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360-02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父母的一切。为了孩子,父母可说掏心掏肺,付出一切在所不辞。可付出了,真的就可以有同等的收效吗?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
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早期教育,更是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照搬照抄别家或者另一小孩的成长模式,而是应该根据自家小孩的特性,探索专属她/他的成长模式。成功不可复制,孩子的教育同样不可复制。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只有三者共同协作,才能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1.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孩子身边的各家庭组成成员、各成员间的关系及联系各成员关系的物和事。而在这个关系网中,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老师,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已"。在孩子还处于婴幼儿时期,家庭是最基本的生活环境,与父母共同生活是其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的父母就应该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不良的言行,首先要杜绝在自己身上发生。所以,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是影响幼儿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父母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
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父母的启蒙教育方法就得从小抓起。从宝宝牙牙学语到蹒跚走路就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将果皮、纸屑放进垃圾桶这类的小事中潜移默化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支持鼓励她/他自己穿衣吃饭等,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自理能力。父母应培养孩子有爱心,爱护小动物,爱护花草,不随地大小便,要节约,不浪费等意识。
总之,父母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创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充满阳光,充满自信地健康快乐成长。目前,许多家庭由于父母工作问题,不得不由家中的老人承担带孩子的重任,而隔代的溺爱使得孩子教育问题更为凸显,这就更加需要父母在此过程中权衡其中利弊,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能一味顺从于孩子的意念,从小培养他们的是非观。
2.幼儿园教育方面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场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何使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有一个好的开始,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是非常关键、重要的。
在幼儿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发散思维,以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是充满爱心、诚心、责任心的。同时,教师还必须与家长紧密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因为最了解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在对孩子情况充分了解后,才能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行针对性的教育。
在幼儿园方面,要求其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要形成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要求安排的活动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这将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诸如等待之类的浪费时间的现象,以提高幼儿的活动效率。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和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等向家长展示幼儿园的生活,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了解幼儿园和教师工作的繁琐和辛苦,他们心中也会充满信任,有助于赢得家长的尊重和支持。同时,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家长来自各个不同的行业,不同职业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幼儿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这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3.社会教育方面
幼儿教育不只是一个家庭,一个幼儿园的事情,还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并加强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提供相适应的保育和教育、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正因如此,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公益性的或者非公益性的群体,例如"同伴同行司令部"、幼儿玩具交换活动,他们以片区为单位,将孩子带出家庭带出教室,为孩子组织各种探索性的团队活动,为孩子创造充满正能量的小环境,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可以和小伙伴们携手同行,也为家长组织多样的线上交流活动等。爸爸妈妈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年龄特点、以及活动的适宜性和教育价值,选择性的参加这样的团体活动,使孩子能够更多的接触别的小朋友,接触他人,接触社会。
当然,这样的活动如果有幼儿园的参与,将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情感交流,有助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个性、健康的心理,也强化了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责任意识。
目前,幼儿教育中常用的是家园合作模式。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只有进行家园合作,把自己看作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家园合作的同时,还应加强家园与社会力量的共育,营造共育的社会大环境与氛围,可以从行动上舆论上帮助婴幼儿家长和社会各部门认识:婴幼儿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事,更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从而达到更好地为婴幼儿教育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