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兰?王晓平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经验。即:推进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基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使政治理论课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枯燥变为生动,实现思政课教学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转化。在教学中注重“三个结合”: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与学院倡导的“扬德学、促五进”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应用型本科大学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它是介于传统学科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培养。在教育方式上,应用型本科大学既有本科人才的学科教育特征,又有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特性。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特殊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我们致力于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努力构建具有广州工商学院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一、构建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专题化教学、基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专题化教学——抓住改革开放中的难点、热点和学生思想上感到疑难、困惑、急需从理论上加以回答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最新的时事,如结合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香港“占中”事件、今年“ 两会”精神等等作专题讲座。通过专题化教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和学生主体指向,从学生主体出发组织专题,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近学生,提升学生理解和应用政治理论能力,真正起到教育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基本理论教学——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反对以丰富教学内容的名义冲击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闭门造车,又要坚守原则,立足国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向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知识。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讲对,才能使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入耳、入脑、入心。坚定当代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实践教学——组织大学生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通过参观考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发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
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 两个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转化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一对矛盾,着力解决好这一矛盾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把握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完整地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理论难点,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发展的结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班次,灵活设计教学形式和方法。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把书本上的原理、价值观实实在在地落實到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中。
2、“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转化
根据“90后”大学生的共性和本校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强的特点,探究一种与当今社会和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相适应的理论教育,探究一种把时间、空间有机地组合和延伸的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教学向时间空间的延伸,体现出空间的立体性,时间的连续性。教学时间就不仅仅是一节课45分钟或者39课时、54课时,要体现出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学习空间上不仅仅是课室,要将课外、校外实践教学活动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使显性课堂和隐形课堂相结合。把第一课堂(教师讲授)与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共青团活动等)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采取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开展理论主题辅导、征文、演讲比赛等,把理论教育的课堂从教室内延伸到教室外。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教学,进行参观考察、实地调研,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把理论教育的课堂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使大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积极探索五种教学方法: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生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不少学生虽然人在教室,却专注于低头玩手机、玩IPAD,翻课外书等等。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可能迫于学校课堂管理或要修满学分的压力来听课,但其效果却不甚理想。思政课教师要着力研究怎样增强教学牵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五种教学方法:一是“菜单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根据知识、技能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度,在不偏离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列出“菜单”目录,由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开展施教。二是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注重设问和启发学生思考,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纯教师讲解为互教互学,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用启发讨论方式进行:围绕事先拟定的思考题,让学生充分讨论;由学生即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加强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案例研讨教学法,将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个案运用于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进而深化对教材的理解。通过教师在讲授中引用案例说明事理,或学生课堂讨论案例领悟道理,或作业中学生自己独立分析案例,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师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五是参观、调研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由老师提出题目,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观察、校园调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融入实际生活,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在了解社会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联系实际中加深对思政课内容的认识与把握。
四、注重“三个结合”: 把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与学院倡导的“扬德学、促五进”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1、把思政课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思政课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课,各专业学生因为所学专业的不同,所以在思维特点、关注问题的重点上也有所不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不仅要联系一般社会的实际,而且要注意联系不同专业发展的实际,把思政课教学与学生专业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使思政课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如在数字媒体、电子信息班的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时,结合相关法律基础的学习,在班上举行“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否需要道德与法治”的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大学生应该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和遵循网络交往的基本原则,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色情等负面的影响,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行为,培育网络道德,构筑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互联网环境。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网络需要也必须纳入法治的框架之内。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人人应有法治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法治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将是网络技术长足发展的支撑。在会计专业讲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一节时,突出“诚实守信”“不做假账”,“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的教育,并运用一些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为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打牢基础。
寻找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践学习的结合点。我们“就地取材”组织皮具设计专业的学生到花都狮岭镇皮革皮具城参观调研。同学们“以小见大”,从一家工厂的发展过程看到狮岭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在了解狮岭镇打造“广州市特色产业卫星城、花都片区副中心”建设宜商宜居、富裕和谐的幸福狮岭情况的同时了解皮具设计的新技术。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积极推进了“进社会”活动的开展。既加深了同学们对专业领域的认识,也让他们感悟到思政课理论知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
2、把思政课教学与学院倡导的“扬德学、促五进”结合起来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不是刻意去落实多少知识与能力,而是如何将国家对青年人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以,我们秉承“正德厚生、励志修能”的校训,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把学院提出的 “以德为行”的八个方面,“以学为上”的三个要求融进思政课教学中去,整合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全员、全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突出层次性、针对性,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构建“五进”育人平台。特别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思政部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寒暑假,重大节假日,带着老师布置的问题回到家乡搞社会调查。比如“改革开放后的家乡变化”,“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建设和谐家乡”等等。组织学生到广州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旧址、中共三大旧址、农讲所、广东科技馆、广东博物馆等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把思政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载体丰富思政课“第二课堂”。为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提高对现代社会动向的认知度。学校举办“工商讲坛”、“学术视野”系列讲座,思政部也和校团委、学生处联合举办“德学引领正能量,激扬青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会;“党史知识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缅怀革命先烈的清明节扫墓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学生陶冶情操、锤炼品格,为学生搭建了解社会的平台,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工商学院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活跃校园文化、增强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让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将思想政治课上的有声有色,增强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和学生的人生密切相关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邝邦洪,钟伟强主编.立德树人之路[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 徐蓉.慕课与思政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
[4] 杨琼.基于以人为本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9)17-18.
[5] 贾凤姿.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