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素英+闪利平
"""[摘 要]文章利用协整关系检验选取衡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作为因变量,通过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有效汇率、外汇储备及国外净资产等各有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不足,对后续优化发展路径提供借鉴。实证结果表明:国外净资产对RII影响最显著,GDP及外汇储备和发债量次之,而汇率对RII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人民币际国化;协整关系;RII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33
1 引 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及近期的次贷危机发生,“去美元化”的呼声就很高,在此情况下,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将会是一种趋势和潮流,应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难得机遇期,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上的作用已举足轻重,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经济大国并没有带来货币大国的地位。我国近期也一直为人民币国际化做着准备,在2015年10月我国各行发行了人民币债券,并根据SWIFT权威数据,人民币在全球十大支付货币排名以2.79%位居第四位。为了提高我国外汇交易,首度出台政策允许国外央行进入中国外汇市场,并在英国决定投资400亿英镑加盟英国的各项基建项目。跨境贸易也是稳中有升,其中一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943万亿元,同比增长5%。从上述情况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已然具备了条件,那么,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已有文献大多是从定性的方向来进行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本文从定量的角度进行阐述人民币国家化进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更直观的方式反映进程中问题的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及建议。
2 实证研究
2.1 变量的选取
(1)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的,旨在客观描述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实际使用程度的一个综合的量化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了一国的经济实力。
(3)实际有效汇率(REER):代表一国的购买力水平。
(4)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量(BONDS):说明一国的发债量。
(5)国外净资产(NFA):代表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
(6)外汇储备(FXR):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偿债能力的强弱。
从图1中可以看出,RII从2010年年初的0.12%到2015年第二季度的2.90%,RII指标的快速增长表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功能有相当程度的认可,人民币在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官方储备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
图1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国家统计局及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IS国际清算银行官方整理资料和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
2.2 模型的建立
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各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因为取对数之后不会影响协整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的模型为:
2.3 单位根检验
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前提便是所有变量均为同阶单整即I(d),仅当各个变量的单整阶数相等时才有效。为了防止“伪回归”的产生,必须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法进行检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下表。
2.5 因变量的实际值、拟合值以及方程的残差图
如图2所示,Residual残差值、Actual实际值、Fitted拟合值,实际值与拟合值的趋势几乎一致,说明了模型建立的可行性。
3 实证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对衡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RII指标与经济发展、汇率等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对数回归作为检验模型,对单位根进行检验,提高了数据推理统计的准确度。本文的经验结果如下。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影响因素排名的差异化,相关系数大小排名为:国外净资产(lnNFA)、国内生产总值(lnGDP)、外汇储备(lnFXR)、实际有效汇率(lnREER)、人民币债券(lnBONDS)。
第二,国外净资产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正相关,国外净资产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上升9.82个百分点,因为国外净资产的流入使得人民币的货币替代率降低,使用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也就增加,同时也说明了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越高,一国的货币的国家化程度也就越高。由此可见,我国应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扩大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加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外资流入。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及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发债量也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及人民币发债量提高一个百分点,能促进国际化水平提高0.68个、0.48个和0.13个百分点。表明了当一国经济水平和外汇储备充足时,有助于增加其他国家公民对国家货币使用的信心,维护人民的国际信用,从而促进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提高。
第四,实际有效汇率对人民币国家化程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由于实际有效汇率的升高,使得本币升值,影响进出口及就业。
参考文献:
[1]Chinn Frankel.Debt and Interest Rates:The U.S.and the Euro Area[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7(22):439-477.
[2]Subramanian Arvind.Eclipse: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M].Washington D.C.: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
[3]R.Zoellick.A Monetary Regime for a Multipolar World[N].Financial Times,2011-02-17.
[4]陈雨露,王方,杨明.作为国家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兼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J].经济研究,2005(2).
[5]孙立行.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12):37-42.
[6]陈平,王雪.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汇率政策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2(4).
[7]付丽颖,孙汉杰.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地区主导地位的难点与策略[J].经济纵横,2014(4):75-81.
[8]成思危.人民币国际化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9]周游.人民币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4(24):47-50.
[10]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的指数度量[J].经济研究参考,2014(9):72-84.
