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与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6-10-17 12:11陆刚
戏剧之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陆刚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彝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文化变迁越来越激烈,变迁速度越来越快,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彝族文化都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本文就彝族文化传承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简要阐述一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彝族教育;彝族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205-0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彩缤纷的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但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新世纪的今天,流传了千百年的彝族传统文化,同样处于传承困难的尴尬境地。

一、彝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很早以前,彝族人民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对维护民族团结,塑造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彝族人民在经济上有了长足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巨大冲击下,原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却在大量流失。以贵州彝区为例,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或趋于消失,并且消失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越来越惊人。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越来越疏远,越来越陌生,部分人除了知道自己有一个彝族身份之外,对彝族文化一无所知。

民族文化的流失,首先是从外在特征开始的。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斯大林在对“民族”一词下定义时,就把语言作为民族的第一个要素,可见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载体,许多民族文化都是依附语言而存在。语言就像一个口袋,文化是口袋里装的东西,口袋破了,里面的东西就会流失。民族文化的流失,正是从民族语言的流失开始,而在贵州彝区的金沙、黔西、织金、大方等县,大部分彝族年轻人已不再会说彝族语言。在语言传承较为完好的赫章、威宁、水城、盘县等地,许多仍然使用彝语为交际语言的年轻人,对于彝族民间歌舞、民间文学及民俗活动等彝族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至于认识彝族文字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还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彝文的存在。语言的流失,是文化流失的前奏,语言流失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也加快了文化流失的速度。

民族服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一个民族来说,除了语言,服饰也是一个重要的外在特征。但现在依然着彝族服饰的人,数量十分稀少,且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多数年轻人的着装与外界无异,追求时尚,对民族传统服饰不屑一顾。虽然在一些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活动中也有许多人穿上了彝族服装,但这种现象也仅限于一时一地,局限于特殊时间和特殊场合,节日或活动一过,日常生活中就不再穿着彝族服饰了。部分彝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参加会议时因特殊要求会穿上彝族服装,但时间也就仅限于开会的时候。这些现象表明,在历史上与彝族人民息息相关的彝族传统服饰,已渐渐远离了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逐渐演化成了一个象征符号。

除了语言、服饰这两个最外显的特征文化之外,彝族传统中的众多民俗文化也逐渐弱化、淡化、边缘化。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普遍兴趣不大,在日常生活中,看电视代替了讲故事,流行歌曲代替了传统的民歌,打麻将代替了传统娱乐。若没有相应保护措施,一些民俗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将彻底消亡。

二、彝族文化传承困难的原因

造成彝族文化传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说,有其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

(一)国家基础教育中只有汉文化教育,缺乏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文化是要通过教育来传承的,在官办教育不发达的年代,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靠口耳相传、一代传一代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实现的。随着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的学校教育已经代替了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使用的全国统编教材,都是站在汉文化的立场上来编订的。有学者指出,统编教材“没有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大汉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来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具体到课程内容上,主要是以汉族熟悉的知识文化为背景,对少数民族地区考虑不够。”[1]“在我国历次课程改革的课程与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知识篇幅少之又少。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中没有有关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学校没有开设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要求,民族青少年一代民族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2]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彝族适龄儿童在七八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一直接受的是汉文化教育。学校里用汉语教学,推行普通话,还要学习外语,但却忽视了民族语言和民族知识的学习。这样,彝族学生在学到汉文化的同时,也离自己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远。

(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彝族地区而言,经济的发展,是彝族群众摆脱贫困,走向物质生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事物的价值。不能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民族传统文化,让新一代的年轻人敬而远之,很多年轻人向往外界生活,远走高飞。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外流,民族传统文化便呈现出后继乏人的状态。

(三)汉文化至上的文化偏见和民族文化自卑心理。在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外来文化席卷彝族地区的今天,彝族文化传承的处境十分不利,这里既有来自外部的主流文化的冲击,也有民族内部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心理。一些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年轻一代彝族人,不能正确对待和利用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几近盲目,从而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以汉化程度高为荣,羞于说彝语,耻于着彝装,甚至有人认为民族服装是奇装异服。在生活习惯上,处处趋同于汉族,生怕表现出民族特色而被视为落后。

(四)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进入彝区,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现实中,基督教的传入,也给彝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本质上说,基督文化反映的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它与中国西南彝族人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基督教的一神教信仰,也与彝族人的多神崇拜大相径庭。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彝族人尊重了基督教,但基督教却抹杀了彝族人的风俗习惯,彝族人一旦入教,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就要被革除,这也是赫章、威宁一带许多彝族年轻人会说彝话但却对许多民族文化不熟悉的主要原因。

三、彝族文化传承的途径

影响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因各种各样,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教育来实现,所以,要解决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还得从教育入手。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各民族儿童都要在适龄阶段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是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要在学校里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需要对现行的教育政策作一定的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曾提出一个名为《多种文化的星球》的报告,希望各国的教育政策,必须有利于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教育专家指出:“制定有效的政策,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制度基础。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及时得到修订,修订的政策必须要有利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必须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必须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3]贵州彝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教育,需要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实施。

(一)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同时使用汉语和民族语言,并且教授彝文,让学生在学习汉语文的同时也学习到彝语文。双语教学以前在毕节地区的很多彝族地方都实施过,但后来都先后停止。民族语言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手段来传承民族文化,双语教学就需要恢复。另外,双语教学的目标还应颠倒过来,应针对彝族学生不会说彝语而实施。从1993年至1999年,毕节师范学校共招收了七届双语师资学生,毕业生分布于毕节地区各县,从2006年开始,毕节学院教育系开设了双语师资班,所以,实施双语教学,是具备师资条件的。

(二)编写民族文化知识读本,增开民族文化课程。优秀的彝族文化,是彝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民族,认识和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课程,还包括将一些民俗活动引入课堂,比如将民间歌舞引入音乐课堂,将民间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教学。2002年,贵州省要求全省中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认真执行《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内容,培养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近年来,在政府和民委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毕节、六盘水等地的多所学校已成功将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传统体育引入了校园,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在校园里顺利开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将不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如何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呈现自己独有的特色,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随着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贵州省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对外,通过“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和推介贵州民族文化,对内,则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虽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诸多困难,亦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一缕民族文化振兴的曙光。

参考文献:

[1]张家军.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金志远.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8).

[3]王军,董艳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11.

作者简介:

陆 刚(1981-),男,贵州纳雍人,贵州民族研究院办公室工作员,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