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梦含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润物无声爱国有声
——我国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实效
吕梦含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语文教科书所建构和传播的国家形象对于学生形成对国家的认识和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以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从地理、政治、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四个维度对国家形象进行考察,发现教科书通过借物言志、以人达情、直抒胸臆等策略培养爱国情感,建构“国家形象”,呈现出了一个多元、积极、正能量的国家形象:幅员辽阔,美丽富饶;历史悠久,拥有灿烂文化;历经磨难,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向胜利;快速发展,正在不断腾飞;政治稳定,爱好和平,拥有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民族。“国家形象”具有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教育意义。当前语文教科书建构出的“国家形象”在培养爱国情感时还存有追求至善过于明显、回避现实、时代色彩薄弱、生活取向不足,以及缺乏法治理念和少数民族视角等问题。
国家形象;语文教科书;建构;爱国教育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以体现国家教育意志的课程文件的形式对此进行了确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新课标把这一目标作为语文课程的第一个总目标。
爱国主义情感是人们意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个人对祖国忠诚的必要性时才产生的社会性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勤劳勇敢的人民的热爱,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光辉的前程的自豪感,看到祖国取得成就的喜悦感以及作为这民族一员的尊严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因此,为了培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情感,语文教科书必然会在一定篇幅上编排有助于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情感形成的学习内容,建构和传播一种容易让学生理解并内化的国家形象[2]。本文试图通过对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分析,考察当前语文教科书中“国家形象”的建构方式及建构结果和实效,分析这一“国家形象”是否达到培养中小学生爱国情感的目标,为语文教科书在文章选取和内容编排上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情感提供借鉴意义。
“爱国主义情感需要在爱故乡、爱人民等感情的基础上孕育出来,它是在许多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和爱故乡、爱学校、爱首都、爱党、爱国旗、爱领袖、爱祖国的地理与历史、爱人民,对旧社会和对祖国敌人的仇恨,对共产主义远景的热望,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等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它们的基础上形成起来。”[1]因此,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教科书需要从“首都、党、国旗、领袖、地理、历史、旧社会、祖国敌人”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着力,这多方面、多角度的“国家代表”又可归为地理、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四个维度,小学语文教科书围绕这四个维度进行选材编文,向小学生展示了多维的中国形象。
1.地理中国
“好山好水好风光”可说是地理中国的关键词,对地理中国的这一印象和小学语文教科书着重笔墨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不无相关。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建构地理中国形象时,选取了16篇描写和赞美国家自然景观以及3篇赞美人文景观的文章,如黄山、西沙群岛、小兴安岭、张家界、桂林、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等都是我国比较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比较具有代表性(见表1)。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小学生对中国的“物质”层面有了初步认知。
表1 “中国”的地理维度分析表
2.政治中国
小学语文教科书从多个层次建构了“政治中国”形象。笔者在以政治维度对国家形象进行分析时,先以较大的政治概念统计相关课文,后通过具体课文内容将其分为政治体制(包括民族关系和港台关系)、国家领导人物、其他相关政治人物三个子维度。教科书共选取了15篇有关政治体制的文章,10篇有关国家领导人物的文章,3篇有关其他政治人物的文章。具体来看,描写少数民族的文章有10篇,涉及维吾尔族、藏族、傣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描写香港、台湾的文章有5篇;描写国家领导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三人)的文章有10篇,其中有关毛泽东的多达6篇;另外,还有三篇写了刘伯承、宋庆龄、李大钊等政治人物(见表2)。这些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政治中国”的形象。
表2 “中国”的政治维度分析表
3.文化中国
文化是个大概念,一个国家的文化也蕴含了诸多要素。本文在考察教科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时,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共19篇,其中有描写孔子、司马光等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有写清明上河图、书法等古画艺术的,也有神话故事和古代文学名著,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有关现当代文明的文章则有15篇,分别体现了我国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民风习俗和思想文化,全方面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风貌(见表3)。通过这些文章,语文教科书为小学生勾勒出一个“文化的中国”。
4.“信念”中国
“信念”中国是指教科书通过选取直接表现爱国精神、革命精神、爱好和平精神的文章,从精神和价值观维度建构出的国家形象。其中表现爱国精神的文章有12篇,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都是直抒胸臆地表达了爱国之情;描写革命精神的文章有5篇,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抗战的艰辛,通过不同的故事表达了不屈不挠、为国奉献的革命精神;另外,还有2篇文章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精神。
表3 “中国”的文化维度分析表
表4 “中国”的价值观维度分析表
虽然“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是语文教科书的目标之一,但相比思想品德教科书来说,语文教科书还要兼具它的文学性、工具性等功能,因此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建构主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形传神,用某些“代表性事物”和“符号概念”来建构国家形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如“地理中国”主要是通过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政治中国”主要是通过对民族关系、港台关系及国家领导人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多民族和谐共处、领导人伟大亲和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可以说,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形象”的建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宗旨,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以“国家形象”的建构为载体。
1.借物言志
