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蔡晓咏
2016年至今,海外模式节目发展并非如国内般迅猛。总体来说,国外观众对一些老牌综艺的忠诚度依旧很高。
以模式节目引进第一大国美国举例,最为人们所熟知的American Idol(《美国偶像》)虽然落下了它15季的大幕,但最后一季的收视率依旧能够出现在排行榜前5名之内,也足见美国人民对其的恋恋不舍。
另一档现象级模式The Voice(《美国之声》)转眼间已播到了第10季,话题性虽略有下降,收视依旧坚挺。其余几档位居美国收视榜单前列的如Big Brother(《老大哥》)、Survivor(《幸存者》)、The Bachelor(《单身汉》)等节目也是播出多季的老面孔。纵观上半年美国综艺节目,儿童才艺表演秀Little Big Shots(《小小巨人》)可谓黑马,该模式成为4月法国戛纳Mip TV展会上人们讨论的重点。节目网罗了全世界具有超群才艺的儿童选手,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配以主持人的妙语连珠,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轻松幽默的互动,让此节目一度在美国收视率榜单上位列前茅。虽然该模式目前已经输出到多个国家,但内容基本只局限于表演,并不具备任何比赛性质和特殊环节,模式点不强的属性使其难以在国内落地。
目光转向大不列颠,从收视率榜上就能窥见英国人的古板个性。在美食极度匮乏的这片土地, 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英国家庭烘焙大赛》)毫无疑问依然是现象级节目之一,该模式不仅仅在英国,也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但是,不包括美食泛滥的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可推及:在中国这样一个饕餮大国,美食节目要出彩还得是“功夫在食外”。除了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另一档雄霸英国电视屏的就是Britain's Got Talent(《英国达人秀》),此模式已经播出了10季,不得不佩服英国观众的忠诚度。
2016年对于国内模式节目来说,会是一个分水岭。各大电视台、制作公司放缓或停止模式引进,转而变成了借鉴模式中的“创意”,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此其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模式引进的限制、加大鼓励原创节目的政策,更加确立了单纯“引进模式”已基本不再是主流,此其二。
在2016下半年,国际节目市场会一如既往地推出各种类型的、国外人民百看不厌的游戏/益智类节目;素人真人秀也会层出不穷,例如婚恋交友类和户外生存类或者旅游类节目。而对于国内综艺节目来说,依然会是“电视的归电视,网络的归网络””。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具有“年轻化””语言特质的节目抱有非常大的兴趣,比如《奇葩说》《火星情报局》《暴走大事件》这一波又一波的语言类节目;或如《十三亿分贝》这种“不想好好唱歌”的音乐类节目;抑或是像《姐姐好饿》这样“不能好好做菜”的美食访谈类节目等。毕竟,看这些节目里的明星相互调侃说着各种“污力十足”的段子,总要好过那些不说“人话”的患着“尴尬癌晚期”的节目。
随着国内综艺节目尤其是视频网站主打的语言类节目内容过于雷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出现一档传统意义上“现象级节目“的可能性不大。窃以为,下一个“现象级节目”所要具备的几点要素是:一.节目中出现观众从未见过的全新的“重型装置”;二.节目中出现观众从未见过的玩法以及形式;三.节目中出现当下最具共鸣度的社会议题、现象和人物。三者相辅相成,一二为表、为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