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贝,肖海峰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中国羊毛产量结构与竞争效益分析
王贝贝,肖海峰*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26个羊毛生产省市1991-2013年羊毛以及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生产的增长、结构、竞争方面的优势和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羊毛生产在增长、结构和竞争方面的优势和效益存在显著差异;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生产的优势区域有所不同,其中细羊毛主产省市的粗羊毛发展全面优势凸显,导致细羊毛生产形势越发严峻。为确保国内细羊毛产业稳定发展和缓解外国羊毛进口对国内羊毛市场冲击,我国必须充分正视羊毛生产省市的羊毛结构和竞争优势演变,重塑细羊毛结构和竞争效益,促进细羊毛生产发展。
羊毛;产量;结构;竞争;优势;效益;偏离-份额法
王贝贝, 肖海峰.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中国羊毛产量结构与竞争效益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2): 255-261.
Wang B B, Xiao H F. Study on the woo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benefit in China based on shift-share analysi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2): 255-261.
羊毛作为天然动物纤维,一直是毛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同时国内毛纺织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加工国。尽管如此,国内羊毛市场始终面临着严峻的供求矛盾形势。近年来,我国羊毛产量增加主要得益于半细羊毛和粗羊毛产量增加,细羊毛尤其是优质细羊毛数量有限。正是由于这种羊毛产量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国内毛纺企业的加工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优质羊毛原料,不仅制约了毛纺织工业发展,也使国内羊毛生产受到大规模进口冲击。随着中国-新西兰和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建立承诺的羊毛零关税国别配额量不断推进实施,中国羊毛市场对外越来越开放。为稳定国内羊毛产业发展以及解决毛纺织工业原料缺口,提高国内羊毛产量尤其是细羊毛产量是未来国内羊毛生产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国内羊毛产量的结构和竞争优势以及效益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促进国内羊毛产量提高并合理地调整产量结构。
目前,国内已有相关文献对我国羊毛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羊毛生产区域布局分析,如战英杰[1]指出中国羊毛产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东、甘肃、青海和新疆8个省区,所产羊毛总产量占全国羊毛总产量的80%,全国细羊毛总产量的90%;耿仲钟等[2]强调羊毛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等少数省份,各省历年的羊毛产量位次变化不显著。农区羊毛产量增加但所占比重小幅下降,而牧区羊毛产量持续增加且所占比重也持续提升;孙致陆和肖海峰[3]运用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羊毛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强调羊毛和羊肉的比价、畜牧业综合比较优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机会等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羊毛生产布局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羊毛生产布局逐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转变;二是羊毛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如孙致陆和肖海峰[4]采用资源禀赋指数法、概率优势分析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我国羊毛、细羊毛的比较优势,指出我国羊毛生产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南东北及中部部分地区,细羊毛生产优势省区为新疆、内蒙古、甘肃、吉林、青海和黑龙江;三是羊毛生产成本收益分析,岳丹萍和欧源[5]通过与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比较,指出中国羊毛成本收益率比澳大利亚低很多。