(1)借助祖国名胜古迹来表达爱国之情采用此类方式叙述的课文共计20篇,在建构“地理中国”时,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描述了西沙群岛是如何的美、如何的富饶,并且写道:“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长城》一文对长城作了概要性的介绍,说长城远看像一条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最后点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借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表达爱国之情借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表达爱国之情的文章共有19篇,通过对赵州桥、清明上河图、西安碑林等古代人民劳动成果的赞扬,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精神。如《名碑荟萃》一文介绍了陕西省西安市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该碑林收藏了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名作,后人评价其“名碑荟萃”。文章最后写道:“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艺术大师们留下的杰作,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中华一条龙》以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陈列着的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为引子,讲述了龙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故事。“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3)借助祖国建设成就来表达爱国之情此类课文共有6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在工业、农业、国防、体育、教育、外交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的歌颂,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如《我们成功了》一文记录了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情形,课文中写道:“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千年梦圆在今朝》记录了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2.以人达情
(1)借革命先烈事迹表爱国之情战争年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涌现出了一批英勇的革命先烈。如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他们的革命事迹让人动容,激发了学生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黄继光》一文讲述了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同志为了全军的利益甘做前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以自己的牺牲换取了我国人民胜利的故事。“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样的描写让人无不对他表示尊敬,更为中国军人的革命精神动容。
(2)借政治领袖事迹表爱国之情相较于革命先烈,政治领袖更能代表国家形象,因此,借政治领袖事迹来建构国家形象,培养爱国精神更符合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此类文章共有10篇,主要描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三位国家领导人的事迹。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通过描述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瑞金的沙洲坝村带领同志们为当地百姓解决饮水难的故事,描写了毛泽东心系人民、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形象,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通过描述1985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在北京天坛公园和人们一起植树的事迹,描写了邓小平同志亲民、爱民、与民一起的形象,教育学生热爱邓小平爷爷,拥护并热爱党的国家领导人。
(3)借榜样名人事迹传爱国之情对中小学生来说,榜样作用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也更能促进他们的爱国行为。语文教科书通过对鲁迅、詹天佑、季羡林等名人事迹的描写和叙述,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之情。《詹天佑》一文开头就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全文奠下了爱国基调。“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詹天佑的成功代表了中国的成功。《怀念母亲》表达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留学期间对母亲和祖国的思念之情。“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开篇即把祖国比作自己的“母亲”,彰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3.直抒胸臆
虽然“国家形象”的建构多是“以形传神”,但也有一部分是“直抒胸臆”,正面直言。
例如《难忘的一课》记述了我国台湾同胞的一堂语文课,为了强调台湾人民的爱国之情,文章用了三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尽管《小英雄雨来》是讲述雨来如何机智英勇地对付日本鬼子,但也通过两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直抒胸臆地表达了爱国之情;《北京》一文则在文章最后写道:“北京多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选文都是向学生进行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不满足单纯靠“借物、借人”来传情,而是直接将爱国之句抛出,凸显爱国主题。
国家教科书的建构是“以形传神”,以国家的“多维形象”为载体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因此爱国教育视野下的教科书“国家形象”则“形神兼备”,建构出了一个多元、积极、正能量的国家形象。
1.幅员辽阔,拥有壮丽山河的美丽富饶的国家
纵观全书,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描写我国自然景观、展现我国壮丽山河的同时,也间接显示了我国的幅员辽阔、美丽富饶。我国北有小兴安岭(《美丽的小兴安岭》)、南有西沙群岛(《富饶的西沙群岛》)、西有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东有黄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山有黄山、天门山(《黄山奇石》、《爬天都峰》、《望天门山》),水有黄河、钱塘江、雅鲁藏布江、趵突泉、黄果树瀑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趵突泉》、《黄果树听瀑》),树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更有风景名胜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张家界、桂林山水等。我们的祖国,既有奔腾的江河,又有澎湃的大海;既有辽阔的草原,又有茂密的森林;既有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又有厚重史感的历史遗迹……语文教科书通过对国家景观的介绍和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幅员辽阔、美丽富饶的中国。
2.历史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古老文明的国家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一典型的中国形象特征在语文教科书中也有很大的体现。在表现历史悠久方面,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课文通过神话故事描述了我国的混沌初期,有通过孔子、蔺相如和廉颇、西门豹、曹冲、司马光(《孔子拜师》、《将相和》、《西门豹》、《称象》、《司马光》)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表现中国历史河流的不断流淌;在表现灿烂文化方面,我国古时的赵州桥、丝绸之路、清明上河图、书法艺术(《赵州桥》、《丝绸之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名碑荟萃》)等都是有力佐证;另外,《猴王出世》、《草船借箭》、《孔明智退司马懿》、《景阳冈》等课文皆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通过表现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凸显了我国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形象。
