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明
英伦巡茶记见证“一带一路”的中国茶力量(一)
刘昌明
应英国茶文化学会顾问、英国著名茶叶历史学家、大英帝国勋章得主简·佩蒂格鲁之邀,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华茶文化赴英国考察交流团一行十七人在英国开展了为期14天的茶文化考察交流活动。
十四天的英伦巡茶,我们见证了英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体验了今天的英国茶文化,获得了大量英国茶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向英国人传授了中华茶文化,广交了英国茶人朋友。
我们把中华茶文化赴英考察交流团在英国期间的茶文化见闻和点滴心得整理成文与茶人们共同分享。
历史上,一条以中国广东徐汇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贸易网络,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商业贸易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习近平指出:“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英国茶文化正是在以中国丝茶贸易为主导的东方文明之风三百多年的持续吹动下形成发展的。中华茶文化赴英国考察交流团历时十四天的英伦巡茶,见证了中国茶影响催生英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见证了中国茶对历史上的大英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见证了“一带一路”的中国茶力量。
英国因纬度高,气温寒冷等地质地理因素不利于茶树生长,历史上从来不产茶。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英国人甚至不知道茶为何物。英国不仅历史上不产茶,即使在今天,英国也没有成为茶树生长的乐土。4月13日,考察团参观了建于1673年的伦敦切尔西药用植物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几株种植在园中苗圃的茶树和几盆盆栽的茶树。无论是在园中苗圃还是盆里,这些茶树枝瘦叶黄,弯曲着躯干艰难地生长着。第二天参观伦敦邱园植物园时,又看到了栽种在这个植物园一块林荫地旁的十多株茶树,这十多株茶树比切尔西药用植物园茶树的命运还糟,长得十分难看,不忍直视。从这两个植物园英国人试种茶树的长势更进一步可以证明,英国是一个不适合种茶的国度,历史上不适宜,今天也难适宜。但是,这么一个不产茶的国家却被茶所征服。三百多年前,英国人开始认识接触到中国茶,从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里第一次感知到了古老灿烂的东方文明,从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林奈学会博物馆珍藏的四件茶叶标本
1662年,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结婚,公主的嫁妆就有中国茶叶、中国瓷器,茶叶由此进入英国。凯瑟琳公主十分崇尚中国文化,尤其喜好品饮中国茶,嗜茶如命,到英国王室后结交的朋友也受她的影响而成为茶友,中国茶文化开始在英国王室贵族中传播。凯瑟琳因此博得“饮茶皇后”的美誉。4月14日,我们来到距离伦敦市中心18公里,泰晤士河边一个有着406年历史的斯提亚特式贵族庄园汉姆屋,在一幢三层楼的建筑里,讲解员引领我们进入第二层的一个约三十米长的长廊式大厅,大厅两侧的墙上悬挂着数十张庄园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油画像。讲解员指着两幅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油画像告诉我们:这两位女性是庄主劳德戴尔公爵的女儿,她们与凯瑟琳公主十分要好,凯瑟琳公主经常到这里同她们一起饮茶,庄园为此就在这幢楼的二楼中央专门开辟了一个三套间的茶室。当我们顺着讲解员的指引从大厅依次进入由会客室、饮茶室、休息室组成的三间套房时,当年凯瑟琳公主与两位庄主女儿端坐茶室,优雅地品饮中国茶的画面不断在眼前出现。1663年英国著名诗人埃德蒙·沃尔特在凯瑟琳与查理二世结婚一周年时,特意为这位皇后写了一首名为《饮茶皇后》的赞美诗,诗曰:“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欣逢事诞晨,祝寿介以次。”从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英国人对凯瑟琳皇后在茶传播与推广中重要地位的赞誉和肯定。保留至今的汉姆屋茶室正是凯瑟琳公主传播中国茶文化的最好见证,也是英国人最初认识东方文明的最好见证。正是这位伟大女性的倡导与推动,饮茶之风开始在这个不产茶国家的王室和上流社会逐步盛行起来,中国茶叶的高贵品质与英国人引以为豪的绅士风雅自上而下地渐次在饮茶之路得到融合。
