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奥运保卫战”

2016-10-19 13:47张配豪
人民周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国际田联禁赛兴奋剂

张配豪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有人说,这次奥林匹克的接力棒传到里约手里,成就奥运会在南美大陆的首次着陆,仅此一项就足以让里约奥运名留史册。但也有人说,俄罗斯被爆出的兴奋剂丑闻以及禁赛风波令里约奥运“光彩失色”。

俄罗斯选手纷纷被禁赛,势必令里约奥运奖牌榜第一集团的位次发生变化,俄罗斯将可能跌出奖牌榜前三。

俄罗斯的禁赛风波

这场俄罗斯禁赛闹剧,源起于2014年德国ARD电视台制作的一期揭露俄罗斯田径界使用兴奋剂行为的纪录片。当时,斯特潘诺夫作为前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的工作人员,向ARD提供了大量秘密谈话录音,证明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帮助著名运动员掩盖兴奋剂检查结果,甚至当时的俄罗斯田径协会主席巴拉赫尼切夫也卷入此事。ARD制作的这期纪录片引发强烈反响,国际奥委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和国际田联随后对俄罗斯田径展开调查,后来逐渐波及到整个俄罗斯体育。

2014年12月16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组建三人独立调查委员会,由前WADA主席庞德领衔,对俄罗斯兴奋剂传闻和腐败问题展开调查。

2015年8月,德国媒体ARD电视台播放了第二部纪录片《兴奋剂的秘密:田径的阴暗世界(The secrets of Doping-The Shadowy World of Athletics)》,揭露俄罗斯和肯尼亚运动员使用禁药的问题。同年11月,国际田联宣布对深陷兴奋剂丑闻的俄罗斯田径实行全面禁赛。国际田径主席巴斯蒂安·科表示,这是他们“所能做出的最严厉的制裁和处罚”。

2016年6月17日,国际田联会议决定,维持对俄罗斯田协的禁赛处罚。半个月之后,俄罗斯奥委会宣布,俄罗斯田协已经就被全面禁赛的问题,向国际体育仲裁法庭提出上诉。然而就在这时,一份由理查德·麦克拉伦负责完成的独立调查报告在加拿大多伦多公布。这份被命名为《麦克拉伦报告》的档案显示,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期间有组织地使用了兴奋剂。次日,国际奥委会经过紧急电话会议后做出决定:他们将对俄罗斯涉药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采取法律措施”。不排除禁止俄罗斯参加里约奥运会的可能性。三天之后,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在瑞士洛桑宣布,驳回俄罗斯奥委会的上诉,俄罗斯68名田径运动员将无缘里约奥运会。

2016年7月24日,国际奥委会宣布不全面禁止俄罗斯代表团参加里约奥运会。俄罗斯运动员能否参加里约奥运会,将交由各个单项协会来裁定运动员的奥运资格。

反兴奋剂向政治扩大

在奥运会历史上,国际奥委会对一个国家如此大范围地惩罚禁赛,这还是头一回。禁赛处罚的公平性则遭到了俄罗斯甚至一些西方媒体的质疑。

据西班牙《先锋报》报道,有一些运动员已经为服用兴奋剂付出过代价,他们受到了制裁。现在,除非遭遇伤病或意外,他们都将出现在里约热内卢。而与他们有相同经历的俄罗斯运动员的遭遇却完全相反,因为国际奥委会已决定禁止任何有过因兴奋剂受罚记录的俄罗斯选手参加里约奥运会,即使其禁赛期已结束。

另一方面,在独立报告公布前,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士等10国反兴奋剂组织及20多个体育团体还草拟了一封给国际奥委会的联名信,呼吁禁止俄罗斯参加里约奥运会。面对WADA发布的“独立报告”和对国际奥委会处罚公平性的质疑以及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全面禁赛呼声,俄罗斯人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这是美国等国家试图将体育政治化的表现。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即将前往里约热的100多名俄罗斯运动员时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自己在里约参赛的梦想,目光短浅的政客们连体育也不放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也认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兴奋剂事件。“每一次西方媒体都密切配合国际田联和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决定,毫无疑问,这个事件中有欧美和俄罗斯政治斗争扩大化的成分。国际泳联主席马格里奥明确表示过,WADA主导的调查背后有人推动,目的是全面禁止俄罗斯参赛。”

据悉,伴随着俄罗斯兴奋剂丑闻一步步发酵升级的,是2014年以来的乌克兰危机。正是这一危机,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与美国开始对峙和对抗。也正因这一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是以各种形式抵制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接着,欧盟又明确表示,考虑是否建议停止俄罗斯参与包括一级方程式赛车、欧洲足球联赛和将由俄罗斯主办的2018年世界杯在内的“高规格国际文体活动”,以便更加有效地对俄罗斯施加压力。

体育赛事应不忘初心

长期以来,国际奥委会在极力避免体育政治化,但事实上,这种情况绝难避免。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举办前,苏联军队在1979年圣诞节前夕出兵入侵阿富汗,美国总统卡特发表声明:苏联若不撤军,美国将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国均拒绝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中国奥委会也发表声明,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已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公开抵制或拒绝参加的占五分之二,参赛的仅80个。随后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时,苏联也和他的盟友们宣布抵制该届奥运会,最终苏联、民主德国、越南等19个国家或地区没有参加。

正如普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治不应干预体育”。奥委会最终做出的决定没有让“兴奋剂丑闻”发展到政治化的地步,“一刀切”地全国禁赛的确有违奥林匹克精神。

除此之外,一些专家也指出这次俄罗斯的兴奋剂丑闻也折射出当今体育赛事的另一毒瘤——过度商业化。

“现代体育比赛既是运动员们角逐的场所,更是广大观众欣赏的节目,这给商人们带来巨大商机。观众希望看到每场比赛都有新的成绩,新的突破,否则‘节目就不够刺激。为了不断突破新的纪录,一些运动员开始铤而走险求助于药物刺激。”丁一凡说,出于传统的体育道德,比赛组织者还要检查运动员的尿样,惩罚“偷吃禁果”的运动员。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制药厂家、体育教练、运动员与医检机构之间展开了一场猫鼠游戏,各种刺激运动员的药品层出不穷。警方在调查违禁药品的丑闻时,发现制造、销售、服用各类“兴奋剂”的网络像贩毒网一样复杂。

法国人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他提倡的体育比赛精神是,“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体育就是和平”。奥运会一开始还宣称只有非职业运动员才能参加比赛。如今,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奥运会也越来越盛大,而当人们在“奥运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远的同时不妨也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猜你喜欢
国际田联禁赛兴奋剂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使命所向与危机消解
高科技是否变成奥运的“兴奋剂”
国际田联维持对俄禁赛处罚 “清白”选手可以个人名义参赛
反兴奋剂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