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
自年初国务院颁行《居住证暂行条例》以来,从过去针对非户籍人口管理的“暂住证”制度向“居住证”制度转变就成为大势所趋。
与“暂住证”这类带有对非户籍人口明显歧视用语的制度相比,居住证制度显然是在加快社会融合、实现社会公正进程中迈出的一步。以北京市为例,居住证持有人在京依法享有多种权利、公共服务和诸多便利。此外,持有居住证还是申请积分落户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也就打开了非户籍人口真正成为“北京人”的一扇窗,虽然这个机会之窗很小。
不过,在推行居住证制度的过程中,一些大城市却出现“一证难办”、代办“黄牛党”盛行的现象,例如在北京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有些受理网点每天只能办理几十个居住证,这使得即使排上号的人真正办下来恐怕都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这似乎表明大城市在接纳更多人居住方面还未真正准备好。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办理网点不足、申领门槛较高、办理手续繁琐且时间长等等。但究其根本,还在于现行人口管理模式的落后。
一些人认为,如果大城市对人口管理得越严,落户条件越苛刻,那么就能有效“吓阻”更多人涌入大城市,就能缓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城市的这种政策并没有起到阻止人口流入的作用,反而成了引发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社会不公平问题。这意味着,只注重数量上的宏观概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强调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创新,而是一种后置的末端管理手段。
当前,居住证和真正的户籍人口待遇还是有一定差别。从各地情况来看,居住证只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权益平等,但在民众最关注的高考阶段,依然避而不谈。即便如此,大城市在居住证推行过程中还是保持了格外的谨慎。
因此,对于类似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虽然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政策,但究竟该如何控制人口,恐怕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大胆探索的问题,离不开加快人口管理模式和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在办理居住证方面,加快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放、管、服”改革步伐,让民众尽快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进一步突出城市的定位和功能,避免出现“大而全”的局面,实现人口的有效分流。总之,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突破地方利益的藩篱,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才能尽快建成。▲
(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