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地长出“五星级”

2016-10-17 09:49:36毛绪强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刘延东荒地现代农业

毛绪强

吉林市东福集团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集科技研发、水稻种植、农机服务、稻米加工、仓储销售、杂粮生产、土特产加工、玉米烘干、畜禽养殖、生物肥研制、秸秆燃料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 现有资产17亿元,全资子公司12家。

在16年的发展过程中,东福集团潜心研究农业,精心打造农业,创新发展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相互衔接,一二三产业互相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加工高端农产品,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城镇化建设等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取得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显著成果,让大荒地长出了五星级。

换种模式高效种地

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是适度规模化经营,只有适度规模化经营,才能推进农业产业走向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从而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2010年,东福集团与大荒地村创建了“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从此,村委会开始谋划村企共建的发展之路,把规模化经营的成功模式,在大荒地村进行尝试。东福集团发挥村企合一的组织优势,开展适度有序的土地流转,在党委委员和村民代表发挥带头作用的引领下,用了三年时间,顺利完成了全村的土地流转。当然,农民支持土地流转,主要还是看到了收益,集团以每公顷1.3万元的价格进行土地流转,国家补贴归农民自己。

村党委书记刘延东给记者算了几笔账:过去分散经营,农忙季节用工很贵,实施机械化可降低生产成本15%到20%;农资统一采购,又可以在价格上争取优惠;各项加起来,一公顷稻谷可降低生产成本3000元左右。而在另一头,由于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粮食品质得到保障和提升,市场价格上去了。目前,大荒地村的“大荒地”牌大米已成品牌,市场售价达到7元左右一市斤,高出市场均价2到3倍;特优米售价更翻了几番,每公斤最高可达到100元。一降一升,种粮效益增加了,过去农民一公顷水稻平均纯收入为12000元左右,而现在可达到19000元左右,集体经济因此发展壮大起来。

土地流转成功实施以后,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兴修水利,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也开始全面启动。经过几年发展,集团现已建成节水、节能、防旱防涝的排灌系统,建成工厂化育秧温室10万平方米,配套机械化农机具500多套。2013年,建成年产20万吨精米加工项目,东福米业提前完成升级,工业化加工、信息化管理、网络化销售、农产品溯源等全部实现,生产的绿色有机大米在淘宝网上热卖,线上线下年销售10万吨。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先后进入了农产品深加工、养殖业、有机肥、秸秆综合利用等行业,年产白酒500吨,有机肥10万吨,碳棒7万吨,禽类养殖20万套,畜类5000头,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刘延东告诉记者。

据了解,东福集团始终坚持“大农业”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整合农业资源、乡村资源、文化资源,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把产业融合做得更加融洽。现代农业不仅为种植业、加工业注入了活力,也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产业融合找准切入点

2007年,东福集团发挥“生态农业示范区”的优势,结合大荒地村地热资源、文化资源,投资创建了神农温泉,以温泉文化、满族风情、农业博物馆为主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神农温泉年接待量达50万人,现已被吉林省旅游鉴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4A景区,荣获“中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五星级企业”,全国“十佳农庄”等诸多荣誉。

“一二三产业融合必须找准切入点,始终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做文章,使产业融合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壮大。我们认为:产业融合不是拼一个‘七巧板,而是做一个‘九连环。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刘延东这样理解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给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减少了劳动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使农业产业枝繁叶茂,还解决了农民就业的迫切需求。东福集团建立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深加工、肥业、电商销售、旅游服务业,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公司的员工90%都是大荒地农民。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正以旺盛的生命力成长。

刘延东告诉记者,从集团15年搞农业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农民要想富,必须增加财产性、工资性收入。随着产业融合的深度扩展,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截至2015年,农民年收入平均达到2.8万元。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转型提供了机遇,为培养新型农民、新一代农民播下了金色的种子,现在,扎根农村、热爱农业的年轻人已成回潮之势,公司的业务骨干10%是年轻人。

“农民”上楼不进城

“新农村要发展,但不能发展得不是农村的样了。未来,还得用田园风光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能在落地窗前看稻浪。”刘延东说。

刘延东既是村里东福米业的董事长,又是村委会主任。这是大荒地村实行的又一个探索“村企共建”的成果。

前些年,大荒地村实行了“村企共建”,成立了大荒地村的新党委。民营企业家刘延东在致富之后,一直回报家乡,他旗下的东福集团,也是村里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在村民中威望很高,以全票当选村书记。村主任也是经大家民主选举的,得票率达到了98%。

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上做文章是村、企达成的共识。这些企业都是经过环评一票否决才能进村的环保企业。

产业融合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产业支撑,土地流转的成功,也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0年到2013年,村“两委”计划从新农村建设过渡到城镇化建设,大荒地村成为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试点。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刘延东确定了“用工业化、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辅助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培元固本,步子走稳,创新模式,方向定准。村委会在城镇化建设上,创建了“就地就业、就地医疗、就地养老、就地上学、就地购物” 和“离土不离乡,上楼不失地”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现已建成农民新居31栋,老年公寓、浴池、大礼堂等等,其他基础设施包括:供暖、供水、供电、通讯、网络、路灯、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全部投入使用,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村里盖的31栋楼房,置换农民的宅基地,免费让农民居住。刘延东对记者说:“农民都往大城市涌,城里哪受得了?所以我们决定建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就地城镇化。”记者了解到,上级部门已有规划,要把大荒地村建设成人口5万的小城镇。

过去大荒地村农民上不了楼,一是因为住不起,就拿取暖费来说,一年就要2000元;二是因为不方便,农具放哪里,就是个问题。耕地集约化经营,彻底解决了这“两难”,收入增加了,住楼房的费用自然不愁了;不用种地了,农具也就退休了。

2015年,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升级项目正式启动,东福集团在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坚持持之以恒的精神,继续前行,把现代农业、文化产业、乡村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结合起来,构建新的产业融合模式,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小城镇,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实现了多方共赢,而刘延东把这种共赢叫做“三好”:农民好,集体好,企业好。

猜你喜欢
刘延东荒地现代农业
独登南山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21:26:58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4
现代农业
荒 地
中国诗歌(2018年6期)2018-11-14 13:24:12
刘延东: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太空探索(2016年2期)2016-07-12 09:57:46
对外发包的荒地为何被判无效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4
刘延东副总理考察创业大街,接见黑马企业安全宝
创业家(2015年5期)2015-02-27 07:53:19
刘延东强调把学前教育这项重要民生工程办实办好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