体侵入接触面展布。
3.2 矿物组成及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比较简单,以原生硫化矿石为主,氧化率一般在1-5%之间。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少见钛铁矿、磁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水云母,副矿物有榍石、金红石、锆石等,蚀变矿物有高岭石、绿帘石、绢云母、绿泥石、伊利石等。矿石具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充填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细脉浸染状、细脉状、条带状、网脉状、薄膜状、致密块状、团块状等构造。
3.3 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主要均为钼矿化花岗斑岩,矿区蚀变较为发育,分布广泛,呈面状分布,为接触式分带类型,以接触带为中心,蚀变分带呈不完全对称分布。常见的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从接触带向花岗斑岩体为: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局部)→石英-弱钾化带;从接触带向围岩为:石英-绢云母化带→黄铁矿-绢云母化带→青盘岩化带。
4.1 地层条件
矿区主要出露前奥陶系松多岩群(AnOsd)的马布库岩组和雷龙库岩组,主体岩性为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在后期岩浆及构造运动中,发生岩性活化,物质成分重新分配、组合,根据与国内外钼矿床类比,其成矿与早期沉积深变质岩系关系密切。
4.2 构造条件
矿区内钼矿化花岗斑岩体几乎全岩矿化,根据断裂构造与矿体的空间分布位置及赋矿层位分析。近南北向及东西向展布的断裂,基本控制了含矿花岗斑岩的分布和产出形态,表明含矿斑岩体与近南北向及东西向断裂关系密切,为岩体的侵入和矿体的定位提供了条件,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热液、矿源通道和赋矿空间,为成矿前构造。而北西向、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劈理、节理带为形成富矿的主要容矿构造,均为成矿前构造。
4.3 斑岩体条件
矿区中东部有钼矿化花岗斑岩出露,此斑岩体为含矿主要部位,经工程验证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可知,矿区岩体岩浆分异作用明显,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岩体岩性从早到晚呈现出由基性向酸性演化特点。后期的酸性花岗斑岩体为矿区钼矿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物源和热源。
4.4 成矿时代特点
经取样测试分析,沙让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等时线为(51.0±1.0)Ma(MSWD=0.55)(唐菊兴等,2009),代表了沙让钼矿的成矿年代属始新世早期。
沙让钼矿床的成岩成矿时间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期间(40~65Ma),冈底斯主碰撞带岩浆岩底侵作用事件(47.0~52.5Ma,大约50Ma的始新世)(莫宣学等,2003;董国臣等,2005)相一致。即沙让复式岩体的形成及岩体中辉钼矿化的形成与冈底斯成矿带存在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斑岩钼矿的形成,表明始新世早期冈底斯成矿带的地壳已经增厚到可以产生地壳熔融的厚度。
4.5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沙让矿区钼矿床辉钼矿主要产于钼矿化花岗斑岩体中,在岩体中呈层状、似层状,由岩体顶部向下分为数十层钼矿体,在岩体的构造破碎带、岩体接触带及含矿岩石微细裂隙中,形成浸染状、细(网)脉状、薄膜状、致密块状钼矿石。根据区域地质矿产、沙让矿区地质和矿体特征,结合国内外大型钼矿床的成矿特点,初步确定沙让矿区钼矿床钼物质来源于早期的前奥陶系松多岩群(AnOsd)的马布库岩组和雷龙库岩组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其早期地层在地下深部岩浆热力活动及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发生重熔、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等蚀变,成矿元素通过活化、迁移、富集,在晚期花岗斑岩体中富集成矿(图2)。
图2 沙让钼矿的成矿模式图
如上所述,认为沙让钼矿为典型的斑岩类型矿床,含矿岩体具有多期次岩浆侵入、分异成矿、热液叠加等特征明显;钼矿体中与围岩渐变过渡的细脉浸染矿石与斑岩体为同期次,而脉状、大脉状富矿体则为后期热液叠加充填的结果,含矿斑岩体及其接触带围岩具有明显的蚀变矿物分带特征,是此类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
[1]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沙让矿区钼矿详查地质报告.(2010.11).
[2]西藏冈底斯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刘鸿飞,徐开锋等2013).
[3]董国臣,莫宣学等.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冈底斯带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限定: 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 [J].地质学报.2005.79(6):756-765.
[4]莫宣学,赵志丹等.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J].地学前缘.2003.10 (3):135-148.
[5]唐菊兴,陈毓川等.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斑岩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地质学报.2009.83(5):698-704.
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沙让矿区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探
■郭红俊 白玛措姆 胡涛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