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传统,败也传统

2016-10-17 11:48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德云社郭德纲徒弟

9月初,相声演员曹云金在微博发布了一篇题为《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的6000余字长文,几乎瞬间就引爆全网。八卦媒体紧紧跟上是自然的,文化媒体不甘落后是应该的,可是连财经、医疗、法律类媒体也急吼吼地紧追慢赶生怕掉了队。

一个相声演员如何能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因为他“手撕”的是将他从“德云社家谱”中“清理门户”的师父郭德纲,后者则表示还要收回他作为“云字辈”弟子的那个“云”字。家谱、师父、辈分……这些今天大多数人并不常见的传统字眼在这场师徒大战中频频被提及。的确,这是一场和传统有关的师徒大战。

说起今天的师徒反目,不得不从2005年郭德纲的闪亮登场开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经以剧场为主要阵地的相声,渐渐转移到电视中,许多八零后的相声启蒙都是在电视节目中完成的。马季、姜昆、李金斗、冯巩、牛群这些著名相声演员也都是通过电视媒介而被中国观众所熟悉。现代媒体的巨大影响力,让相声这种剧场艺术离剧场越来越远,并为了适应电视而渐渐地变了面目。传统相声段子讲究铺平垫稳,三翻四抖,演员不疾不徐地将一个“包袱”文火慢炖,最后再那么一抖,一切才会水到渠成。可是这样一来时间就长了,而电视则不会给一个相声这么长的时间。时间一长,传统相声渐渐远离电视,并催生出一批穿着西装专说短平快电视相声的演员。

而郭德纲的崛起则是在剧场。十几年前他从天津来到北京发展,在经历了最初几年门庭冷落之后,2005年终于被媒体关注到,并因此一下名声大噪。南城的相声园子里,台上演员穿着长衫,说着《八扇屏》《白事会》《卖布头》,台下的观众听到喊着好。这种更接近传统的说法和传统的相声,让被电视相声哺育起来的年轻一代看到相声本来的面目,也觉得新鲜好玩。可以说,德云社和郭德纲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对传统的回归。郭德纲的走红,让人们看到在被垄断的电视媒体之外相声演员还有不小的生存空间,并引发了整个相声界对一种传统的回归。在其后十年,相声重新回归剧场,又催生了嘻哈包袱铺、鸣乐汇、广茗阁等一批年轻相声团体的诞生,包括后来从德云社分离出来的李菁、何云伟成立的星夜相声会馆和曹云金的听云轩。

但传统的并不都是好的,也不一定是适合今天社会的。相声是缘起于市井江湖,被认为是下九流的营生,因此传统相声行江湖习气颇重,甚至有很多规矩与今天的社会格格不入。

拜师是相声行最重要的规矩,可以说是没有师父就像没有父亲,你就拿不到进入这个行业的通行证。这种制度不仅是有没有人教你本事的问题,还是现有的从业人员为了把持行业资源所设置的门槛。当初的相声观众有限,资源有限,师父会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为此,徒弟跟师父学习,前几年吃住在师父家,挣的钱也都归师父,学成之后也得再为师父服务几年才能够单飞。

郭德纲与曹云金的矛盾正是传统的师徒关系遇到了现代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前者要求后者唯师命是从,违抗者就是欺师灭祖,讲的是没有标尺的情感伦理;后者则认为自己的报酬与付出不成比例,讲的是谈不拢就一拍两散的雇佣关系。当师父和徒弟出于不同目的无法在同一维度对话时,彼此间的关系自然就无法维系。

传统相声是好听的,但不必将传统的江湖也一并搬过来。毕竟天桥时代的传统相声不过就是在几个园子里兜兜转转,格局不大。而今天的相声演员可以走遍全国全世界说相声,还可以参加影视剧、电视综艺,郭德纲所搭建起来的德云社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企业,仅仅靠家谱来约束徒弟,自然会显得无力,还应该建立起一套能为现代师徒关系服务的现代企业制度。

对于昔日徒弟的反攻,郭德纲回应说:对我来说没大事儿,一篇作文就改变了人生观?那我给你整本《故事会》你还不得飞起来。

老郭的回应看似轻松,可观众从来想听的就是好的相声,不是你们把师徒变成仇人的作文或是故事会。最终吸引观众留在剧场的一定是好听的相声,而不是比相声还精彩的相声人的恩怨情仇,比《故事会》精彩也不行。无论是郭德纲还是曹云金还是应该把对撕的时间节省下来,好好拾掇一下自己的玩意儿,毕竟太久没见他们推出好作品了。光靠行走的表情包能捧红一两个演员,却无法长期立足于相声江湖,也无法挽救渐入颓势的相声。

猜你喜欢
德云社郭德纲徒弟
德云社该好好自我检视了
德云社抖音招生 郭德纲亲自下场带徒
Mark Twain
郭德纲撤椅子
德云社演员玩“杀女友梗”犯众怒
徒弟和保险柜
郭德纲的回应
容积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郭德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