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翔
桃花溪散记
林思翔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好在那天遇上个大晴天,车从闽东苏区蕉城九都上山后,不一会就钻进茫茫林丛竹海中。公路弯来绕去,直至“高路入云端”。当来到山顶一块平地时,我们要去的桃花溪村也就到了。
桃花溪地处蕉城霍童、虎贝、九都、洋中四个乡镇交界的莽莽山野中,仅有数百人的小村却管理和呵护着四个乡镇交界的广褒山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既有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也有高山低壑的梯田山园,还有奇岩怪石形成的自然景观。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的支提寺和天冠菩萨说法台等著名景点就在其间。古时就有“桃花溪八景”之说。耸天峰、天际湖、九曲窝、天然虎、锦鲤峰、黄霞洞、大士严、笔架山,看这些名称就知道全是天然景点,也能想像出其大致形态。古时的文人骚客在游历之余还诗词唱和,赞美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有些诗词还流传至今。如写“嵯峨立云端,阅历几寒暑。来登绝顶峰,不敢髙声语。”又如“行行月当头,少憇竿在手。玉宇净新尘,一湖贮星斗。”再如“俯视眈眈伏竹关,形虽似兽性原顽。几疑岀自尼山柙,露爪藏牙到此间。”峰之高、湖之美、虎之威刻划得入木三分。
当然,到了桃花溪,人们还想知道的是,这深山腹地的山村缘何有如此清雅隽秀的名称。原来,明初时这个村陈姓的老祖宗,在七都溪面发现有桃花的花瓣漂流,于是便沿着来花方向溯溪而上,一路闻香而寻,披荆斩棘,攀岩趟水。几经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水之源头的山窝里。这里山垅宽长,有田有地,树木成林,花香袭人,小溪流水,花瓣漂流。“幽谷烟含一小溪,家藏玉洞白云低。岚光锁翠禽声碎,紫气朝来境属西。”老祖宗认定这是一方福地,于是就在这里定居,取名为桃花溪。那时,桃花盛开时节,这里一片火红,映红了山里山外几重天。数百年来,这里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红艳的桃花也一直辉映着这片天地。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这片红色的土地迎来了红色的队伍。1934年9月,叶飞率连江红军独立十三团来到桃花溪地区,随后福安红军独立二团和寿宁红军独立营也开到桃花溪集中。于是就在桃花溪附近的支提寺成立了拥有1600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副师长赖金彪,政委叶飞。独立师的成立给支提寺这座千年古刹披上了鲜红的色彩,而红军主力数年常驻桃花溪,更使这个深山小村里里外外“红透透”。
闽东红军独立师的成立,标志着闽东工农武装斗争揭开了新的一页。独立师成立不久,就投入了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的“秋收战斗”。消灭数处民团,收缴一批武器,开辟新的苏区,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生力军。从1935 年1月开始的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独立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粉碎敌人的残酷清剿,在中共闽东特委领导下,独立师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狡兔三窟”的灵活战略战术,在遍及闽浙两省20多个县的广阔区域内与国民党军队周旋。
当年的桃花溪是一块重要的革命依托地。那时,桃花溪、梅坑地区与外界建立了秘密交通线,从福州、三都沿海地区购买的药品、日用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来。在桃花溪一带广阔的山地中还建有修枪厂、军服厂以及红军医院、仓库等。这些遗址如今犹在。叶飞回忆说:“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宁屏古办事处在这片区域内共建立了几块大小依托地,其中就包括宁德的梅坑及桃花溪地区。那里是党和红军值得完全信赖的红色堡垒,是为党和红军遮风挡雨的屏障,是休整歇息补充能量的‘加油站’。那里的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支持革命,为闽东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抗日战争胜利后,桃花溪的党组织和游击队进一步恢复发展。1947年春党中央派阮英平从前线回福建任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6月阮英平以桃花溪为依托发动群众投入解放战争,9月成立中共闽东特委任书记;在桃花溪举办培训班,培训了一批革命骨干,还办起了合作社,帮助群众克服困难,走上生产自救的道路。桃花溪赢得了“十八年红旗不倒”的称誉。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桃花溪革命根据地是受国民党反动派摧残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敌人先后多次进村“围剿”,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全村126人参加革命,被惨杀34人,被烧毁民房27座,有7个自然村被摧残成“无人村”。桃花溪群众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闽东革命的红色篇章。
如今80多年过去了,当年许多红色遗址依然完好保留,红色记忆深深铭刻在村里的古厝旧居中。古朴的陈氏祠堂,就是当年闽东红军独立师北上抗日前的集结地之一。这支队伍就是在这里整编宣布成立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1937年11月间,党中央派遣八路军汉口办事处顾玉良以新四军军部少校参谋的身份到福建,在这里找到了叶飞所部,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把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的指示。于是这支队伍便移师虎贝石堂和屏南棠口、双溪,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叶飞团长率领开往抗日前线。就是这支队伍,经历了夜袭苏州浒墅关火车站、火烧上海虹桥机场以及车桥战役等大小数十次与日寇作战;在解放战争中参加孟良崮、淮海战役等上百次战斗。他们中的一些伤病员曾在阳澄湖一带养伤,这“芦荡火种”成了后来京剧《沙家浜》的生活原型。
我们走进一座写着叶飞住所的土墙旧厝。叶飞曾在这座屋里来来去去住过多年。住室旁边有一条长长的斜形木板楼梯通往楼上,楼梯下有个狭窄的空间,即使白天也很难看清五指。当地老人介绍说,当年叶飞养伤,为防被敌人发现,就隐蔽在这阴暗的楼梯下。阮英平、范式人和陈挺等红军领导人的住所也都散落在百姓古厝中。在一座古厝的背后,我们还看到了一口古井。井建深潭之上,没井沿,但井深、泉好,来水多,当年驻在桃花溪的千余红军就靠这口井供水饮用。
睹物思情。面对眼前这红军旧居,让人穿越那茫茫历史风烟,仿佛看到桃花溪当年艰苦斗争情景,心中油然而生对红军指战员的敬意,也涌起对桃花溪人民的感激之情。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深情地说,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并强调要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桃花溪,这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红色之地,随着对她厚重历史了解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古老山村所承载的“红色基因”,也将像数百年前桃花流水一样,沿溪顺流,流出山外,播向广阔的天地!
(作者:福建省科协原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