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情,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意识,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更要立足实际去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有效性,使孩子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一、立足实际,合理教育
小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很简单,但是教师如果用一种成人的观点对孩子进行教育,就会事倍功半,不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立足实际,把握每个孩子的思想动态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深入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便会解决掉学生身上的一些心理问题,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我带的班级中,有很多学生存在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帮助别人的问题。由于父母的娇惯,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高,是家中的“小霸王”,而在集体生活中,这样的思想难免会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但他们却认为这不是什么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表现。所以教师要立足于这个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比如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欲望,使之懂得无私地帮助别人的行为是高尚的。又如为学生讲述励志性的故事,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帮助他人的高尚行为,笔者就选取了两名登山运动员登山的故事开展教育活动,在他们正在攀登陡峭雪山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意外,其中一名运动员快要掉下山去了,另一名运动员为了救这名运动员,冒着生命危险,将受伤运动员拴在自己身上,奋力向上攀登。最后,他俩终于成功地登上了雪山顶峰。故事讲述完后,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他们都对那个帮助队友的运动员产生了崇拜之情,并表示以后也要做这样的英雄。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找准他们内心的困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要从浅显的故事入手,让学生们懂得更深刻的大道理,不能只做抽象的道理讲述。
二、创设情境,丰富形式
情境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有效,有时候学生们并没有发觉自己在心理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而通过教师创设的形象情境,可以清晰地看出自己想法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进行改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同样要仔细地斟酌和选择。
如在讲述如何使学生摆脱烦恼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中讲述了一个孩子一天的烦心事:“一个叫明明的孩子起床后就踩到了香蕉皮,摔了一大跤;课堂上他的同桌讲话,可老师非说是明明,批评了他,委屈极了;下课的时候铅笔盒不知被谁碰到了地上,笔芯全摔断了;到家后,想看会儿电视,可妈妈偏要他弹钢琴。这一天好多的烦心事情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烦心事呢?”孩子们都有同样的感受,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出自己的烦心事情。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便得心应手了,孩子们在互诉的情愫中,心情越来越轻松,说出来的烦恼便不再是烦恼了。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发言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契机。
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心理教育课程的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尊重学生,自我解决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很多学校以一种讲座的形式来开展,这样形式主义的课程安排,不利于学生的主观思想的转变。教师在主观的讲述中没有在意学生们的思想,强加给学生的道理,对于孩子们而言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心理教育应该是从倾听中获得正确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如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控力差的问题,不仅表现在课堂上,有的还表现在拿其他同学的东西,往往觉得好就拿过来,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怎样才能解决孩子们的这种自控力差的问题呢?在心理教育课堂上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主,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同学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将结果如实地公布给大家,让孩子们消除课堂抵制情绪,之后让大家积极地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同学都给出了意外的答案,原来他们在自身存在的问题中是可以找到解决途径的。这样的解决方案在班级中进行集体交流,作为班级管理中的一项规则来实施,孩子们的自控力明显得到了增强,也可以更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课堂教学中如若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他们便会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在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做到自主管理,这对于心理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性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教育的大问题,教师不能忽视任何一个不良的心理状态,要积极发现这些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教育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这样课堂有效性便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