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加威第一个在英国伦敦咖啡馆出售茶叶,在加威咖啡馆打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份茶广告。这也是英国伦敦历史上的第一张商业广告。加威出售的茶叶是从东印度公司买来的中国茶叶。4月17日下午,我们来到位于伦敦的加威咖啡馆旧址,往日的咖啡馆虽早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十数层高的大楼一侧却保留着纪念加威咖啡馆的纪念牌。
1658年英国出版的《政治通报》第345号首次刊登鼓励饮茶的广告,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新闻媒体上出现的茶广告。
1669年英国禁止向荷兰购茶、开始向爪哇岛的中国船购茶,开始了英国人与中国商人直接的茶叶贸易。
1706年,英国第一家专业喝茶的茶室和销售茶叶的品牌“川宁”在伦敦诞生。川宁公司成为英国本土直接销售中国茶叶的茶叶公司,由此,中国茶全面进入英国市场。
到十七世纪末,中国茶叶已超过瓷器、丝绸,成为中国出口货物主角,约占整个大清出口货物的90%。
4月13日,考察团一行来到坐落于伦敦市中区的林奈学会博物馆。这里陈列着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留下的重要生物标本和大量书籍。林奈先生自幼喜爱花草植物,曾游历过世界很多国家,广泛搜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1753年林奈先生出版的巨著《植物志》提出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为世界生物学界对动植物分类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世界生物学研究的鼻祖。为纪念林奈,1788年在伦敦建立了林奈学会和这个博物馆。我们在博物馆讲解员引领下参观了与茶叶相关的标本和图书两个藏室。标本藏室是一个大约仅有10多平方米被藏书和标本挤得满满的房间,房间四周整整齐齐摆放着装满一撂撂发黄图书的书架和动植物标本藏柜。讲解员在标本柜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四件十八世纪林奈先生采集制作的茶叶标本。编号为685·1的长枝11叶1花的茶叶标本,来自福建;编号为685·2的短枝5叶1花的茶叶标本,来自福建;编号为685·3的单叶片茶叶标本,来自广东;编号为685·4的单叶片茶叶标本,来自安徽的熙春茶,代表中国绿茶。这些珍贵的茶叶标本采制的时间大约在1735年至1765年之间。林奈先生于1753年将茶命名为:Thea Camellia 和 Thea Sinensis,在其1762年的《植物志》再版中将Thea sinensis删去,将茶分类为为Thea Bohea(红茶)和Thea Viridis(绿茶)。由于林奈先生写作《植物志》时期,欧洲人一直认为红茶是一种红茶树生产的,绿茶是一种绿茶树生产的,他们还不知道红茶绿茶都是源于同一种茶树,只是制作工艺的不同。所以林奈先生用了不同的词汇来给茶叶命名。我们从林奈先生采集制作的四件茶叶标本和他对茶的命名过程可以知道:林奈先生为茶叶命名的Thea Sinensis, Sinensis的拉丁文意就是“中国”;他命名红茶的单词“Bohea”正是欧洲人最早记录的武夷红茶的单词;他在一个茶叶标本上标有的单词“hyson”,翻译过来正是产于安徽的“熙春茶”的单词。林奈先生给茶叶的命名全部与中国茶相关。我们在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到早在三百多年前欧洲人就为茶叶出生正了名:看到这些资料,我们联想起20世纪那场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争论,那些因1823年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就武断地认为茶源于印度的学者们为什么不到这里来看看林奈先生的历史结论呢?在林奈学会藏书室我们看到了收藏在这里的17到19世纪大量的茶叶专著,其中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在这里看到了植物大盗福钧记载他在中国猎茶经历的大作《两访中国茶乡》的初版原本。