郭丽楠和田志宏[6]则从羊毛单产、产值及相对价格等角度分析了中国羊毛生产成本收益变化规律,强调我国羊毛总产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牧区羊毛生产的比较效益在不断下降;四是羊毛产量预测,如周向阳和肖海峰[7]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计2020年中国羊毛产量将达到63.36万t,但细羊毛产量所占比例趋于下滑,同时羊毛产量将从华北、东北地区向西部地区集中。随着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谈判推进,部分学者研究预测自贸协定将对羊毛生产产生的影响。如张海森[8]运用GTAP模型模拟表示建立中澳自贸区后中国羊毛产出将下降2.9%。何好俊等[9]运用CGE方法得出如果中澳自贸区建立双边关税削减后,中国羊毛产量将从2010年的下降0.38%扩大至2015年的下降0.73%。周向阳和肖海峰[10]也用GTAP模型模拟表示如果中澳之间全部进口商品关税削减至零,那么中国羊毛产量会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进口增加而下降13.35%。总体来看,目前关于羊毛产量结构的深入分析较少。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国(不包括港、澳、台)26个羊毛生产省市1991-2013年的羊毛产量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羊毛及各类型羊毛产量增长的结构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总结各省市羊毛总体生产和细羊毛、半细羊毛、粗羊毛生产的优势情况,并通过构建结构效益指数和竞争效益指数,进一步测算各省市羊毛生产的结构和竞争效益情况。
1.1偏离-份额分析法模型构建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后经Dunn (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统计方法之一[11]。该分析方法通过将特定区域或产业变量的增长分解为参照区域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以从结构因素和竞争因素两方面揭示区域或产业随时间的变化。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已经广泛用于国内农业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12-14],并且已有学者延伸用于粮食产量结构与增长效益研究[15]。
假定在经历时间[0, t]之后,我国i省市的羊毛产量和结构均发生了变化。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我国i省市羊毛产量在[0, t]时间段的实际增长量(△yi)被分解为如下三部分:
1)羊毛产量增长的国家分量。国家分量(Ni)表示i省市羊毛产量按照全国羊毛产量的增长速度,从基期发展到报告期所实现的产量增加,该指标值的大小代表了各省市羊毛生产在增加羊毛产量上所具备的先天优势或潜在能力。公式为:
式中:Nij为i省市j类型羊毛的国家分量,yij0为基期i省市j类型羊毛的产量,分别为基期和报告期参考区域(全国)羊毛的总产量,n为羊毛类型数量。
2)羊毛产量增长的结构分量。结构分量(Pi)表示为i省市各类型羊毛按照全国对应类型羊毛产量增长速度和按照全国羊毛产量增长速度增长的增长差量,该指标值的大小反映了各省市与全国之间的羊毛产量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公式为:
3)羊毛产量增长的竞争分量。竞争分量(Di)反映了i省市各类型羊毛以不同于全国对应类型羊毛的增长速度而增长所引起的产量变化,表示为i省市各类型羊毛产量按照自身实际增长速度和按全国对应类型羊毛产量增长速度增长的差量。公式为:
此外,实际增长量与国家分量之差或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之和定义为总偏离(Ti),反映了i省市羊毛产量实际增长与国家分量之间的差量。若Ti为正,则意味着i省市羊毛产量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
1.2 结构效益与竞争效益指数构建
为进一步衡量各省市羊毛生产的结构效益和竞争效益,引入省市羊毛产量的增长效益指数(Li)、结构效益指数(wi)和竞争效益指数(ui),则i省市羊毛产量增长效益指数为:
