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政
【摘 要】 文章探讨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外迁至哈萨克斯坦的原因,是多种原因混合造成的:第一,是哈萨克斯坦国的“拉力”,中哈两国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往来,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国家关系和移民政策。第二,是国内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经济方式的转型导致哈萨克族牧民生计的困难;人口压力、就业压力;民族宗教意识的强化,国家意识的弱化。因此,哈国劳动力的不足、亟待开发的广阔土地资源、充足的就业机会,政治和宗教等各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吸引大批国外移民的到来。
【关键词】 新疆;哈萨克族;外迁;原因
一、哈萨克斯坦的“拉力”
1、中哈两国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往来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纷纷独立,哈萨克斯坦也于1991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但建国初期的哈萨克斯坦举步维艰,整个国家当时还没有一套自上而下职责明确的行政系统,国家系统更是谈不上稳定和简单的管理,经济上仍受斯拉夫化带给它们的畸形现代化影响,也没有做好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的准备,因而建国初的头几年是一段困难的时期,在这些年代,民族的自发性流动比较多,国内人口的外流,使得国内劳动力存在不足,需要足够的劳动力满足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不过另一方面,出现了移民倒流:哈萨克族人扶老携幼从中国和蒙古来到或回到哈萨克斯坦。早期新疆哈萨克族外迁至哈萨克斯坦就处于这段时期。少量的人口回流并不能解决哈萨克斯坦社会发展与其劳动力需求间的矛盾。近年来,哈国的经济形势全面好转,对于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人口的不足必然促成外国移民的增加,作为中国的西北边陲邻国,哈萨克斯坦保持着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贸往来,这也就为双方往来间的劳务输出提供了便利,也就为居住在新疆的哈萨克族一个深切了解哈国并感受经济受益提供了直观的视野。
2、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国家关系和移民政策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原先两个阵营矛盾的突现而被掩盖了的各种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显露出来;宗教的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回归形成了一股影响当今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逆流,席卷了全世界各个角落。[1]建国初的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在人数上是少于俄罗斯族的,国家公职人员情况上也是俄罗斯族占有绝对的优势,哈萨克斯坦民族国家的建立给予哈萨克族对政治经济和民族主体地位更高的诉求,一直压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与俄罗斯族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历史上的哈萨克族,很久以来被外族入侵或殖民,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主体和政治主体。独立后开始建国之路,哈萨克斯坦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主体民族——哈萨克族——的“重建”和“复兴”。语言是人们共同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发展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斯坦建设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哈萨克语与俄语的博弈中我們便能可窥一斑。俄语深入到哈萨克斯坦的所有国务活动领域,而且深入到民众生活领域。当时提高哈语的地位势在必行,但俄语的应用程度触及社会各个层面,虽然国家强势要求哈语的主体地位,但又不能不面对应用性俄语的现实要求。提高哈萨克语最为核心语言的地位是紧迫的,扩大哈萨克语的普及范围和程度,同时削弱俄语的应用程度和隐性力度,势必要求更多的哈国人掌握哈语。随着哈萨克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其民族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哈萨克人与俄罗斯人在政治、人口、文化领域展开了一场竞赛,因而提高哈萨克族的人口数量已成为民族复兴非重要因素。
二、国内造成新疆哈萨克族外迁的“推力”
1、国内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经济方式的转型导致哈萨克族牧民生计的困难
虽然我国家推行经济方式的转型,但哈萨克族牧民大多依然沿袭着“逐水草而居”自由放牧的生活方式,哈萨克族农业经济就目前来说也仍存在诸多不足,农业机械的普及不全面,哈萨克农民农业经验与技术上的缺陷等。此外,牧区社会,人口膨胀、土地变革,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以阿勒泰地区国营二牧场为例(也称阿克图木色克乡),由于其所处地域相对密集,无足够的空间进行牲畜放养且草场资源相对有限”,[2]加之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防生态恶化政策的出台,导致牧民草场压缩,政府虽一再强调让哈萨克族牧民定居,更新畜牧业生产方式,但是执行不力,效率不高,且导致相当一部分牧民的不适应;同时,国家为了保证粮食和肉类产品的供应,有意无意地干预到农牧民的生产经营,使其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受到一定限制,经营积极性也削弱。牧业发展的不济加之农业的滞后,经济状况日益困难,导致哈萨克族贫困人数的增加,这种情况下直接致使他们极力想回到原来擅长经营的自由放牧生产环境中,由此,似乎只有哈萨克斯坦的广大牧场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故其成为导致众多哈萨克族外迁哈萨克斯坦的原因之一。
2、人口压力,就业压力
自国家改革开发以来,各地区经济都有长足的发展,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的各行各业的成业规模和上岗人数急剧增加,不可避免的存在发展机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竞争关系,尤其是能源行业,其中以新疆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加紧与邻国间的能源合作,特别是邻国哈萨克斯坦,上海合作组织更是确立了由双边扩向多边的贸易合作;另一方面,新疆本地油气资源同样丰厚,足够吸引内地巨大的能源投资。由此,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相互间的劳务市场需求确立,不可避免的劳务输出为移民提供出国的便利。其外,新疆的发展同样吸引大量内地人口的流入,这些劳务型流动人口最终部分转变成了当地实质的常住人口,由此导致单位土地上从事劳动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起来,使得西部劳动力市场发生重大变化,以哈萨克族为例,承包给一个农牧民的土地,因子女成家,原先由一个家庭承包的土地,现在出现了由好几个家庭共享的局面。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超出了平衡的界限,人口过剩问题出现,加上愈发激烈的就业竞争,哈萨克族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因而地广人稀的哈萨克斯坦自然成为这些哈萨克族人转移压力的另一重要选项。
3、民族宗教意识的强化,国家意识的弱化
出于所居住的地域特色或民族特征,哈萨克族首先认定自己新疆人和哈萨克族人的身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价值观,也更愿意认可自己哈萨克族这一民族意识,而忽略国家意识。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比赛中,他们也更倾向于支持哈萨克斯坦。当哈萨克族人感受到自身地位的不平等和对社会文化的不适应时,以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就会加强。其外,随着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牧民宗教活动日益频繁,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宗教氛围往往成为新疆哈萨克牧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参考。出于宗教的虔诚与热衷,哈萨克斯坦优越的宗教氛围是老一辈新疆哈萨克族所向往的。由此我们得以看出,哈萨克民族认同的强化最为直接的造成对国家认同的挑战,相对于国家公民的身份他们更愿意认可自我哈萨克的民族身份,也就不难看出以哈萨克族为民族主体的哈萨克斯坦民族国家对他们的吸引力。这也成为导致大批新疆哈萨克族人向国外(哈萨克斯坦)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 释】
[1] 王希隆、汪金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44-145.
[2] 阿依恒·巴哈提努尔.新疆哈萨克族外迁哈萨克斯坦现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