3.历经磨难,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向胜利的国家
与古代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相对照,近代中国则是一个历经磨难,需要无数革命烈士浴血奋战保卫的国家。《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记录了八国联军侵入,一千多名侵略者烧杀抢夺,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描述了1840年以来我国饱受外强凌辱,“落后”、“贫穷”、“丧权辱国”的国家形象;《十六年前的记忆》讲述了共产党先驱李大钊同志心怀崇高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事迹,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斗的精神,从这个阶段开始,“中国形象”已经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密不可分了。《金色的鱼钩》、《丰碑》、《一个苹果》体现了共产党人在为国奋战的过程中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灯光》、《黄继光》展现了共产党人为国献身的精神。虽历经磨难,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七律长征》讲述了红军经历重重艰险,终于取得长征胜利的故事;《开国大典》则表明历经坎坷,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中国终于成立了!
4.快速发展,正在不断腾飞的国家
与“贫穷”、“落后”、“历经磨难”的旧中国形象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呈现的是一幅崭新的面貌。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取了一些表现工业、农业、国防、体育、教育、外交等方面成就的文章,比如成功发射卫星和载人飞船,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等,展示了当代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呈现出一个日益繁荣富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中国形象。如《我们成功了》一文记录了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情形;《千年梦圆在今朝》记录了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具有国家里程碑意义的事迹;《农业的变化真大》则讲述了我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大大改善了我国的水稻产量。除此之外,《北京》、《北京亮起来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等文章分别描述我国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5.政治稳定,各民族团结发展但领土尚未统一的国家
纵观全书,涉及民族关系和港台关系的文章共有15篇,占整套书3.5%的比例,可见我国语文教科书在建构国家形象时,非常注重“民族关系和港台关系”。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复杂的民族问题以及台湾与大陆暂时分离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刻画了一个“各民族团结发展但领土尚未统一”的国家形象。在民族关系方面,主要介绍了维吾尔族和藏族两个少数民族。如《葡萄沟》、《七月的天山》、《草原》、《拉萨古城》、《藏戏》、《和田的维吾尔》等都描绘了少数民族当地的美景、习俗,呈现的是“美”的感受。此外,《难忘的泼水节》记录了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我们的民族小学》讲述了各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表明了国家的发展没有忘记拉萨人民,更有意识地展现了我国各个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发展、共同进步的美好图景。在港台关系方面,《香港,璀璨的明珠》、《最后一分钟》两篇文章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令人激动的时刻以及回归祖国后香港的发展;关于台湾,《看雪》、《难忘的一课》都表现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期待。
6.爱好和平,拥有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因此,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建构了一个“爱好和平、拥有爱国精神”的国家形象。在爱好和平方面,有两篇文章比较具有代表性。《再见了,亲人》描写了中国人民为了世界和平,与朝鲜人民共同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位在维和战争中失去父亲的孩子的口吻,向世界呼吁和平。表现革命精神方面,《一个苹果》、《丰碑》、《金色的鱼钩》等发生在国内战争期间的故事,都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爱国精神方面,则有多达10篇文章表现了不同时期的爱国精神。《詹天佑》一文描写20世纪初我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的热爱,《小英雄雨来》等文表现战争时期的爱国精神,《怀念母亲》、《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文讲述中国人民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
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于增强国民的自信心、培育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加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在价值取向也更能凸显语文教科书“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课程目标,但是目前教科书所建构的“国家形象”还不能完全达成“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的总目标,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1.国家形象的教育意义
第一,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弱化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青少年虽然有爱国思想,但是面对西方的强大攻势,有些学生思想发生动摇,对西方国家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同时,外来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也产生了冲击,许多中小学生盲目“哈韩”、“哈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此,语文教科书在塑造国家形象时,不仅呈现了一个受尽屈辱的近代中国形象,还塑造了一个不断强大、不断发展、令儿童产生自豪感的国家形象;同时,还呈现爱国、不屈、诚信的传统美德以及近代革命者为国家独立和富强而献身的民族精神。以此来感化儿童,期待儿童发扬这种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从而奋发图强去建设祖国[2]。
第二,增强民族凝聚力,倡导集体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复杂的民族和统一问题,因此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就成为国家的民族大业。为此,培养年轻一代渴望并致力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态度就变得非常必需,教科书就要努力展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政治上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以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同时,当下中小学生正处于“张扬个性”的“独生年代”,个人主义较强,集体意识淡薄,因此,语文教科书必须塑造一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形象,倡导集体主义精神。