由式(4)可知,增长效益指数(Li)反映了i省市羊毛产量增长相对于全国羊毛产量增长的优势;结构效益指数(wi)反映了i省市羊毛结构对该省市羊毛产量增长的影响,若wi大于1,表明该省市羊毛生产结构比较合理,增长型羊毛类型在整个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竞争效益指数(ui)反映了i省市羊毛竞争力状况对整个羊毛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若ui大于1,表明该省市各类型羊毛产量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整体竞争力。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我国(不包括港、澳、台)26个生产羊毛的省市作为研究对象,以1991年为基期,2013年为报告期,选取全国为参考区域,分析各省市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产量的结构和竞争力变化,所有羊毛产量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此外,按照2013年羊毛产量排名,将排名前15位的内蒙古、新疆、河北、黑龙江、甘肃、吉林、青海、辽宁、山东、宁夏、河南、山西、西藏、陕西和四川作为羊毛主产区,其余的浙江、云南、天津、贵州、江苏、北京、安徽、上海、湖北、湖南和江西作为非主产区。
2.1 羊毛偏离-份额结果分析
1991-2013年期间羊毛主产区各省市羊毛产量均增加,其中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和河北羊毛产量增加较多,分别增加了5.08万t、4.20万t、2.14 万t和2.12万t;黑龙江、河北、宁夏和四川羊毛产量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1.98倍、1.77倍、1.74倍和1.18倍(表1)。可见,黑龙江和河北不仅羊毛产量增长较多,而且羊毛产量增速较快。与羊毛主产区不同,非主产区中仅云南、天津和北京三省市羊毛产量有所增加,但增量较小,分别增加了168.48 t、242.86 t和73.70 t。其他非主产省市中江苏省羊毛产量减少较多,达到了0.15万t,降幅为81.71%。
从国家分量来看,受益于全国羊毛产量整体表现为增长趋势,各省市国家分量均为正。其中,按照全国羊毛产量整体增长率发展,内蒙古实现的羊毛产量增长最多,即国家分量最大,为4.27万t;新疆紧随其后,国家分量达到3.55万t。这意味着1991年内蒙古和新疆羊毛生产具有先天增长潜力。此外,主产区中山东、青海、甘肃的先天增长潜力也较突出,国家分量依次为1.54万t、1.27万t和1.07 万t。而非主产区中各省市的国家分量均较小,意味着这些省市在1991年具有的先天增长潜力就较弱。
表1 我国26个省市羊毛生产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万t)Table 1 Shift-share analysis results of wool production in 26 provinces (10000 tons)
从结构分量来看,羊毛主产区中内蒙古、新疆、吉林、河南、山西和陕西的结构分量为负,说明这些省市生产全国增长快速的羊毛较少,而生产全国增长缓慢的羊毛较多,羊毛产量不具有结构优势。内蒙古羊毛生产的结构分量最低,为-0.47万t,其次为新疆的-0.40万t,再次为吉林的-0.29万t。1991年到2013年期间细羊毛是全国产量增长最慢的羊毛类型,产量仅增长了22.68%,远低于羊毛产量平均增长率(71.58%),而这些省市1991年细羊毛产量均遥遥领先,导致这些主产细羊毛生产的省市羊毛结构劣于全国羊毛生产结构。非主产区中仅浙江的结构分量为负,达到-0.12万t,该省市1991年仅生产细羊毛。结构优势最明显的省市是主产区中的青海、黑龙江和西藏,结构分量依次为0.63 万t、0.24万t和0.21万t,这些省市与全国羊毛产量增长趋势一致,以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生产为主。总体来看,羊毛产量居于全国前列的内蒙古和新疆两省市羊毛生产缺乏结构优势,羊毛产量仅次于这两省市的河北和黑龙江羊毛生产具有结构优势,且黑龙江的结构优势凸显。
从竞争分量来看,内蒙古的羊毛生产竞争力最强,竞争分量达到1.28万t。河北的竞争分量仅略低于内蒙古,为1.23万t。黑龙江和新疆居于其后,竞争分量也都达到1万t。表明这些省市羊毛生产竞争力强,对羊毛产量的提升作用显著。此外,羊毛主产区中甘肃、吉林、辽宁、宁夏、陕西和四川的竞争分量也为正。可见,羊毛主产区中大多数省市的羊毛生产均体现了一定的竞争力。与此不同,非主产区各省市羊毛竞争分量均为负。其中,江苏羊毛生产受缺乏竞争优势影响,羊毛产量理论减少了0.32万t。
从总偏离来看,主产区中仅青海、山东、河南、山西和西藏的总偏离为负,说明这些省市羊毛产量增长主要依靠全国的带动,尤其对山东和青海而言。在总偏离为正的主产省市中,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和新疆的总偏离较高,分别为1.37万t、1.26万t、0.81万t和0.66万t,带动了全国羊毛产量显著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增长优势。非主产区中仅天津的总偏离为正,并且总偏离仅为5.21 t,也从侧面反映出全国羊毛产量增长主要依靠主产区的带动。
