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李增志
德国万能扳手PK中国自紧扳手之专利技术
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李增志
近期,一个关于德国万能扳手的视频疯传网络,声称这把扳手秒杀市面上各种工具。
视频显示,该万能扳手名为“Snap’n Grip”(如图1),它有两个夹爪,其中一个固定夹爪,一个活动夹爪。固定夹爪和手柄为一体结构,活动夹爪工作面横截面呈内凹的多边折线结构,用于包住螺母等零件的外壁,固定夹爪工作面上设有齿,用于增大接触摩擦力,便于夹紧。该万能扳手适用于各种大小、各种形状的螺母。
图1
图2
之后,我国工程师也发布了一个“中国自紧扳手PK德国万能扳手”的视频,实践操作显示德国万能扳手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像视频所示应用自如,有时还需要手动辅助活动夹爪和固定夹爪的咬合,特别是在转动角度较小的场合下使用并不灵活。相反,中国自紧扳手(如图2)不仅不需要手动辅助咬合,而且还能在小转动角度以及拧圆头螺钉时轻松完成操作。
然而,上述扳手是否申请了专利保护呢?
笔者首先针对德国万能扳手进行了专利检索。由于该万能扳手为德国扳手,因此仅针对德国专利进行了检索,发现上述万能扳手技术方案最早公开于DE2205185A1(下称专利文献Ⅰ),申请日为1972年2月4日,公开日为1972年9月28日,发明名称为“自紧关节扳手,特别是用于少数不易接近的、具有螺纹设置的零件的手动操作”,申请人为一家法国公司。因此,该技术方案并不是德国人首创。
专利文献Ⅰ中与视频中的万能扳手最接近的图为图3、图4:
图3
图4
图3、图4中:1-手柄杆、1b-孔、1c-异形圆弧端、1e-齿、2-夹持臂、2d-工作面、5-螺杆、6-螺母、7-回位弹簧。其中的夹持臂2(相当于活动夹爪)的2a部分能绕手柄杆1转动,夹持臂2的工作面2d与手柄杆1的异形圆弧端1c(相当于固定夹爪)的齿1e之间为夹持区,由于夹持臂2可绕螺杆5旋转,因此工作面2d与齿1e之间的夹持区的夹紧尺寸可调。此外,手柄杆1上还设置了三个连通的孔1b,用于与螺杆5、回位弹簧7配合实现夹持臂2在手柄杆1上的安装位置调节,进一步扩大了尺寸适用性。
与万能扳手进行对比能判断出,专利文献Ⅰ公开的扳手完全能破坏万能扳手的新颖性。并且该文献明确记载了用于拧螺母、管道、接头等不易接近的地方。
由分析可知,视频中的万能扳手并不是扳手技术领域最新的创新成果,而是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存在的技术,该扳手也并非德国技术,该技术的最早申请人是法国公司。上述专利文献Ⅰ已经失效,就该技术方案而言,并不存在有效的专利保护。当然,在此技术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是否有可能获得专利保护则需要进一步考察。
德国万能扳手处于无效保护,中国自紧扳手是怎样的状态呢?接着,笔者又对中国自紧扳手进行了检索。
视频显示该自紧扳手为刘凤翼发明,因此利用发明人、申请人入口进行检索,发现一篇十分接近的专利文献,公告号为CN204076111U(下称专利文献Ⅱ),该专利为实用新型专利,名称为“V型仿生工具手”,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1月7日。尚未发现该技术方案的发明专利申请,也可能是已经申请发明专利,但还没有公布。专利文献Ⅱ的代表图为:
图5
图6
对比可以发现,自紧扳手和图5、图6所示的V型仿生工具手具有同样的结构。从专利文献Ⅱ可知:1-手柄、2-蜗轮、3-蜗杆、4-固定爪、5-活动爪、6-楔形滑块、7-弹簧栓、8-阻止栓、9-弹簧钩、10-柱形滑轨、11-滑道孔、12-弹簧、13-阻止挡块。自紧扳手的固定爪上设置有楔形滑块6,弹簧栓7、阻止栓8,楔形滑块6的小端侧面设置有弹簧钩9,大端滑轨10上设置有阻止挡块13,楔形滑块6通过滑轨结构设置在固定爪4上,弹簧12两端分别设置在前端的弹簧钩9和后端的弹簧栓7上,阻止栓8能挡住阻止挡块13,防止楔形滑块6脱出。
该仿生工具手V型口的设置一改传统活动扳手反复调节蜗轮寻找扳口开口距离,V插入,一步到位,精准夹持。物品夹在V型口开口顶端也能实现被拧,比传统扳手节省了操作空间。V型仿生工具手在拧物品时,楔形滑块6因受到被拧物品向外方向的推力作用,会适当向外移动,同时这个移位能有效根据物体的形状调整咬合位置,使被拧物品达到最合适最紧密的咬合,从而使得V型仿生工具手的接触面积大幅增大、单位面积的受力减少,避免或减少被拧物品磨损变形。此外,运用齿面和平面的V夹持不仅使扳手回位轻松,而且拧紧螺母时不易滑脱。
专利文献Ⅱ虽已获得了授权,但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权并不稳定,是否存在在先公开的现有技术能够破坏其新颖性、创造性,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从专利角度来说,德国万能扳手并非新近创新,而是早期的技术;中国自紧扳手虽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保护,但专利权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另一方面,上述两个视频得到了网友广泛关注,反映了我国对创新的渴望,同时也表明我国专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推进,相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国的专利事业不仅在数量上居于全球首位,而且在专利质量上也必然会不断提升,真正成为发展的强大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