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斯特 周凌冰 陆婉思
摘 要: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组织生活制度是党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学习、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最基本形式,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各类信息传播日益快捷的新形势下,提升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对培养优秀后备力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在讨论新形势下党组织生活开展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就如何设计、组织形式新颖、富有内涵和吸引力的党组织生活提出解决思路,就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党组织生活;吸引力;教育内涵
党组织生活制度是党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承担着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等功能,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当前,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富有活力和创新意识的特点,他们对新事务、新理念有着更明显的求知欲望和更高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也更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这给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党组织生活的意义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党组织生活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党章里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党的组织生活以支部召开的各种会议为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是广大党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直面自身工作缺点、错误的良好机会;是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对党的认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科学讨论,提出建议和倡议的正确途径。通过党内会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行使对党组织各项工作的监督职责,有利于维护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保持党组织的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在组织生活中,学生党员们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学习,集思广益,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對相关问题表达的不同观点进行广泛思考,有利于形成较为统一、科学、明确的认识,提升党员独立思考能力。
二、独立学院党组织生活的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从1999年诞生至今,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限于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独特性。特别是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其发展前期许多机制沿用了母体学校的模式,忽视了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缺乏有效的结合。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党组织生活,普遍性的以发展党员为开展党组织生活的时机和内容,在党员教育、学习、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另一方面,就其开展的效果而言,由于形式、内容较为单一、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少、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教育内涵逐渐缺失。综合来讲,独立学院党组织生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结构性不强,组织较为松散
一方面,由于党员发展程序的特点,支部成员的年级结构呈倒三角的形式,正式党员多数为毕业班学生,就作者所在系的学生支部而言,超过70%的正式党员为毕业班学生,在大四学年开展毕业实习后,基本上不在学校生活,这给党支部开展教育、学习特别是对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的考察等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党支部成员跨年级、跨专业组成,有的甚至全部编为一个支部,成员之间平常生活学习少有交集,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生活的缺失、支部成员管理的不足,造成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互相不了解,有的甚至不认识彼此,进而造成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不强。
(二)教育性不强,思想引导功能较为缺失
独立学院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价值观较多元化等特点,但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理性表达的意识,加上当前各类信息在网上大量存在、快速传播,学生容易不加思考和分析的全盘吸收,甚至加以扩散。而独立学院党组织生活因为种种因素往往在大学生党员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观点、表达自身观点等工作上缺乏科学的、具有辩证观的引导,使得学生党员多数不能正确把握自身的观点和问题,对相关现象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或表达观点手段激进、言论过激,不能真正成为推动高校各项决策落实的有力助手,甚至成为了阻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政治思想引导、学生综合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创新性不强,形式内容较为单一枯燥
独立学院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发展党员工作量不断增大,以作者所在支部党员发展情况来看,2012年、2013年每年发展党员超百人、确定积极分子人数超二百人;2014年,2015年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导下,发展党员数量有所下降,但确定积极分子人数仍超百人。而学生党支部书记均由辅导员兼任,正式党员又多为毕业班学生的情况下,对相关人员的日常培养、教育工作显得较为困难,对组织生活的具体开展很少能有创新,基本上组织生活常陷入为发展党员而开展活动的模式,且活动形式基本限于会议室、教室,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使得支部成员对支部活动失去认可度、积极性进一步下降,导致长久下来使得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存在逆反心理,积极性大大下降,甚至以种种理由不参与组织生活。
三、提升党组织生活教育成效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对发展党员工作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新要求,其实质是要在新形势下,将真正优秀、思想成熟的同志吸收入党,牢牢坚持党员标准、严格遵守各项纪律、提升党员素质,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我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贯要求的重要体现。在新形势下,党组织要不断提升党员素质、能力,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真正培养好党员、教育好党员,要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坚持以提升学生党组织生活吸引力与教育内涵为工作着力点、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为切入点,探索学生乐于参与、富含教育内涵、体现实践成效的党组织生活创新模式,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的质量,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巩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促进党组织建设工作常态化,提升党员组织凝聚力
党组织建设工作常态化是指要把党组织的各项建设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党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组织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党员的质量。首先,要依据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涉及党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做到前期有调研、工作有依据、过程有记录、后期有总结反馈;其次,要落实好党组织对编入其支部的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要着重培养学生党员在支部工作中服务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的责任意识;最后,党组织要善于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安排其参与到党组织的工作之中,同时要做好相关的考核激励措施,真正调动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坚决杜绝学生党员对支部工作的消极心态,真正将发挥好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形式,注重学习教育成效
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要在坚持思想引领的前提下,结合阶段性教育目标、时政热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出发,充分相信学生党员的组织策划能力,由学生党员自主决定党组织生活的主题、内容,采取灵活、丰富的形式吸引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在开展学习讨论时,改变传统的形式单一的会议、模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如将党史知识学习转化为知识竞赛结合学生乐于参与的文娱活动的形式。同时,在开展党日活动时,切勿将党日活动娱乐化、“走过场”,要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知识的学习融入其中,将理论学习与实地参观相结合,加强理解、提高认识,真正提升党的组织生活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成效,把学生党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可靠接班人。
(三)创新多媒体平台应用,贴近学生生活
现代大学生对新媒体、互联网应用如博客、微博、微信等的接受程度很高、适应性很强,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平台,创新广大党员特别是“90 后”学生党员容易接受、贴近生活需求的工作形式,通过搭建诸如党建服务、党建之窗、党员信息管理等平台,有利于加强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宣传党的理论知识、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提升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力,确保党员能够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在遵循相关政策、条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的便捷性,解决部分校外实习的党员无法回校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困难,如在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时,利用网络平台举行視频交流会议,既达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又能在实际工作中为校外实习党员提供服务。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面对信息传播快速膨胀、学生思想观念多样化等情况,独立学院党组织生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提升基层党组织生活吸引力和教育内涵是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组织生活的优点的同时,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探索更富吸引力、更有内涵的组织生活,才能完成新形势下党员发展要求和目标,确保党员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孙进.以党的创新理论推进高校党组织活动方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2,3:52-55.
[2]蔡运记,罗文文,顾文艳.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4):218-219.
[3]林纯.关于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生活创新模式的几点思考[J].党建研究,2013,2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