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强
心中莲花开
曾强
《祈祷》刘步蟾/作
如梦如幻,却又真真切切;真真切切,恰已似泡似影。
欣赏刘步蟾先生的佛教画,不由得就像看到了莲,一片莲,一片摇曳的清纯和祥美,一方熠熠生辉的天国净土,一个澄澈清丽的理想世界。
这个世界,“无苦道灭集”(《心经》),是开放的,也是包容的;是端严的,也是庄重的;是光明的,也是璀璨的;是具象的,也是虚妄的。
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此,当刘步蟾先生把佛世间用一幅幅精妙入微完全契合佛教仪规的图画展现出来时,祥美不仅仅是一种华丽的装饰,一种恬静的沐浴,还是一幅幅坦淡的心相,是一首首需品味的偈语,是一个个禅意的提悟。更彻底地说,这也是耐心而至善的教诲,或者是,一种普度和流布。
是的,是画家美好心相的福泽流布。也是,对众生的普度。
——多纯美的莲呵!
佛教画题材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原始巫术刻画(字)文化中分蘖、发展,佛教人物画最先独立成画种。其内蕴,都具有劝世、醒悟、忏悔、度众等明确浓烈的宗教意味。后来逐渐发展,对佛菩萨画、经变画、曼陀罗画等各种佛造像都规定了严格的仪度。《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十七卷明确说,佛造像“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装饰”。因而,佛教绘画虽然有着同其他人物绘画相同或类似的技法,而光凭庄严法相、天冠和缨络衣饰、标准手印等,构筑端肃、庄重、静穆的意境氛围,析出的灵静、神明、慈祥和感召,就不是哪个人敢轻易以身试“法”的。
佛法有据,佛法有道,佛法有灵。
好的佛像画就像世间的莲,对众生来说就是最直观最便易最有说服力的佛的显像化身,能使人“转识成智”,进入理想“佛土”。
细观刘步蟾先生的这些佛教绘画,可以感知,得法,入心,有灵,如道。
刘步蟾先生的佛教绘画,一般有两种笔意。一种是水墨写意画,如《达摩面壁》《山中老僧》《六祖禅师》等,这些作品,人物背景多用古法,铁线勾画了了,逸笔草草;淡墨渲染,五彩灵动轻盈;辅之以其独特的古韵悠长的草隶文字,疏密结合,融为一体;但其画中,又静中有动,动之有物,物有所托,人有所依,于空旷画境中塑造和充盈浓浓禅意。譬如《达摩东渡》,画面上达摩祖师郁闷生“执”,头顶及迎面是如堵的书法,象征了达摩面见梁武帝而机缘未济,执意去面壁嵩山少林寺的精彩瞬间。
《岁月》(右图)刘步蟾/作
另一类是工笔画,如《菩萨像》《生肖护生诸佛像》等。这些画作秉承他数十年沉湎于佛教寺庙壁画临摹的传统功力,糅合自幼熟知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彩绘形式,在尊重程式化“意度量”佛造像的前提下,面容细微处如眼神、嘴唇等,其实都作出独具匠心但人们几乎毫无察觉的提振性改变,线条繁缛、流畅、生动、准确,色彩艳丽、柔和、鲜活,富于装饰,使法相或庄严或威武或慈祥或静穆,皆如法如理,气度非凡,韵味鲜活,叫人“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宗白华《美学散步》)。
优秀的佛教艺术家,应该也是佛教另一类高僧大德。佛教绘画不仅仅是“度他”,更是“度己”。只有一步步“度己”,才能更好地“度他”。
刘步蟾先生的佛教绘画修为,显然具有了这样善根,善性和善念。
我于数年前两次见过刘步蟾。先生洒脱而朴素,平和而谦虚,慈悲而恭敬。虽高深如渊,声名显赫,但宽大如海,待人如佛。
刘步蟾先生幼年失怙。母亲含辛茹苦勤俭持家把他养育成人,使他深刻思想,铭记感恩;尤其是母亲尊老爱幼慈悲仁爱的佛家情怀,更在刘步蟾心灵中种下一生的善。
于绘画,刘步蟾先生从小就挚爱有加。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把绘画当作生活的主要支撑点,苦中寻乐,苦中味乐,苦中作乐。他时时注重观察身边的各种景物,细心体察周边的事物,敏锐阅历社会,用心体悟人生真谛,积极提炼和汲取人性中善的因子。他从七岁就刻苦临摹所能见到的古今各种绘画范本,由素描而水彩,再油画、水墨国画,画技初成。后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面对肆意汪洋的美术营养,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种美术技法和理论,又得到绘画大家叶毓中先生亲传,画技画意画境不断精进。
在绘画实践中,也许是一种昭示,或倾心,刘步蟾先生尤其喜欢画佛教题材。他特别悟解叶毓中先生的“塑佛即佛,绘天即天,唯心所造,相应无碍”。他反复揣摩佛家的三种境界;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滤淀内心浮躁冗杂,潜心空静澄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修画,修身,修行,也修性,终得“明镜亦非台”这种佛家崇尚的高层次境界。到后来,连叶毓中先生看了他的画也连连感叹:“禅耶?画耶?步蟾已得化境!”
《山寨春晓》刘步蟾/作
入画境,入心境。是为化境。但这归根到底其实就跟莲花一样,是一种能够融入的庸常平凡的生活。文化生活、道德生活和理想生活。当然,这样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浸透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大善、至善。
所以中央电视台早在2005年推出的《中国当代画家》中刘步蟾先生的专题片时,解说词就这样评说,“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刘步蟾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方式”。
是的,这是一种我们社会最需要也最应该具有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步蟾先生的佛教绘画,给我们提供了面壁社会参悟人生的慧眼。
人人是佛,佛是人人。我们都具欢喜心,慈悲心和平常心。欢喜可生明净,慈悲萌发大德,平常才能不常。人世如此,佛教如此,能叫人直面感知的佛教绘画艺术尤其应该如此。
刘步蟾先生的佛教绘画,我以为就是“人人是佛,佛是人人”的具体阐释。
刘步蟾因画佛菩萨而享得大名。但据我所知,他依旧淳朴如初,赤诚如婴儿。他默默不停地做公益、做功德,做善行;每天修身、修心,修性,自省以“般若波罗蜜多”。他修了再修,一觉再觉,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尽力施善,养德,弘愿,体现“画是我,我是佛;佛是画,我也是画”的佛缘真谛。
周敦颐认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画中,莲相即佛菩萨相;心相,也即佛菩萨相。而佛菩萨相,就是我们心灵可以皈依的纯朴而寡欲的善相。
所以,细观刘步蟾的佛菩萨画,就像置身莲国,能感觉到不绝如缕的佛光沐浴——这像是温馨体己的切实关照,更仿佛与我们细语谈心。
刘步蟾简介:
刘步蟾,法号行一。现任中、日、韩禅研文化中心会长,中国佛教艺术家协会主席,曲阜中国画研究院艺术顾问,中国禅音书院院长,农业部创作室专职画家,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艺委会主任,青海利生慈善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艺术馆馆长。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