整体来看,羊毛生产同时具有结构优势、竞争优势和增长优势(P>0,D>0,T>0,)的省市仅有河北、黑龙江、甘肃、辽宁、宁夏和四川,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作为生产大省的内蒙古和新疆,其羊毛生产虽然带动了全国羊毛产量增长,但是羊毛生产缺乏结构优势。
2.2 羊毛结构与竞争效益指数分析
从各羊毛生产省市增长效益指数来看(表2),主产区中除青海、山东、河南、山西和西藏5个省市以外,其余省市羊毛生产的增长效益指数均大于1。增长效益指数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黑龙江、河北、宁夏、四川、辽宁、吉林、甘肃、内蒙古、新疆、陕西、河南、山西、青海、西藏和山东,可见黑龙江、河北和宁夏的羊毛生产综合效益非常高,而山东的羊毛生产综合效益非常低。非主产区中仅天津的增长效益指数大于1,其余省市羊毛生产的综合效益较低。从结构效益指数来看,羊毛非主产区除浙江外,其余省市的结构效益指数均大于1,表明虽然非主产区省份羊毛生产数量少,但是羊毛产量受益于羊毛结构的程度较大,尤其是安徽、贵州和云南这3个结构效益指数居于全国前三的省市而言。主产区中山西、内蒙古、新疆、河南、陕西和吉林的结构效益指数小于1,这些省市羊毛产量增长受益于结构影响较小。其余省市结构效益指数大于1,其中青海、西藏、黑龙江和四川排名较前。从竞争效益指数来看,非主产区羊毛竞争效益指数均小于1,主产区中除河南、山西、西藏、青海和山东外,各省市羊毛竞争效益指数均大于1。河北的竞争效益指数较高,为1.595,其次是黑龙江达到1.536,随后的宁夏和吉林也在1.492水平。综合来看,增长效益指数、结构效益指数和竞争效益指数均大于1的省市有河北、黑龙江、甘肃、辽宁、宁夏和四川,均属于羊毛主产区。
表2 我国26个省市羊毛生产的偏离-份额效益指数结果Table 2 Shift-share efficiency index results of wool production in 26 provinces
2.3 各类型羊毛偏离-份额结果分析
从细羊毛生产来看,由于全国细羊毛发展速度慢于羊毛整体发展速度,导致各省市细羊毛生产的结构分量均为负,所以细羊毛生产没有全面优势省市。从竞争分量和总偏离来看,甘肃、宁夏、西藏、四川、天津、江苏、北京和安徽的细羊毛生产同时具有竞争优势和增长优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青海、山西和贵州的细羊毛生产仅具有竞争优势;新疆、河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浙江、云南和湖北的细羊毛生产处于劣势。可见,细羊毛主产省市中内蒙古、吉林、甘肃和黑龙江细羊毛生产具有竞争力,而新疆虽然是全国第二大细羊毛产地,但是细羊毛生产不具有竞争优势且产量发展缓慢。
从半细羊毛生产来看,由于全国半细羊毛是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羊毛类型,导致各省市半细羊毛生产的结构分量均为正,所以细羊毛生产没有全面劣势省市。兼具增长优势、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全面优势省市有河北、黑龙江、甘肃、吉林、辽宁、宁夏、河南、山西、西藏、陕西、四川、浙江、天津、江苏和北京共15个;有增长优势和结构优势的省市仅有云南;仅有结构优势的省市有内蒙古、新疆、青海、山东、贵州、安徽和湖北。可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山东虽然是全国排名前列的半细羊毛生产省市,但是半细羊毛产量增长速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从粗羊毛生产来看,全国粗羊毛产量增长速度快于羊毛产量增长平均速度,所以各省市粗羊毛生产的结构分量均为正,粗羊毛生产也没有全面劣势省市。内蒙古、新疆、河北、黑龙江、吉林和河南6个省市的粗羊毛生产是兼具增长优势、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全面优势区;仅宁夏和陕西的粗羊毛生产有增长优势和结构优势;甘肃、青海、辽宁、山东、山西、西藏、四川和除浙江以外的10个非羊毛主产区省市的粗羊毛生产仅有结构优势。甘肃和青海作为全国粗羊毛生产排名第三和第四的省市,虽然粗羊毛产量高,但是粗羊毛产量增速慢于全国粗羊毛平均水平。
表3 我国26个省市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生产的优势类型划分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dominant type of the fine, semi-fine and coarse wool production in 26 provinces
进一步对比可见,我国细羊毛主产省市的粗羊毛发展全面优势凸显,导致细羊毛生产形势越发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羊毛和羊肉比价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4∶1降至目前的1∶4,毛肉比价倒置促使农牧户通过倒改或转产方式由饲养毛用羊改为饲养肉用羊,带来现有毛用羊品种退化,羊毛细度整体变粗,细羊毛生产受阻;二是目前农牧户主要通过个体商贩混级同价销售所生产羊毛,受制于国内羊毛机械剪毛、分级整理和检验打包等羊毛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和工牧直交、拍卖交易等流通方式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羊毛销售没有实现优质优价,挫伤了优质细羊毛生产的积极性。
