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秋晖,曹庆荣
我国生态体育研究的思考
冉秋晖,曹庆荣
近几年来,我国生态体育研究成为了体育又一新研究趋势。本文整合目前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发现我国生态体育研究没有与古代传统文化相结合,忽视了原生态体育项目与学校课程的结合等不足,提出大力完善生态体育理论、发展生态体育相关产业带动经济一体化、学校体育课程与原生态体育项目相结合、解决缺少竞技性的生态体育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共生共融的矛盾的迫切性等思考,促进建立全新的“人-自然环境-体育-社会”的生态体育。
生态体育;传统文化;体育理论;竞技性;思考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就像大自然中的生物链,链链相扣,相辅相成,是不容分割的。而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现象,活动主体是人,人类间接地将自然环境与体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人们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时,周围的环境、资源都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人—自然环境—体育”这三者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自然地,“生态体育”这一概念就横空出世了。除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社会环境中不和谐因素与日俱增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生态体育体系之外,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主题思想也显示生态体育是当今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生态体育研究发展较慢,生态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尚处于探索阶段,这需要我们广大体育爱好者和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用独特创新的方式思考。
查询中国知网可知,截止2015年12月,生态体育相关研究的期刊约有743篇,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我国生态体育的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1988年刘学军的《试论体育在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的中介作用》在《体育与科学》上发表,本文对我国生态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几年,生态体育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加,学者对于生态体育概念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生态体育是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人们自发自愿地进行锻炼的休闲体育活动,如爬山、攀岩、溜冰、滑雪、漂流、露营、定向越野运动等[1];
生态体育是在自然环境下以一种天然的形式依照生物发展规律进行的一些身体体育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是自然生态,切近自然,它是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环保体育、天然体育,更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2]。
所谓生态体育,是指最低限度破坏自然,最有利于身体和心灵健康的在两大环境中展开的体育运动,两大环境包括生态自然和社会文化[3]。
“生态体育”就是通过生态学方式对体育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对体育产生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生态学的实质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体育便是“体育—人—生态”的相互关系等等[4]。
生态体育的概念被学者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浅层生态体育”,局限于生态自然本身,重视自然环境进行的体育活动。第二类是“深层生态体育”,不仅局限自然生态,还强调人文环境[5]。
这些认识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能体现出生态体育的和谐性、娱乐性、自由性等,对于生态体育概念的认识从最开始的仅仅围绕自然环境到同时关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最后是与社会生态的结合,虽然都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但认识有了质的飞越。生态体育不仅限于生态环境,而且还延伸到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让人-体育-自然环境-社会四者紧密相连。
3.1生态体育学科的构建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当今体育已经滋生并激化了很多矛盾,如体育商业化、体育暴力、体育黑哨、滥用违禁药物、妇女歧视、种族歧视等不和谐因素,古代 “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念对于当代体育运动中过度商业化、过度竞争化和过度的体育腐败具有启发意义,而在提倡生态文明的当下,迫切需要运用一种新的理论“全新的生态体育学观念”解决体育社会问题。
3.2生态体育课程在学校中的运用
生态体育教育模式应该要体现突出性、独特性、灵活性、适应性,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学校应该多开设一些户外体育课,如放风筝、登山、游泳、远足、户外游戏、定向越野、郊游、拓展训练等,这种户外运动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禁锢,突破传统教学的风格,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场地和课时的局限,将学生带入大自然既满足了学生锻炼身体和学习的需要,又能缓解场地器材的压力。
3.3生态体育旅游和资源的开发
生态体育旅游在世界上很受欢迎,旅游和生态、体育相结合,越来越符合人们对旅游的向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慢慢地向往高品质的生活,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生态体育旅游,首先,大力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可以为我国带来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生态体育旅游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不仅拥有丰富的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还拥有着广阔的人力资源市场,这都为促进我国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健身娱乐一体化和回归自然化是生态体育旅游的特性,注重维护生态平衡,发展新产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3.4生态体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体育的发展通过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来实现,达到生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构建生态体育的社会网络体系,使生态意识大众化;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在生态社区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社区体育;把“生态体育”思想作为生态社会运转的中心,构建生态体育的学校教育体系等。
生生态体育文化、生态体育行为、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生态体育公园等都是在生态体育发展道路上不容忽略的,生态体育思想直接影响着生态体育行为,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提高生态体育发展的速度。国内生态体育研究逐渐兴起,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但还有广大学者们没有注意到的,“生态体育研究没有与古代传统文化相结合,忽视了原生态体育项目与学校课程的结合”、“缺少竞技性的生态体育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实现共生共融存在的矛盾”、“生态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校重视不够、学生思想不端正等问题”“生态体育在城市发展尤其是社区活动中心中的构建和运用”等,这些问题微小并不易被发现,但对生态体育的发展研究意义重大。
1.利用先天丰富资源,着手环境探究
通过一些社会方式宣传生态体育思想,培养人们的生态体育意识,呼唤更多的人关注生态体育,这样提高关注度能够直接促进生态体育的快速发展,可光快速发展不行,还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生态体育研究最先是从环境开始的,所以,应该围绕环境而进行思考,比如开展生态体育旅游,应该保证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多地去探索还没有开发出来的生态体育资源,可以利用农村与城市地大物博、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去发展生态体育,生态体育即生态化的体育。
2.协调生态性与竞技性,实现和谐发展
生态体育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对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回应与补充。所以生态体育研究必须与古代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当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人—体育—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缺少竞技性的生态体育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共生共融的矛盾,中国古代的“六艺”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通过一种完善人格的途径,促进思想与身体的和谐互动,与现代体育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精神有着极大的契合。随着生态体育的盛行,体育的竞技性渐渐丢失,在之后生态体育的研究中,重点可以放在如何衡量体育的原生态与体育自身的竞技性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和谐地融为一体,更好实现生态体育。
