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春
摘 要: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
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01703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因此,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大逻辑,因时而动、应势而谋,在新常态下,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寻求新突破、积聚新动能、走出新路子,从而真正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在改革的大潮中赢得未来。
1 正确认识新常态
今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从“三期叠加”到“三节点”,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从关键阶段到了关键点。而今年,就是跨越这三个节点的重要时刻。在关键的窗口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总书记“情况要摸清”、“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有力”的要求切实制订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1.1 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2011年-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4%,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长9.5%,2012、2013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4%,2015年增长69%。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继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5年达到676708亿元,折合10.4万亿美元(按2015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计算),占世界的份额达到13.3%。
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一直充当世界经济“火车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35%,并将在2020年底前继续贡献30%的经济增长;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2012年,我國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5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0个百分点。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增强。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5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利用外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利用外资从追求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2011年-2014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49亿美元,年均增长3.1%,其中,2014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外商投资领域也从一般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拓展。2015年全国吸收外资规模再创新高,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575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3.5亿元人民币(折1262.7亿美元),同比增长6.4%;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2015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33万亿美元,连续十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1年末,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2011年-2015年城镇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带动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我国城镇化不仅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随着“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1.2 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2.1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国际经济总体复苏乏力,导致全球贸易进入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今年1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1%,经济活动依旧疲弱;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3.4%和3.6%,经济活动复苏更为缓慢。IMF对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均比去年10月份的预测下调了0.2个百分点。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同步下跌至12年低位。世界银行在1月26日最新公布的年度大宗商品市场展望中,调降了46种主要大宗商品中的37种价格预估,主因今年新兴经济体需求可能将持续低迷。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连创新低,终于在1月5日创出自1985年创立以来的最低点位468点。“空头大鳄”索罗斯也许从中闻到了血腥味,不顾86岁高龄在今年达沃斯论坛上高调复出,他直言不讳:他做空了美股;做空了原材料生产国股市;更是扬言要做空人民币等亚洲货币。索罗斯想做空中国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他的复杂背景还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我们还是要按照我们已经确定的目标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扎紧篱笆不给空头“索罗斯们”任何机会,同时要有效的手段防范国内外跟风者,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1.2.2 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我国经济目前已经出现了“四降一升”现象,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 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變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制胜要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事关改革全局,必须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义无反顾地干。
2.1 化解产能过剩
以更加严格的安全、环保、质量、能耗等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限期退出,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主动退出产能。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当前,尤其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2.2 降低企业成本
降低企业成本是企业层面的减法运算。企业成本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要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大程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力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业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打破行业垄断,保护公平竞争,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就业扩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全面推开营改增等改革举措为企业减负松绑,放水养鱼,为鼓励社会投资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宽松环境,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中涵养宝贵税源,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总体方案,制订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坚持精算平衡,建立更加透明易懂的制度,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进一步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合理分担、可持续的医保筹资机制。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2.3 化解房地产库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末,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37万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万平方米。此外,2015年前11月,我国将新开工房屋140569万平方米。这意味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新房仍将源源不断涌向市场。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
2.4 去标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意义上的“杠杆”,通俗理解为“四两拨千斤”,即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政府发行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杠杆化还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性,经济向好时能带来更多收益,经济向下时则蒙受更多损失。我国债务杠杆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负债率不高,但是企业债高企,且增速惊人;二是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但是地方债相对较高,在财政收入不振的情况下,巨大的总量和高昂的成本将令地方政府难以承受。截至2014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15.4万亿元,2015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16万亿元。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将政府存量债务还本付息纳入年初预算,根据批准的限额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债务收支情况随同预算公开的常态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各地要切实履行政府债务偿债责任,严格将置换债券资金用于偿还符合条件的政府债务。
2.5 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
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供给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走绿色发展道路;民生保障需不断完善。破解发展短板,关键是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做到辨证施治、综合施策。广泛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全社会的资源和“智源”,调动大中小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推动新兴产业成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使重大科技突破有广阔的社会沃土;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目标,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