3.1 结论
本研究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我国26个羊毛生产省市羊毛生产的增长、结构、竞争方面的优势和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我国各省市羊毛生产在增长、结构和竞争的优势和效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优势来看,主产区中内蒙古、新疆、吉林、河南、山西、陕西和非主产区中浙江因在1991年以细羊毛生产为主而缺乏结构优势。主产区中大多数省市羊毛生产均有竞争优势,而非主产区则缺乏竞争优势。羊毛生产具有全面优势的省市仅有河北、黑龙江、甘肃、辽宁、宁夏和四川;从效益来看,增长效益较为突出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主产区,结构效益较为突出的省市主要集中在非主产区,竞争效益较为突出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主产区,非主产区羊毛竞争效益指数均小于1。羊毛生产具有全面效益的省市仅有河北、黑龙江、甘肃、辽宁、宁夏和四川,均属于羊毛主产区。
二是我国各省市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生产的优势区域有所不同。从细羊毛来看,各省市细羊毛生产均缺乏结构优势,细羊毛主产省中内蒙古、吉林、甘肃和黑龙江具有竞争优势,而新疆缺乏竞争和增长优势;从半细羊毛来看,河北、黑龙江、甘肃、吉林等15个省市具有全面优势,而半细羊毛主产区中内蒙古、新疆、青海和山东仅具有结构优势,产量增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从粗羊毛来看,内蒙古、新疆、河北、黑龙江、吉林和河南具有全面优势,粗羊毛主产区中甘肃和青海产量增速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我国细羊毛主产省市的粗羊毛发展全面优势凸显,导致细羊毛生产形势越发严峻。
3.2 建议
为确保国内细羊毛产业稳定发展和缓解外毛对国内羊毛市场冲击,我国必须充分正视羊毛生产省市的羊毛结构和竞争优势演变,重塑细羊毛结构和竞争效益,促进细羊毛生产发展。
第一,鼓励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吉林等细羊毛主产区规划实施优质细毛羊养殖保护区,利用原种场、扩繁场、种羊场等推进与养殖户的联合经营,通过为养殖户提供细毛羊基础母畜补贴或细羊毛差价补贴方式组建优质细毛羊核心群、保种群,增加细毛羊尤其是优质细毛羊数量,保证细羊毛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鼓励细羊毛主产大省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建立固定且规范的细羊毛交易场所,配套细羊毛公正检验和分等分级的人员队伍和机械设备,逐步建立优质优价且中间环节少的工牧直交、羊毛拍卖等销售机制,促进细羊毛销售环节的质量和价值提升。
第三,鼓励毛纺企业联合基地、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将自身加工细羊毛需求与农牧户细羊毛生产实现直接对接,在协议或合同中明确规定所需细羊毛质量水平指标(细度、长度、净毛率等),对农牧户生产达到要求的细羊毛按约定价格进行收购,以期通过订单养殖发展促进农牧户细羊毛生产并实现毛纺企业原料来源稳定。
第四,地方政府可考虑出台细羊毛差价补贴政策,当细羊毛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部门按照二者差价给予养殖户补贴,以稳定细羊毛生产积极性。同时可进一步将差价补贴与细羊毛质量指标挂钩,加大对优质细羊毛的差价补贴,促进优质细羊毛的生产。
[1] 战英杰. 中国羊毛生产和外贸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Zhan Y J. Study on the main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wool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China[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2] 耿仲钟, 孙致陆, 肖海峰. 中国羊毛生产区域布局变动特征分析及展望[J]. 农业展望, 2013, 9(6): 52-55. Geng Z Z, Sun Z L, Xiao H F. Analysis 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wool producti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its prospect[J].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3, 9(6): 52-55.
