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创作的特点分析

2016-10-17 10:06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河南郑州451464
戏剧之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作曲家钢琴创作

杨 鸣(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系,河南 郑州 451464)

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创作的特点分析

杨鸣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系,河南 郑州 451464)

1949年到1966年的20世纪中叶,是中国钢琴创作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名家名作辈出,既迎来了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一次大繁荣,同时也树立起了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鉴于此,本文从该时期中国钢琴创作的概况谈起,就几首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分析,并就创作特点进行了总结。

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创作;发展概况;创作特点

一、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创作概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特别是国家对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视,更是充分激发起了广大音乐工作者的热情,在钢琴创作领域,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合力迎来了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一次大繁荣。首先是老一辈作曲家的创作。外界环境的变化,让丁善德、江文也等老一辈作曲家重新燃起了创作热情。丁善德作为当时中国钢琴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在该时期先后创作出了《第一新疆舞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二新疆舞曲》、《托卡塔—喜报》四部作品,作品中始终洋溢着一种乐观、积极的情绪,正是作曲家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其次是中年作曲家的创作。陈培勋、桑桐、黎英海等中年作曲家同样是佳作频出,且风格多样。如陈培勋,其将创作治根于广东民族民间音乐中,在旋律、和声、复调、织体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南粤风格。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将中西两种音乐结构融为一体,并重点挖掘钢琴的音乐表现力,深刻诠释出了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意象和意境之美;再次是青年作曲家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批音乐院校的青年学生也投入到了创作中来。如蒋祖馨,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大提琴,后转为作曲,创作出了《庙会》、《山花集》等佳作。刘庄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曾跟随丁善德、桑桐等名师学习,先后创作了《钢琴变奏曲》、《献给青少年》等。老中青三代创作者合力,迎来了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一个繁荣期。

二、20世纪中国钢琴创作代表作品分析

(一)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

早在法国留学时期,丁善德就萌发了要创作一首舞曲的欲望。回国后,新中国的成立更坚定了他的创作信心。《第一新疆舞曲》采用了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对欢庆舞蹈场面的描写,包含两个舞蹈性主题。第一主题是对舞蹈步伐的描绘,两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形象地刻画出了舞蹈中走走停停的场面。特别是紧跟而至的第二个乐句,与之前的乐句紧密呼应,好像是舞蹈工作戛然而止。第二主题同样采用上下句组成,情绪从开始的热烈变为了欢快,同第一主题共同形成了手舞足蹈的形象,十分生动。第二部分是新疆人民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在音乐情绪上采用了平行八度的形式,奏出了宛若歌唱的曲调,而且还采用了模拟打击乐的伴奏音型。随后旋律又向上方移了三度,再一次掀起了情感波澜,最后逐渐归于平静。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在经过了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之后,情绪再一次欢快起来。特别是在织体方面,变成了快速下行的十六分音符,将全曲推向了高潮,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结束。

(二)桑桐《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桑桐的代表作。该作品以多首内蒙古民歌为基础,生动地记录和描绘了蒙古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如《友情》,这是一首赞颂纯真友谊的作品,主题来自《满冻通拉格》和《四海》两首蒙古族民歌。全曲采用了带有再现部的单三部曲式,在速度、节奏和调性方面都比较统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A段中,先是一段抒情、唯美的旋律,然后对主题进行反复,情绪也朝着欢快的方向发展。B段采用了民歌中起承转合的句法,运用了对位化的和声,而且加入了模进的手法,是一首难得的钢琴小品佳作。又如《草原情歌》,这是一首表现男青年思念心爱姑娘的作品。作品以蒙古族民歌中的特色音调作为基础,对和声进行了变奏处理,将原本单一的旋律丰富起来。从整体架构上来看,A段方整,与原主题素材是一致的。A1段是对A段的展开,通过转调和伴奏音型的改变,表现出了真挚的情感。A2段则是尾声,象征着这美好情感的无尽和延续。

(三)陈培勋《卖杂货》

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朱工一教授邀请陈培勋创作一首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陈培勋从《卖杂货》和《梳妆台》两首南粤小调中汲取了灵感,创作出了这首作品。整个曲子为带有再现部的单三部曲式,带有明显的叙述性质。第一段采用的是《卖杂货》的曲调,采用了小快板、B羽调式,采用三个乐句来表现主题。第一句是右手演奏的民间小调主题,而且反复出现升G和升C音,呈现出了雅乐七声调式的特点。第二句由左手来演奏,伴奏织体变为了弱起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意在突出一种流动感。第三句采用了加花加变奏的手法,突出了清新、欢快的气氛。第二段采用了《梳妆台》的曲调,先是对小货郎的描绘,然后则是对妙龄女子描绘。从41小节开始,音乐逐渐朝着宽广的方向发展,旋律线更加起伏丰满,加之卡农轮唱复调手法的运用,让作品显得生趣盎然。第三段是对第一段的再现,再次描绘了乐观、快乐的小货郎形象。陈培勋通过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借鉴,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三、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创作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建国后十七年间,中国的钢琴创作不仅在数量上十分丰富,而且也有着极高的质量,并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标题性。标题性钢琴出现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时期,当时的作曲家为了帮助听众更好地了解作品,通常会为作品加上一个短语,也就是标题。中国钢琴创作者则对此进行了沿用,而且标题也十分丰富。如写意性标题。该类作品通常是以描绘诗歌、画面、场景为主要内容,以激发起听众的想象和联想。如蒋祖馨的《庙会》,就生动再现了乡间庙会上老人讲故事、艺人卖艺的情景。又如叙事性标题。该类作品通常以历史典故、故事传说等为题材,利用音乐语言对其进行描摹,并塑造起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如汪立三创作的《兰花花》。这些匠心独运的标题,与中国传统审美习惯是一脉相承的,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其次是民族性。钢琴是一门外来乐器,要想在一个新的国家和民族中生存和发展,势必要经历一个民族化历程。这一点早在钢琴传入中国之初,就为中国创作者所深刻认识到,并逐步开展了民族化探索。建国以后,民族性的创作传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诸多作曲家明确了民族性的价值和意义,在选材、技法等方面全面追求民族化风格,这些作品的出现,充分表现了民族音乐和钢琴融合的可能性,既使中国钢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也为民族民间音乐找到了新的传承渠道,可谓是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钢琴作为一门外来艺术,传入中国已有百年之久,中国钢琴创作也先后经历了萌芽、探索、成熟、多元等多个时期。20世纪中叶的这十七年,无疑是中国钢琴创作的关键时期,既充分继承和总结了之前的创作经验,又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天,中国钢琴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所以应该将研究和表现这些优秀的作品视为己任,由此获得对钢琴、民族音乐等多方面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为当代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钢琴学派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1]杨文.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2]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5(03).

[3]程征.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的外在动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

J624.1

A

1007-0125(2016)09-0070-02

猜你喜欢
作曲家钢琴创作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