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乾海
"""时光作证
今年4月20日是我的父亲纪波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
父亲纪波原名马毓蓁,1916年4月20日出生于天津市武清县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家里有田有地雇有长工。但他打小就不满家庭的旧式管教,8岁时独自离家去天津求学(当时父亲的姑姑在天津做小买卖)。父亲在中学接受了党的教育,坚定意志要一生干革命。1935年父亲参加了天津一二九学生运动,并担任天津市学联执委和天津市中等学校罢考委员会主席。第二年春,参加了“民先”组织(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就此开始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初,父亲在燕京大学读书,是当时燕大“三一读书会”领导人之一。“三一读书会”是我党的抗日救国活动组织,在首次组织的时事政治讨论会上,父亲慷慨激昂的演讲吸引了很多听众,也打动了同校的学生我的母亲。她倾慕父亲的德才学识,两人于燕园相恋,从此一起畅谈人生真谛和革命理想。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父母亲接到党组织通知,经秘密通道安全抵达晋察冀解放区。之后,父亲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干事、财经委员会副科长、兴华实业公司科长,为保卫晋察冀解放区和发展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1947年初,大连地区根据有关条约,由苏军驻守并实行军管。党组织决定让一批部队知识分子渡海到这一特殊的解放区去,其中就包括我父母和襁褓中的我。在大连,父亲历任大连市工业局科长、纺织厂厂长、关东实业公司办公室主任,为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我们家随父亲的调动,从大连搬到沈阳市又到了北京。父亲先后担任旅大行署计划局处长、工业局副局长、轻工业部司长、国家科委三局局长、中科院三局局长、中科院副秘书长等职务。父亲一生勤勤恳恳工作,坚持原则,从不谋私利,受到群众好评。听母亲讲,有一次提拔职务,排在后面的两个人选的级别提高了,而排在第一位的父亲却级别未动,但父亲处之泰然。有人觉得不公,劝父亲申诉,但父亲说:“这是个人待遇问题,不应计较和争取!”父亲平时生活俭朴,不讲究吃穿,只是一心一意搞好工作。建国初期,在“三反”、“五反”期间,有人说父亲是局长,家中不定怎么阔绰呢!可是到我们家一看,只有方凳和长板小凳等简易家具。父亲对机关配给的家具能省则省,我们对母亲说父亲“傻”,父亲却说,真正的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傻”!
记得“文革”期间,外调人员让父亲证明某同志有问题,父亲不从,因而挨斗。父亲说,怎么能为了个人的利益不讲真话而诬陷伤害无辜的同志呢?可是当时人人皆知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说“记不得了”,而父亲偏偏讲实话!
在家里,父亲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生活技能样样在行。母亲讲,后来父亲的工作担子重了,她也锻炼成为能独立工作和操持家务的人;对孩子们,父亲是一个幽默会讲故事的人,谈古论今如数家珍。父亲退休后,依然勤奋读书学习,关心国家发展和科研事业,资助贫困学校和学生,生活依旧朴实无华。
父亲的一生,是真正革命者的一生,是无愧、完美的一生。父亲生前立下遗嘱: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活动,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父亲对人生的达观态度,是我立身处世的宝贵财富。选用母亲所写的诗词缅怀父亲,歌日:风风雨雨数十年,今日分手泪不干。且喜病榻长相伴,留得真情在人间。为官清正人称赞,为民节俭堪称廉。生死离别寻常事,魂兮归来访燕园。
纪海星文并供图
老同学会贵友
记忆碎片
这张照片是1996年我们和老同学张贵友见面时拍摄的,从右至左分别为张贵友、本文作者、张枢、常光临。
1955年夏天,我们班同学从平谷初中毕业后大都考了出去,而张贵友却回家务农了。我们都很纳闷儿,因为张贵友很聪明,学习成绩上等,尤其是作文、画画,那真是出类拔萃,别人没法比。他人缘好,很幽默,经常逗我们笑,因此我们都觉得他很可惜。
后来,张贵友参军当了记者。在抗美援越战争中,他冒着枪林弹雨深入第一线采访。后来他回国了,不久却没了音讯,熟悉他的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向,就连他的妻子都不知他去哪儿了。原来他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去了我国大西北,拍摄我国核试验的电影资料。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有关“两弹一星”的镜头,几乎都出自张贵友和他的战友之手。
退休前,中央电视台金牌栏目《东方之子》选择他作为典型,专门制作了专题节目,当时我们都看过了,之后他还送给我们每人一部影片。
1996年春,常光临邀请老同学张贵友回家乡平谷水峪游览,并通知了我和张枢。见到张贵友,我们和他开玩笑说:“‘东方之子来了。”他说:“你又逗啊?”张枢夸奖道:“贵友行啊,八一厂的高级记者、高级摄影……”张贵友接话道:“还是高血压!”逗得我们又哄堂大笑,笑声中我们仿佛回到了初中时代。张贵友还是那么幽默,那么谦虚,但现在他是我们的“贵友”了,真得刮目相看!
家庭相册
坚强乐观的大姑
大姑是我父亲的大妹妹,年轻时曾是村里的一朵花。听父亲讲,大姑结婚后,有一次因家里有事,下湖(当地对下地干活的统称)割麦晚去了半小时,但一向不示弱的她,不仅很快追上了收割的男女社员,而且还第一个到达终点。由于她劳动中的一贯表现,不久便被大家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后来,大姑在一次劳动会战中伤了左眼,因救治不及时而失明。从此,这位英姿飒爽的村妇女主任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现如今,与我母亲同龄的大姑已是82岁的老人了。虽然,她满脸布满了皱纹,又失去了一只眼睛,但她依然坚强、乐观。前几年,我父亲病重时,她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特意到北京来探望他,并鼓励她二哥(我父亲)要战胜疾病,还说,等他的病好了,她还要跟爱喝酒的父亲连喝三大杯白酒呢!
父亲去世后,我们每年回老家给父亲扫墓时,都不忘给大姑捎几瓶北京的二锅头酒。去年,当弟弟把带来的酒送给大姑时,我看到大姑的眼睛潮湿了。我知道,此时此刻,大姑的心里一定是又想念她的二哥了……
李庭义文并图
参战前的留念
1979年3月5日下午,我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其时连队经过缩编,我们班仅剩5人。为充实战斗力,连队要进行重新扩编。班里原有的5个老战友相约,一同来到山西榆次市的红卫照相馆,这是我们参战前的一次留影。因为上了战场,谁都有牺牲的可能,大家的表情与心情都较为凝重。前排左一是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