3.重视原生态体育项目,课堂改革创新
民间的高脚、板鞋、打三棋、跳房子、丢沙包、摆手舞等原生态体育项目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的特点,然后以学生全面需求和学校体育课程大纲要求为依据,在学校体育课上对传统项目进行开发实施。这些传统项目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融合,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所要达到的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将这些传统体育运动合适宜地有选择性地融入当地教学。下面就几种情况简单阐述:将跳房、捡平子、打三棋、打包等原生态体育项目引入课堂,作为课堂开始前的热身游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把民族体育运动的元素如舞龙运动、武术、游泳、拔河、秋千、风筝、打陀螺、踢毽子、跳绳等引入到学校生态体育课堂中。
4.发展生态体育相关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发展生态体育相关产业,更好地与当地社会经济联系起来,通过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把地方经济发展区扩大成一片商业地,旅游中免不了吃、穿、住、行,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适应外来游客的需求,遵循生态、绿色、运动的理念,将各种行业与旅游业联系起来,共同带动地方经济,促进整个产业链灵活运转。如:漂流运动,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可以进行水上活动以外,还可以在观赏沿途风光时,上岸亲自体验采摘水果,如果有人想要留下这一次的经历和画面,还可以提供摄像摄影的服务,另外,制作一些蕴含当地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让远方而来的游客可以带回给亲朋好友,这种通过生态体育旅游,把当地
的蔬果、山水、手工制品等展示给游客,经过这种一连串的消费娱乐,把地区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地区生态产业链的发展。
生态体育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交流与对话,这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提倡节俭和节制欲望、反对无休止地消耗生命和追求物质财富的这种伦理观念是对体育的过度商业化和兴奋剂丑闻等不良社会活动的有力回应,它对于回答当代生态体育文明下人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体育问题与生态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许多严厉挑战提供了重要启迪。
[1]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生态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87-89.
[2]胡小明.生态体育[J].羊城晚报,2005-09-24(8).
[3]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2.
[4]翟寅飞,熊炎,郭敏刚.构建“生态体育”体系之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7, 26(4):411-413.
[5]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15(7):20-23.
[6]邬宝坤.当代体育发展新话语:生态体育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87-88.
[7]刘凤云.生态体育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8(2):52-58.
[8]何茂,江彩凤.中国学校生态体育课程的生态伦理底蕴[C].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2012.
[9]王铎.生态体育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与价值的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王涛.体育与环境的和谐回归[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陈军.全力打造生态体育城市[N].宿迁日报,2011-09-08(A02).
[12]金水月.紫蓬山的“生态体育王国”梦[N].安徽经济报,2004-04-14(B01).
[13]龚建林.生态体育——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C].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2008.
[14]许传宝.生态体育: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N].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15]范才清,李泽群.生态体育的源与流——生态体育研究述评[J].教育教学论坛,2011(7):144-145.
[16]陈雪燕,赵莹,王希柳.科技体育和生态体育——未来体育发展的新模式[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6):58-5967.
[17]仇有望.体育教学生态化影响因素及生态体育课程的构建[N].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8]李翠珍,李雷.探索全新的生态体育理念发展生态体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7):187-189.
[19]王凤杰.河南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C].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1.
[20]荆文娜.“公园体育化”解决运动场地不足之困[N].中国经济导报,2013(B06).
[21]刘凤云,董家魁.论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N].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
[22]胡彩凤.浅析重庆市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D].重庆大学,2011:1-39.
[23]尹丽萍,张朝拯.塑造品牌赛事弘扬生态体育[N].中国体育报,2013-08-19.
[24]肖微.生态文明视角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J].华章,2014,30(3).
[25]谭志丽.生态环境变迁中的原生态体育发展[J].体育科研,2014,15(3).
[26]林清明,王清生,陈空清.社区体育研究:兼论社区体育与地域文明共建新视角[J].莆田学院学报,2014,25(4).
[27]冯辉.从“生态体育”的理念审视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与实践[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5(2).
[28]葛会忠,王国庆.生态体育从贵阳起跑[N].中国体育报,2014,28(3).
[29]邓罗平,雷慧,张铁雄.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和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5(9).
Consideration on Chinese Ecological Sports Research
Ran Qiuhui, Cao Qingrong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sports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trend.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s, finding that ecological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 has not combined with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gnores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combination of original ecological sports and school curriculu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nsiderations on vigorously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sports theory, developing ecology sports related industries drive by economic integration, combin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original ecological sports project, and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cking of competitive ecological sport a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symbiotic communion, aims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human-nature environment - Sports - society "ecological sports.
ecological sports; traditional culture; sport theory; competitiveness; consider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于生态链与产业链耦合的农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与培植研究(项目编号:14BTY037)
冉秋晖(1992-) ,女 ,湖南常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1.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128
Sport Art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Hunan, China.
G80-05
A
1005-0256(2016)010-0005-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10.003
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