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亮(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定西 743000)
浅谈中国歌剧未来创作的发展前景
赵亮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中国歌剧相对于西方歌剧来讲起步较晚,也只不过80余年的历史。中国歌剧在其诞生、发展过程中,历经了许多风雨,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中国民族风格。本文将从中国歌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歌剧未来创作前景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中国歌剧;西方歌剧;发展前景
歌剧作为一种集音乐、演唱、舞蹈、戏剧、文学、舞台美术等独立艺术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在西方经历了四个世纪的发展。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20世纪初,西方歌剧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本国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借鉴于西方歌剧艺术特色,摸索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欣赏需求、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道路。
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到了三十年代,由田汉、聂耳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开创了我国歌剧的现实主义之路,在我国歌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歌剧创作多以抗战题材为主。1945年创作的歌剧《自毛女》成为了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奠基作品。它是西方歌剧民族化并与传统戏曲现代化相融合的一种新探索,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以及现实生活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歌剧创作基于民间音乐及传统戏曲的基础,借鉴西洋歌剧创作的经验,深入群众生活去寻求创作题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歌剧创作进入多元化时期,这个阶段一直延续至今。
歌剧之所以能够在我国迅速发展首先是因为它与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极为相似,其次是因为它是在中国民间音乐与外国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因此才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继而得以发展。
“中国歌剧”,有两个限定的条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歌剧”。“歌剧”是它所存在的普遍性,而“中国”是它所特有的属性。只有将这两者相结合,才能确保中国歌剧立于世界的舞台。
在中国歌剧未来的创作道路上,民族化是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民族化”是艺术规律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包含着民族理想。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无穷尽的文化宝藏。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是现代歌剧创作的源泉,为现代歌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歌剧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必须具有民族化的精神,因此创作者在未来的创作中依然要坚持以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为主要特色。在歌剧的创作实践中,作曲家应当取民族音乐中的精华,去其中的糟粕,并结合自己对当下社会特点的理解,以及对于艺术的表现、价值取向来进行歌剧的创作。只有将创作根植于本国的土壤,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中国歌剧。
在现代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也促使着文化的相互融合急剧加速。我们中国的歌剧发展也可以从这种文化的交融中汲取充足的艺术营养,借鉴西方歌剧创作中的优秀经验,来填补我国歌剧创作的空白,丰富其中的内容。在未来歌剧的创作中,保留我国的民族特点,再取西方歌剧创作之长处,既丰富了我国歌剧创作的手法,增添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也打破了民族特点的片面性与狭隘性。
中国歌剧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被赋予“民族化”、“世界化”的内涵与任务,而未来歌剧的创作,贴近现实生活,以时代塑造性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未来歌剧创作与发展的方向。未来歌剧创作在题材选取上,要贴合时代性,弘扬社会主旋律,反映人民道德价值评判标准。贴近现实生活,以时代塑造性格是中国歌剧未来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一个方向,因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大众审美需求的,也是中国歌剧发展走向的一条必经之路。
中国歌剧在未来的创作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中华民族的特色内容,又要向西方歌剧借鉴宝贵的艺术经验,在借鉴中求发展。以西方歌剧的基本音乐结构、体裁等为歌剧创作的基本体系,以中国民族的风格及文化为填充,努力寻求能够得到全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所认可的一种中国歌剧模式。在歌剧的创作中坚持我们中华之魂,汲取中华大地所给予的营养,才能使我们的歌剧终将站在世界歌剧殿堂的最顶端。
[1]刘庆苏.歌剧艺术发展史(上、下)[M].北京:中国歌剧出版社,2012.
[2]田亚茹.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M].北京:人民音乐,2004.
[3]郭建民.关于中国歌剧的生存与发展问题[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3).
[4]李历.从歌剧<伤逝>看中国歌剧的发展[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赵亮(1987-),汉族,出生于甘肃天水,籍贯甘肃西和,本科学历,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J822
A
1007-0125(2016)09-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