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罗晓庆
筑梦天府
“筑梦天府
——关爱事业市州行”一路走来呈现“最美的人”托起“最美的梦”
本刊记者罗晓庆
最鲜活的故事来自关工一线,最生动的故事来自关工一线。
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关爱明天》杂志“筑梦天府——关爱事业市州行”全景报道组,分期深入四川21个市州,探寻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创新的脉络,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崭新面貌、可喜变化记录于笔端;通过走乡镇、进社区,用文字传递基层关工委“五老”的愿望和心声,呈现背后的感人故事;用镜头定格一个个令人欢欣、酸楚、励志的瞬间。采访活动连续开展21个月,累计见报文字稿件百余篇,刊发新闻图片百余幅,把新闻故事写进人的心里,把温暖和爱心传播到祖国各地。
省关工委领导对全景报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年多的报道有特色、有亮点,有声有色有故事、见人见物见思想。对各级关工委关爱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都有很好的总结,地方关工委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对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矿山妈妈”陆学英(右三)在家中接受采访摄影/刘奇
在四川123万“五老”志愿者中,有大部分“五老”长期在基层。年暮的他们以关爱事业养老,写就了最具生命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关爱故事,并成为了源源不断的养分,灌养着关爱事业这片天地。本刊多位记者也在深入基层采写的途中,最深切的感受便是柔软带来的力量。
《“矿山妈妈”陆学英:听孩子叫声妈妈再累都值得》,是本刊记者在鸡圈旁采写完成的稿件。2015年4月,是攀枝花一年中最干热的时候,本刊一行驱车七个多小时,又徒步行走了一里多旮旯路,才赶到陆学英的家。陆学英的家,是一个房顶仅用一层毛毡和布铺的土房子,设施简陋,大家就坐在一个石头凳子上。在“咯咯咯”“哼哼哼”的鸡鸣猪叫声中,记者们倾听了这位“矿山妈妈”靠打短工,在井下采煤、推车,在建筑工地捡垃圾,养大7个孩子(其中4个是收养的孤儿)的经历,及询问了她收养流浪儿的心路历程。烈日下,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记者湿透全身,但这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却深深地刻进了记者的心里,并因此成文传播出去。
《“老革命”把关心下一代当成“新革命”》,2015年7月,本刊报道了何图琴这位眉山“五老”的故事,记录了这位83岁的“老革命”退休后,在关工委一干就是25年的关爱事迹。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她坚持挤公交,没有报销过一分一厘。走累了,路边歇会儿,渴了饿了,吃点干粮,喝点白开水,她勤俭的习惯让记者油然升起一种敬意。故事变成文字,也让读者真切地看到了老一辈的激情和豪迈。
夹江县关工委执行主任韩大和给这个栏目点赞,这样的关爱事迹切合实际,将基层关工委干的事、做的工作都反映了出来,又催人泪下,也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同时,基层关工委不仅交流了经验,也学到了工作方法。
《大山深处的希望》是本刊记者市州行去的海拔最高的一所小学,被当地人称为“悬崖”上的小学,位于达州万源市,就在一个四面环山、“与世隔绝”、海拔有1300多米的斜坡上。在这里,记者聆听了一位老师家访的所见所闻。“家不叫家,就是帆布围着一棵树搭起来的帐篷,石头泥巴垒起来的土灶,就像难民营,没有家具,我就坐着小板凳说。路也不是路,悬崖边边走,滑坡滑下,山路崎岖。”如今在当地关工委的呼吁下,很多社会爱心人士纷纷给予捐赠和帮助,给大山深处带去希望。“我们喜欢读书。”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最让记者动容。
《宝轮镇云峰社区温暖入家》记录的是寒冬里的一捧阳光——社区老太太暖意满满的故事。大嗓门的志愿者王秋云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写下了这篇。她在社区义务服务了20余年,正是靠她的一张嘴“一带三动(社区干部带头捐款,动嘴宣传、动手帮助、走动募款)”和一双脚奔波募款下,社区内父母双亡的青年女子才从死神的阴影挣脱出来。
在全景报道期间,我们这一行中还碰到了很多最美的人物和最美的故事。比如,对工作了然于心、对困难儿童的情况如数家珍的泸州基层干部郭大吉,天使一般的北川支教老师王力华,还有眉山东坡区余德槐对失足青少年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都是最平凡的人,朴实而美丽,我们听到了他们诉说着他们最美的梦和最美的幸福。
本刊对眉山市所作的全景报道受到眉山市委书记李静的高度评价,她对《关爱明天》杂志对眉山的关注表示感谢,对眉山市关工委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筑梦天府”栏目报道在收官之际,曾陪同记者走进自贡基层采访的自贡市关工委执行主任邱德峰也给予了认同和感谢,“市州行报道有全面的工作概况,又有深度感人的故事;有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又有‘五老’主动作为的积极成效。图文并茂,传经布道,春风化雨,精彩纷呈,营造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浓厚氛围,辛苦了,感谢。”
最后,本刊也想对21个市州表达我们最诚挚的感谢,感谢各级关工委在采访过程中的一路携手和配合。
本社采编人员通过20个月坚持不懈的努力,总行程上万公里,足迹遍及全省21个市州的城镇、乡村,以新闻访谈、理论笔谈、会议座谈、走访调研等形式,全景式报道一个市州的关工工作,较圆满地完成了“初心”。运用这种集群报道平台,集中突出宣传重大主题,也形成了杂志的一个栏目品牌。采编中心将在总结、提炼、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好这个品牌,把今后的重大主题集中宣传得更好,更有新意和特色。
(采编中心主任刘奇)
不到关爱一线去,总隔着一层窗户纸,眼睛看不清楚;不到关爱一线去,思考也不会深入,语言更显生硬,表达也会欠缺。多和基层“五老”唠唠嗑,和农村留守孩说说“家常话”,冷暖相知,才可能写出真正有价值、有温度的稿件,这都是一步步用脚走出来的。对于我们来讲,这不仅是一次报道活动,而是一种态度,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市州行报道,我们走心了。我也希望未来我们能做得更好。
(记者罗晓庆)
历时一年多的筑梦天府画上句号,好像一眨眼时光就过了。回想每一次下基层采访时,总是能从某些细节处看见当地关工委的良苦用心。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五老”们,有时和他们交流起来,看见他们颤抖的手指和瘦弱的身材,总会不自觉担心他们的身体,可他们总是会用大嗓门爽快回复,证明他们真的“很年轻”。我佩服这群老人家,喜欢他们的不服老和宽容心态,希望这群“老顽童”们能一直保持年轻的活力。
(记者李怡霏)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与到“筑梦天府——关爱事业市州行”后,“留守儿童”“失足青少年”这些平日更多会出现在各式材料里的“名词”,变成了鲜活生动的形象:沾上些许污迹微笑着的稚嫩面庞、赤裸着脚丫在场坝奔跑追逐的身影、雨后泥泞的乡间小路——越是近距离与孩子们交流、感受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越是能理解发展关爱事业的必要性、各地关工委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和奋战在关爱第一线的“五老”志愿者们的伟大。
(记者莫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