[3] 孙致陆, 肖海峰. 中国羊毛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4):74-79. Sun Z L, Xiao H F. Changes of wool production layout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of provincial panel data[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3(4): 74-79.
[4] 孙致陆, 肖海峰. 中国细羊毛生产布局的比较优势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5): 561-564. Sun Z L, Xiao H F. Study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ayout of fine wool production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5): 561-564.
[5] 岳丹萍, 欧源. 中国羊毛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 中国纤检,2008(4): 62-65. Yue D P, Ou Y.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wool industry in China[J]. China Fiber Inspection, 2008(4): 62-65.
[6] 郭丽楠, 田志宏. 中国羊毛生产成本收益分析及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 2013, 9(1): 49-58. Guo L N, Tian Z H.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China's wool production situation and trends[J].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3,9(1): 49-58.
[7] 周向阳, 肖海峰. 我国羊毛产量与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分析[J].农业展望, 2011, 7(11): 45-49. Zhou X Y, Xiao H F. Analysis of wool production output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nge trend in China[J].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1, 7(11): 45-49.
[8] 张海森. 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Zhang H S. 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of China-Australia Free Trade Area[M]. Beij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Press, 2007.
[9] 何好俊, 祝树金, 肖皓. 中澳自贸区建立关税削减影响中国农业的CGE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11): 151-156. He H J, Zhu S J, Xiao H. CGE analysis on effect of tariff cut as establishment of China-Australia Free Trade Area on agriculture in China[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09(11): 151-156.
[10] 周向阳, 肖海峰. 中澳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羊毛产业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3): 35-43. Zhou X Y, Xiao H F.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establishment of China-Australia Free Trade Area on China's wool industry[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2(3): 35-43.
[11] 吴继英, 赵喜仓. 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 统计研究, 2009, 26(3): 73-79. Wu J Y, Zhao X C. Application of the spatial shift share analysis[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9, 26(3): 73-79.
[12] 潘雄锋, 李名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8 (3): 32-37. Pan X F, Li M Z. China's regional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hare diverging method[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8(3): 32-37.
[13] 夏晓平, 李秉龙, 隋艳颖. 中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资源禀赋与粮食安全视角[J]. 资源科学, 2010,32(8): 1592-1600. Xia X P, Li B L, Sui Y Y.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food security[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8): 1592-1600.
[14] 金兴, 高瑛. 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 2014(7): 152-156. Jing X, Gao Y. Empir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Jiangsu[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4(7): 152-156.
[15] 罗海平.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结构与增长效益研究: 1980-2012[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4, 30(5):23-30. Luo H P. Study on the grain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the growth efficiency of China's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1980-2012[J].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 30(5): 23-30.
(责任编辑:王育花)
Study on the woo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benefit in China based on shift-share analysis
WANG Bei-bei, XIAO Hai-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Based on shift-share analysi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dvantage and benefit of the growth,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wool, fine wool, semi-fine wool and coarse wool in China's 26 wool producing provinces during 1991-2013.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wool producing provinces in terms of the advantage and benefit of growth,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of wool production. Dominant areas of the production of fine wool, semi-fine wool and coarse wool are different. The highlighted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f coarse wool production in main fine wool producing provinces lead to more serious situation of local fine woo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fine wool industry and reduce the shocks of imported foreign wool on domestic wool market,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wool production in wool producing provinces, and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remodel the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benefit of fine wool production.
wool; production; structure; competition; advantage; benefit; shift-share analysis
Special Fun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Construction (CARS-40-20);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2015RW007).
XIAO Hai-feng, E-mail: haifengxiao@cau.edu.cn.
16 April, 2015;Accepted 22 December, 2015
F326.3
A
1000-0275(2016)02-0255-07
10.13872/j.1000-0275.2016.0016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5RW007)。
王贝贝(1989-),女,安徽五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 wangbeibei072@163.com;
肖海峰(1964-),男,内蒙古武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产品市场与政策研究,E-mail: haifengxiao@cau.edu.cn。
2015-04-16,接受日期: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