第三种是农用土地综合整治模式。这种土地整治模式依赖于土地整治项目,接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动力,结合部分未利用地开发、地块合并、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系统修建、田间道路整治等实施方法,加强对于现存的土地区域进行高效率的开发和利用,保护耕地的保有量,提高现代化农业水平,引入大型农业机械,推广大面积的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种土地整治模式最适用于农村耕地较为集中的区域。
第四种是土地的生态整治模式。这种土地的整治模式是以保护和修复为主,通过生物技术实现农村生态的平衡修护,在提高农村自然生态平衡水平的同时,建设起完善的农村生态系统,提高当地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质量,减少人为的破坏,维护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建设起农村发展的大型绿色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的价值和长期发展能力。这种土地整治模式主要应用于生态环境已经受到破坏,需要尽快修复的区域。
实际上为了能够实现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统一,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分析时需要充分调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背景等差异,平衡当地特色选择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土地整治模式,对于有需要的还应该进行不同模式的组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通过土地整治的成功,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除了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以外,还有一项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就是相应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作为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十分重要。下面将对土地整治模式对应的政策选择进行简要的分析。
3.2 土地整治政策
根据前文描述的土地整治模式可以将土地整治政策相应分为四种,即城市土地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农用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和土地的生态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
第一种城市土地整治政策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指导开展土地整治活动,政府在实施过程中作为宏观指导部门,需要对涉及的各个行政部门进行合理分工和协调,推进整个城市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一,需要完善科学的土地规划内容,保障城市土地整治的相关规划内容与城市规划能够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其二,坚持对城市用地结构和经济布局的科学性准则,对于土地整治工作不能过于急躁;其三,应该积极践行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其四,扩展土地整治工作的经济来源,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其五,针对城市的地籍管理建立起科学可行的城市土地估价体系;其六,协调好居民迁移安置工作,做好对于征用土地的补偿工作;其七,注重城市中绿化用地的规划,保护城市中的生态环境;其八,做好对于土地整治工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编写工作,政府部门需要予以严格监督;其九,充分赋予人民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监督权力,开通意见反馈渠道,多重监督,实现土地整治工作的干净透明;其十,重视对于土地整治工作的后续维护。
第二种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也根据土地整治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种政策保障措施。首先是城市近郊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的政策保障,政策保障的重点就是考虑城市的快速扩张对于近郊产生的影响。一是通过对城乡发展的统筹,确定具体的规划并严格执行,避免城市的过度发展;二是尊重当地农民的普遍意愿,给大家发声的权利和渠道;三是给出合理充分的土地补偿标准,保护当地农民的既得利益;四是为失地农民做好就业服务,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促进当地居民的再就业;五是加大对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六是改善户籍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七是加快推动农用地流转,扶持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八是建立清晰的土地产权划分,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另一种城市远郊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的政策保障则依据农村目前的土地使用情况,明确城乡发展规划作为土地整治的依据,根据当地特点确定实施方案,参与的基层人员分工协作,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做好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
第三种是关于农用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为了保障农田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的推进,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当地的推广,加快当地农田使用率的提高,清晰产权划分原则,规范进行农用土地的整治工作,合理分配土地整治后的收益。
第四种是土地生态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土地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不会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推广和提倡生态农业的形式为主,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注重当地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土地整治生态评价体系,加快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保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4 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建议
目前,我国土地供给制度已经实施多年,但现阶段的供给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建议。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城镇低收入者和农民始终处在政策的受损者行列,所以我国土地供给制度更适用的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即在很长时间以后,当前的土地供给制度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够为社会、国家带来效益,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制度执行期间可能存在个别人的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共同进步,所有人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在此建议土地供给制度应当与其他相关制度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整合完善:涉及土地所有权的界定、对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建设权等进行整合,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土地产权管理制度,使土地能够按照市场规律进行高效的使用;使土地供给制度与房地产相关产业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相关政策有机结合,增强互补性;认真规划土地使用方针,合理计划与开发土地,建立健全相关土地供给制度,认认真真引导土地的健康高效使用。
第二,政府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现阶段土地房屋政策限价等政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要符合市场规律,不能够为了完成降低房价的任务而盲目地采取强制手段压低商品房的低价及房价,这严重破坏了房地产正常的市场机制。目前一些城市为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先后出台了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相关政策,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得出,排队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人群非常庞大,现有的房屋供求量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政府又不得不为如何分配这些房屋而花费大量精力。
第三,放权于市场经济,政府退出对土地供给制度的直接干预,采取间接监管的方式,让土地供给在市场经济下健康发展,政府不再直接起决定作用。
5 结 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工作是我国目前开展城乡规划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基础内容,在践行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背景来选择适合当地的土地整治模式,以及相适应的政策助力,完善的土地供给侧改革将更大范围地加快土地整治效果,保证我国城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范希军,王常宇.浅谈土地整治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35).
[2]覃波.土地整治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4(14).
[3]李晓雪,薛继斌.土地整治中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
[4]薛峰,佟园春.兴安盟土地整治规划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J].北方经济,2013(10).
[5]高明秀,王瑷玲.县域土地整治的路径探索·经验特色与未来走向——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5).
[6]王利敏,李淑杰.土地整治公众参与主体权益偏差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
[7]赵凯,姜晓葵.农村土地整治的法治考量与制度建构[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5(4).
[8]詹波.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存在漏洞及优化策略[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3).
[9]张泽勇,潘效安,王羡峰.黄山市土地整治分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10]邓楠.解析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J].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