4月16日,考察团来到英国文坛泰斗之一塞谬尔·约翰逊博士茶屋。这幢并非十分显眼的十八世纪古典建筑,珍藏着约翰逊博士当年留下的物品、书籍和与茶相关的照片、实物。约翰逊博士是英国十八世纪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在这里编著了英国历史上第一部辞典《英语大辞典》。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国茶已进入英国市场,川宁茶叶公司已在伦敦小有名气。博士与川宁创始人父子都是很好的朋友。茶屋的女馆长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博士与茶的生动故事。博士生前酷爱饮茶,“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是这位自称“顽固不化的茶鬼”的美好诗句。据说他家的热水壶从未冷过,每天他至少要喝数十杯茶。由于当时茶叶昂贵,博士尽管大名鼎鼎,但时常囊中羞涩,为此在茶叶店留下了很多欠条,每当茶店上门索债,博士在家里听到敲门声就会从后门溜走。博士的佣人羡慕饮茶,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喝到茶,常常偷偷把喝完后剩下的茶渣清洗后带回家给家人喝。女馆长还告诉我们:中国茶当时在英国引起过“有害论”和“有益论”两种不同观点的长时期争论。她指着墙上一幅照片说,这位神职人员是博士的好朋友,这是他正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茶叶有害健康的演讲照片。在这间茶屋,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茶初涉英伦的景况。中国茶通过中国沿海到欧洲的海上大通道,成为英国人的朋友。历史学家普理查德在评述这段历史时说:“茶叶是中国与世界之间重要的纽带与桥梁。”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的《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到“只有茶叶成功的征服了世界”,“茶饮成为世界潜在的征服者”,“茶叶改变了一切”。英国李约瑟则将茶叶作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斯提亚特式贵族庄园汉姆屋
随着凯瑟琳公主第一次把中国茶带入英国王室,1669年东印度公司第一次在爪哇把从荷兰人手中得到的143磅(约654克)的中国茶叶送回伦敦和随即开始的中国茶叶的直接交易,英国人一步步把中国茶演绎成一种代表一个时代的贵族时尚、国家时尚,成为英国贵族阶层的奢侈文化。
我们在英国的博物馆看到的一份资料显示:1720-1730年,中国茶输入英国与日俱增,年均总数量达到899万磅。在这个时期茶叶价格一磅一般在十五先令以上,这在当时的英国高得惊人,一般人根本无力购买,时有“掷三银块,饮一茶盅”之说。不仅一般人买不起,连英国的上流社会也视茶为奢侈品,不是可以随便饮用,一旦拥有,视为至宝,像收藏珠宝般小心翼翼。我们在古老的贵族庄园汉姆屋就曾看见一个当年储藏茶叶的箱子,箱子带锁,时称“卡迪盒”。卡迪盒曾是英国贵族家庭流行的茶箱,茶箱做工精美,镶嵌龟甲和银饰,在时隔三百年后的今天,看上去也不失华丽和富贵。打开箱盖可见左右各一个可以密封的小箱,用于分别存放绿茶和红茶。箱中央插入一个银制的小瓶,用于存放当天所需的茶叶。一旦有尊贵的客人来访,主人才命其管家或仆人把卡迪盒拿过来,由主人当着客人的面亲自开箱。
4月15日,我们考察英国下午茶发源地乌邦寺庄园。乌邦寺是贝特福德公爵罗素家族拥有500年历史的贵族庄园,占地三千多英亩,是英国当今最大的贵族庄园。罗素家族有着500多年的贵族历史,家族成员产生过英国首相、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我们在乌邦寺参观了贝特福德七世公爵夫人安娜·玛丽亚当年首创下午茶的茶室。乌邦寺总管马修先生向我们讲述了玛丽亚夫人当年创制下午茶的生动故事。十九世纪初英国人一般晚餐在晚上的七八点钟,一个漫长的下午令很多人饥饿难耐。玛丽亚夫人社交广泛,常有朋友到庄园别墅聚会,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客人们常因饥肠辘辘弄得聚会索然无味,当时的贵族们又醉心于精致的生活享受。玛丽亚夫人兴起,让婢女下午五点在另一间厅堂摆好茶具,准备好一些面包和奶油,然后请客人移步品饮,这样满足了客人需求,打发下午惬意时光。这一尝试让玛丽亚夫人觉得茶与点心的搭配十分完美,非常舒心可口。于是她开始广邀朋友到府邸内被称为“蓝色会客厅”的客厅里参加下午茶茶会。从此开启了英国上流社会一种崭新的社交方式。维多利亚女王也十分欣赏和喜好下午茶,不仅亲自到乌邦寺与玛丽亚夫人同饮,而且在英国上流社会推广。这种社交方式很快作为一种体现英国上流社会生活品味的时尚而迅速在上层社会风行,演绎成影响英国社会生活文化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乌邦寺总管马修先生又引领我们参观了当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乌邦寺品饮下午茶的茶室。