2.“国家形象”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形象”追求至善明显,回避现实问题
可以说,任何国家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都是被有意识地建构出来的,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不等同于国家的实像。教科书编写者必然要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来强化国家的某些特征,而弱化或掩盖某些情况[2]。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实际上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建构的“国家形象”却太过完美。往往只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刻意回避一些问题。通过宣传我们民族的伟大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是不全面的。爱国情感既包括对祖国的热爱,也应包括对腐朽黑暗现象(环境污染、腐败现象、犯罪问题等)的憎恶。只有建构出一个存在现实问题的国家形象,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和人产生否定、憎恶、愤怒的情感,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同时,回避现实问题容易使国家形象远离国家的实像。一旦被设计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实像之间存在太大差距,反而不利于培养真实的国家认同感,从而消减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效果。
(2)“国家形象”时代色彩薄弱,生活取向不足
不论是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还是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一致强调选文要体现时代特点、富有时代气息。但纵观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无论是勾勒政治中国还是描绘文化中国,都缺乏一定的时代气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富有时代气息的选文较少,仅有《我们成功了》、《千年梦圆在今朝》、《农业的变化真大》等几篇文章,而且随着“00后”学生时代的到来,这些文章的时代特色也会大打折扣。此外,我国语文教科书在建构国家形象时,更注重英雄主义和精英主义,如通过描写战争中的英雄事迹来彰显爱国精神,通过对袁隆平、杨利伟等行业精英的赞扬彰显“国家进步”。诚然,英雄和精英是建构“国家形象”的有力载体,但是它们也会带来“国家形象”的固化,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共鸣。“国家形象”时代色彩薄弱,生活取向不足,会使得其在网络社会中与学生个人经验主体生成的国家形象脱节,从而难以引起中小学生的共鸣和认同,失去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效果。
(3)“国家形象”缺乏法治理念和少数民族视角
令人深思的是,在“依法治国”的时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竟没有一篇文章是涉及“法治”中国的。目前,中国正走在“民主、法治”的建设道路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及早了解、认知“法治中国”形象,不仅是全面了解“中国形象”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理性爱国观念的关键之处。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爱国主义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历史上有效表达爱国诉求、宣泄义愤情感的方式除了具有激励作用外,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教科书中缺乏“法治中国”形象的建构,不仅“窄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还会使青少年缺乏法制理念,摒弃法律框架,执著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无法合法有序、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同时,语文教科书在建构国家形象时,缺乏少数民族视角。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描写少数民族的文章并不少,共有10篇,涉及维吾尔族、藏族、傣族和蒙古族四个少数民族,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只有《藏戏》这一篇直接取材于藏族的传统文化,其他多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少数民族对国家独立和发展的贡献、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援助等内容,都是从汉族的角度去阐述的。这种汉族角度的偏向显然也不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情感。
[1]潘菽,刘范,章志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69-170.
[2]沈晓敏,权五铉.中国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透析——以人教版和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12):32-37.
[3]吴霞.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09:19-20.
The Imperceptible Construction and the Obvious Patriotism——The Construction and Effect of the National Image in Language Textbook
LV Mengh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china)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constructed and disseminated by textbook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forming a national awareness and identity for students.Taking the PEP primary language textbooks as a example,the paper explores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in four aspects of geographic,political,cultural and the view of values.Some tactics,such as“using something to express my thought”,“making someone say what I want to express”and“say it directly”,are used to cultivate patriotism and to construct“national image”.A multivariate and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is appeared in the book:our country is vast,beautiful and rich,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it suffered a lot but achieved succes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it develops fast,and various ethnic groups are united and people have revolutionary spirits and patriotism.A clear national image is helpful to remodel national spirit and strengthen national cohesion.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such as pursuing perfection,evading realistic problem,the lack of fashion,the lack of life orientation,and the lack of law ideas and minority’s view.
the national image;language textbook;construction;the education of patriotism
G423.3
A
1671-6124(2016)05-0056-07
2016-06-13
吕梦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