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玮洁(黑龙江省方正县文化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800)
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分析
邢玮洁
(黑龙江省方正县文化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800)
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都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声乐艺术的发展,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结合是音乐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促进人类音乐文化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二者的紧密结合促使全新音乐流派的产生,展现出音乐艺术的时代性特点,并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重点分析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
民族声乐;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
在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之中,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唱法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色彩,将二者结合起来会把时代的特征、文化内涵、音乐审美、声乐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二者的结合也是声乐发展的趋势,能够进一步为歌唱事业的全面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对此,本文将重点就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结合意义进行研究和阐述,并提出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结合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代表着我国的音乐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能够全面改善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并提升其音乐内涵。结合了美声唱法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走向了科学化和合理性的发展道路。民族唱法是对我国传统声音演唱方法的继承,但是在时代全面进步和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民族唱法不具备广泛性,因而不能迎合大众的音乐审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声乐艺术的要求。在与美声唱法融合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从中汲取了营养,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及方式,从而使民族唱法变得更加自然、圆润和清新;在演唱风格上,民族声乐打破了传统唱法的局限,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基础上,借鉴美声唱法的理念和技巧,形成了让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将民族声乐带入了全新的时代。首先,民族唱法具有明显的传统性特征,风格尖锐、气息使用不合理,容易造成演唱者的声带损伤。在结合了美声唱法之后,风格变得浑厚,气息和技巧的使用趋于合理,在确保音乐质感的同时还使声音更具有稳定性。此外,民族声乐的整体歌唱状态以及气息配合变得协调,因此能够合理地表达作品的不同部分。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民歌有效地运用和发挥了美声唱法的优势,使情感的表达简洁明了。
民族声乐在和美声唱法结合的过程中,有效带动和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和运用美声唱法的优势及精华,使民族声乐的时代特点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及发扬。一方面,民族声乐在音乐表达中会将时代特点融入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演唱方式当中,从侧面表现出社会的发展情况,展示出社会走向科学化的发展进程。以《走进新时代》为例,对这首音乐作品的声音表达以及词曲进行分析,能够看出作品创作时期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单看音乐作品的名称就能了解到:当时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民众欢欣鼓舞、充满幸福期待的时代。另一方面,明确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时代特点。时代特点指和时代发展协调一致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呈现的基本状态和由矛盾决定及反映的社会特点。在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有机结合后,两者都在社会的发展变迁中进行了音乐创作以及表现方式等方面的改进,从而更好地迎合大众需求,这样的变革展现了国际间的文化变迁以及文化政治交流的关系,并表现出各自国家的时代发展特点。就《南泥湾》这首军旅歌曲而言,我们在体味歌词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发展战略、当时人民的心理特征、当时整个时代的特点。
民族声乐在和美声唱法进行结合之后,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更大的贡献。第一,改进后的民族唱法在艺术表现力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民族唱法在原有的唱法基础之上学习了美声唱法的技巧,在保证民族唱法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强化了歌曲的情感表达,使情感表达手段更多样,演唱作品的整体情感表达非常简单明了。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是民族唱法结合美声唱法之后诞生的作品,将其与未变革前的《军中绿花》相对照,我发现后者在情感表达上不再是侧面表达,而是采用了高亢明快的表达形式,提高了艺术表现力。第二,结合了美声唱法的民族声乐在题材资源上变得更加广泛、丰富,改变了原有的一味借助历史故事进行创作的模式,而是采用收集和加工具有社会代表性以及时代特征的事件或者是通过抽象想象获得的资源。从而使民族音乐作品的题材选取和应用有了更广泛的思路和资源,也使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呈现出以小见大的特点。
将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紧密结合起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音乐艺术进步的体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弥补民族声乐存在的缺陷,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展现民族声乐的时代及文化内涵,促进音乐领域的创新改革,让民族艺术能够绽放光彩并走向世界舞台。
[1]王小春.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艺术科技,2014,(10):89.
[2]陈晨.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黄河之声,2014,(1):57-58.
J616
A
1007-0125(2016)09-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