英国人不仅饮用的茶品主要来自中国,而且所用的茶具也是中国制造。中国瓷器是英国人追求时尚的贵族生活与茶叶等同的奢侈品,用中国瓷茶具饮中国茶是英国人当时最完美的生活追求,最时尚的生活品味的体现。我们在乌邦寺、汉姆屋等庄园看到至今珍藏着无以数计的茶壶、茶杯、茶盅等中国瓷器,当年从中国运回的各种茶具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在诺维奇城堡博物馆我们看到了英国第一家茶叶公司川宁在这里捐建的一个茶具博物长廊。这里陈列着从十七世纪到当代不同时期的各种茶具,真实地再现了茶具在英国的发展历史。博物馆主人给我们介绍了一段有趣而真实的历史:十八世纪末之前的英国茶具精致小巧,因为茶叶昂贵,饮者,即使是贵族也多为小杯细啜。十八世纪末,随着茶叶减税降价,茶饮开始进入英国各个阶层。这个时期开始生产的茶具已不再是精致的小杯小壶,而开始普遍流行大杯大壶。
4月20日上午,我们来到英国伦敦北部的韦奇伍德陶瓷厂。该厂创办于1759年,如今已发展为欧洲最大的陶瓷企业。韦奇伍德陶瓷厂的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说,韦奇伍德当年创办这个陶瓷厂的初衷就是因为英国人对中国茶具的追捧,促使他想生产出英国造的茶具。从韦奇伍德陶瓷厂的发展历程,探寻与下午茶相匹配的英国茶具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人从购买中国茶具到师法中国生产软瓷茶具,再到师法中国生产硬瓷茶具的发展历程。毫无疑问,英国人的茶具发展史是一部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的历史,是一部追逐中国文明演绎英国时尚的发展史。
英式下午茶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卡蒂萨克飞剪船的桅杆
4月20日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德文郡普利茅斯一个建于乔治二世时期的萨尔特伦贵族庄园。一走进庄园,一股浓郁的中国风扑面而来。庄园几乎所有房间陈列着中国瓷器、茶具、丝绸,墙壁上满是手工绘制的中国侍女水墨画图案。特别珍奇的是有一个房间的四壁,全是描绘中国茶叶种植、加工、运输、装箱、品鉴等与茶相关场景的丝绸画,俨然一幅茶业的清明上河图。以中国茶业丝绸画做豪宅装饰,这不能不说是英国人发明的又一个贵族化的由中国茶演绎的英国时尚。
东印度公司自1600年成立后大约两个多世纪,享有中国茶进口垄断权。1833年实施贸易自由化后,东印度公司失去了独家经营的特权,随着1849年航海法的废除,代之而起的茶叶贸易竞争越演越烈。这时从中国运送茶叶到英国的速度成为竞争的焦点。每个在中国购买茶叶的茶商都想方设法缩短从中国到英国的运送时间。1814年英国人就开始建造以速度为先的快船,打造铁框架下外装木板,细流线性的船体,配置三支数十米高的桅杆,合计两千平方码(约1620平方米)以上的船帆,这种快船被称为“tea clipper”。在此基础上,1853年英国人又设计制造了凯安高姆号帆船,成为从中国运送茶叶的快船骄子,在与美国制造的东方号快船竞争中一举夺魁。这个时期的英国,每年新茶问世,就会上演一出壮烈的运茶大赛。运送茶叶最先到达的船,一在伦敦泰晤士河出现,翘首以盼的人群就在沿河两岸欢呼雀跃、载歌载舞,他们像欢迎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欢迎运送茶叶的船员们归来。当年参加比赛的运茶船,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经过亚速尔群岛,驶向英法海峡。伦敦海事新闻实时报道赛船的行进位置,人们为自己相中的船下赌注、取乐子,类似于今天的赛马比赛。为最先一睹英雄归来的壮举,每年运船比赛都会有很多人提前数天在泰晤士河边守候,成为英国伦敦的盛大节日。最先到达的运茶船,不仅可以成为英雄得到丰厚的奖赏,所运回的茶叶卖价往往是其他船的两倍。
4月18日中午,简女士安排我们在泰晤士河边的一家名叫CHOPHOUSE的餐馆共进午餐。简女士告诉我们,一百多年前这里是观看运茶大赛壮举场面的最佳观望点。在我们身后一幢幢墙壁斑驳的楼房就是当年中国茶运进伦敦后的储藏库和拼配加工车间厂房。
1866年5月,有美人鱼号、泰拼号、赛利卡号等十一艘船参加的运茶大赛,以美人鱼号一举夺魁降下帷幕。这次比赛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运茶比赛。蒸汽船出现终结了帆船时代,也终结了帆船时代的运茶比赛。4月23日,我们参观了陈列在国家海事博物馆附近的卡蒂萨克飞剪船,这是一艘当年海运茶叶的巨无霸。该船建于1869年,船长64米,宽11米,甲板上的桅杆高达46.3米,她的船帆全部挂满可达32000平方英尺,相当于11个网球场。该船曾八次造访中国,从事茶叶贸易,创造过三个半月从中国运送茶叶到英国伦敦的辉煌。我们走入船舱,舱内外到处堆满了来自中国的茶叶箱,每个箱上分别清楚的写着“熙春”“功夫”“小种”“武夷”等数十个中国品种茶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