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威(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理发师》: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叙述策略与文化立场
胡国威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小说《理发师》和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采取了不同的叙述策略和文化立场。小说强调故事性和大众文化立场,电影则在富有抒情意味的叙事和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索中传达出了文化上的精英立场。《理发师》的电影改编不仅体现了两种不同艺术媒介的特征,同时也打上了作家和导演个人风格的烙印。
理发师;改编;叙述策略;文化立场
凡一平是一位讲故事欲望很强的作家,有研究者称其是“在世纪之交因启用‘故事’而存活于当代危难语境的作家”[1]。小说《理发师》强化了“讲故事”这一创作策略,作者在紧凑的叙述中不断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减少对于细枝蔓节的描绘,最大限度地放弃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有利于作家充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凡一平只是通过第三人称方式来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人物富有戏剧性的命运,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凡一平没有过多涉及,体现了其小说“都不忙于安插自我个体的或带有‘我们’意味的文化群体的喋喋不休的说教意图……体现出叙事的故事中心主义。”[1]
陈逸飞导演的电影《理发师》承袭了电影注重戏剧化情节的特点,比如影片一开头就展示了在炮火纷飞的背景下,理发师陆平怒杀日本军官从而开始了他的逃亡之路的情节镜头。这样紧张激烈的情节设计无疑迎合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观影需求,但陈逸飞并非一味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下功夫,作为画家出身的导演,陈逸飞在《理发师》中无疑打上了强烈的个人印记,影片中像油画一般色彩丰富、厚重的镜头频繁出现,主演陈坤那沉静而忧郁的眼神作为特写镜头也不时冲击观众的眼球。以及影片中一些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性的画面,如陆平到达和顺县城后和宋嘉仪一起骑车在郊外游玩、晚上洗脚时两人一起捉鸟,为陆平和宋嘉仪两人心中萌发的爱情渲染了一种浪漫温馨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影片的故事性,增强了抒情意味。与小说《理发师》不同,电影《理发师》选择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影片开场不久就是陆平的内心独白:“人的命运,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条小船,我无力掌控,也无力摆脱……”这样的内心独白在影片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无疑已使影片具有了一种“自我个体”的情调,在引导画面叙事的同时,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画外音叙事的审美功效。
一般来说,对于凭借大众媒介的电影而言,精英文化的立场往往难以见到,小说《理发师》改编的同名电影却有其特殊性。在小说《理发师》中,凡一平着力于讲述陆平在动荡的社会中个人命运的变化,却无意于批判社会现实,也回避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判断。主人公陆平的人生经历了曲折动荡的几次转变:因杀人而被迫逃到和顺县城,与宋颖仪恋爱,给日本人理发,被当作汉奸枪决的前一刻被宋颖仪救下,后成为国民党的少校参谋直至师长,步入其人生的“巅峰”时期,随后成了解放军的俘虏,被特赦后与宋颖仪重逢……陆平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并非人物主动选择或者抗争的结果,而更像是其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无奈的接受。陆平想当一个纯粹的理发师,但其所处的时代却不允许他这样,陆平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这恰是陆平面对现实情境的应对方式。有学者说,“凡一平并不把现实批判作为他小说写作的目标,也不打算在他的小说中表现道德激情,他更关注的是人在这种复杂现实情境中的应对方式。”[2]小说结尾,陆平和宋颖仪在理发店门前重逢,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结局:一方面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方面两人重逢的地点是理发店,似乎也在暗示陆平可以实现他当一名纯粹理发师的愿望。在对人物结局的安排上,小说和电影的处理是相似的,迎合了大众的情感诉求。小说中,陆平理发的对象既有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还有日本人,其身份的选择是游离于政治判断之外的。但在电影《理发师》中,陆平不愿给日本人理发而故意划伤自己的手指,表现出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电影对主人公陆平的内心世界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尤其是在人生与命运的古老命题上,作了一番古希腊悲剧式的阐释。与小说原著相比,电影《理发师》体现出了不同的道德指向和文化立场。
小说的电影改编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改编的技术层面,也是意识形态下作者/导演文化身份在作品中的具体反映。小说《理发师》的电影改编提供了这方面的范例。
J905
A
1007-0125(2016)09-0114-01
胡国威(1973-),男,湖南娄底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创作、写作教学与理论。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当代壮族作家‘边界写作’的文化身份研究”,(项目编号:13FZW004);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新世纪广西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项目编号:KY2015YB196)。
[1]傅元峰.“山鲁佐德”的文学启示——论凡一平小说兼及当代小说叙事倾向[J].当代作家评论,2011(3).
[2]黄伟林.“身份焦虑”与“浑身是戏”——壮族小说家凡一平小说论[J].民族文学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