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离去,一座城市为他送行

2016-10-17 19:27徐光明
江西教育A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余市助学红薯

徐光明

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离去了,一座城市为他送行。

“蒋老师,一路走好!”“蒋老师,我们永远永远怀念你!”……6月18日上午,新余市长安陵园,市委书记来了,市长来了,600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群众也自发来了。他们或手持鲜花,或举着挽联,含泪送别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

这位一生捐款40余万元助学的老人走了,去世时存折上仅剩1.36元,但他的生命因奉献而璀璨夺目。

追悼仪式9点才开始,但早上7点半,就有群众在陵园外的道路上等候。大家手举着一条条横幅,默默表达对蒋老师的哀思与祝福。

“国中赤子倾其所有助万千学子成材德泽四方,珍里瑰宝爱党一生为渝钤大地立范光耀千秋。”悼念大厅两旁显示屏上的挽联,正是对蒋国珍老师一生捐资助学、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告别仪式上,曾经受蒋国珍资助的罗坊中学初二学生李文霞在致悼词时,泣不成声:“因为您,我成了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不会忘记您的深深叮嘱,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永别了,蒋爷爷!”

蒋国珍1930年出生于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他参过军、打过仗。1953年,因当地小学教师严重缺乏,蒋国珍被组织派到铜鼓县三都小学代教。1979年,蒋国珍把国家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出用于助学。多年来,他一直住在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两间旧土房里,房内一张破旧不堪的老床,两床旧棉被,一张旧书桌,没有任何值钱家当。

37年来,蒋国珍累计捐款40余万元,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余人。2016年1月,他还拖着病体搭车去罗坊镇,取出工资卡和存折上各7000元给坑背村的学子送去,而当时他的存折上仅余1.36元。

这位打着赤脚种地、顶着烈日捡废品卖钱捐资助学的可敬老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

为扩大捐资助学资金来源,老人开辟荒地,种红薯、种黄豆、种花生、种芝麻……还时常带着蛇皮袋在罗坊街上捡废品。

平日里,蒋国珍把卖棉花、白菜、红薯的钱都用于助学,自己每天用红薯、蔬菜加一把米煮成混合饭,早晨一煮管三餐。他荤腥不买、烟酒不沾,只是每月买十几斤米,每月买一两斤菜场上无人问津的牛肠回来熬油。他买一条毛巾,要剪成两段,分两次用几年。

蒋国珍曾说过:“正因为我没有儿女,所以我把天下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儿女。通过他们,我延续了希望和梦想。”

蒋国珍,这位平凡的乡村教师,用一生的坚持,树立了一个“兴学重教”的楷模,也赢得一座城市的敬重与爱戴。

今年3月8日,老人因患鼻咽癌住进了新余市人民医院。蒋老师住院的消息被公布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了一股爱的暖流。渝水区政府对蒋老师医疗费用不足部分进行兜底,确保老人安心治病;市人民医院从南昌请来专家会诊、制订治疗方案,为老人准备营养餐每天按时送到病房;社会各界数以万计的热心人士纷纷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祈福;新余市志愿服务中心招募了200多名志愿者分成12组,轮班对老人进行精心护理。

今年4月,躺在病床上的蒋国珍提出捐献眼角膜:“我是党的人,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献出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捐出眼角膜,帮助有需要的人。”

4月30日10时许,在亲属和陪护志愿者的见证下,86岁的蒋国珍老人身穿新买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党徽,在遗体捐献自愿书上一笔一画签下自己的名字,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把生命中最后一丝光明永远留给这个世界……

猜你喜欢
新余市助学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给小鸟的一封信
新余市渝水区界水乡防洪工程安全综合评价
新余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蒸红薯,学一招
Alita:Battle Angel
坚强的红薯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