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庵印泥 弥足珍贵
——访国家级非遗“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符海贤

2016-10-14 02:39邓明川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印泥技艺文化遗产

邓明川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装不整则失之寒碜,印泥不佳,则印章不能生色。如果把绚丽的海派文化比拟为一枚精美高雅的印章,把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比拟为一幅古朴悠远的山水画卷,想要让古老中国的山水画卷添彩,“鲁庵印泥”不可或缺。

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成功完成“交接”

第一次见符海贤是在2015年年中,当时是经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馆长引荐,得以在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进校园时于静安区鲁庵印泥传习所见到符海贤,他戴着一副金色边框眼镜,正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鲁庵印泥的“前世今生”。他声音宏亮,精神矍铄,非常平易近人。与符海贤的交谈中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对鲁庵印泥的深厚情感,以及项目传承中体现出的父子情。

符海贤的父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鲁庵印泥”有据可考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符骥良,他与翰墨金石结缘,尤以手制印泥见长,上世纪五十年代,担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秘书长张鲁庵先生的助理。张鲁庵是印章、印谱收藏大家,又是印泥制作大师,他收藏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名家印章一千五百余方,印谱四百九十余部,有“海内第一家”之称,其研制的“鲁庵印泥”更是名闻中外。当时全国各地著名的书画家纷纷向其索求“鲁庵印泥”,先生体弱多病,为应求印泥者之需,让符骥良先生握杵代劳,聆听探讨,不知不觉中尽得印泥制作之法,终习成“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张鲁庵先生谢世后,符骥良传承其精华而又有新的改进,其制作的印泥“千金难求”,很多著名的书画家如张大千、吴湖帆、刘海粟、丰子恺、启功、钱君陶、唐云、程十发、沈鹏等都向符骥良索求印泥。

鲁庵印泥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之间相互馈赠的上等艺术品,在市面上是买不到的。在父亲的影响下,符海贤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鲁庵印泥。据他回忆,“从懂事开始,便经常看到我父亲在家里摆弄各种瓶瓶罐罐,晒印油、磨朱砂、拆艾绒,然后经手工制作,调和成鲜红颜色的印泥,那时的一些海派艺术家相互交流很多,鲁庵印泥自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空余时间我骑上自行车把父亲做好的印泥分送到各位艺术大师家里去,我记忆中包括唐云、程十发、吴青霞等家里,送的过程中十分当心,怕不小心摔坏了。不久后这些艺术家就会寄封信来,信里往往都夹带着他们写的字,即大师的墨宝,相互留作纪念,鲁庵印泥成为文人墨客间艺术和文化交流的艺术品。”

2009年2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观赏鲁庵印泥制作技艺

子承父志,潜心习艺

用符海贤的话讲,小时候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接触鲁庵印泥,真正接触这门技艺的时间要从1988年算起。1988年,符海贤陪父亲到杭州西泠印社专门讲解鲁庵印泥的制作,当时的讲座是用卡式录音带进行录音的。卡式录音带放置时间久了会粘住,这样会造成重要资料的丢失。所以杭州回来后符海贤便把录音整理成了数码格式的,整理完后这份资料便交给了档案部门收藏,自此开始完整学习掌握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全套流程。

符海贤接触印泥的时间很早,但全身心、系统地投入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的研究却要从他退休后说起。2000年,符海贤从国企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为了让父亲花了一生心血的印泥制作技艺不断层、能很好地传承下去,他把印泥制作技艺最基本的技能重新拾起、总结,整理相关资料,写书、开讲座,传承推广鲁庵印泥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这一小众艺术文化。也正是在这一年,符海贤陪父亲上北京参加全国非遗展,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开会,参加的各种活动数不胜数。其中让符海贤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陪父亲到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期间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到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展位参观,刘延东勉励父子俩要把印泥制作技艺保护好、传承好,并使之发扬光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央领导的鼓励给了父子俩莫大的鞭策。

符海贤的父亲晚年体弱多病,他便替父握杵代劳制作印泥馈赠书画界人士。父亲的一言一行以及对艺术的崇高追求给他带来深刻的影响。“尽管当时生活不是那么富裕,但父亲完全是为了艺术的追求,将很多世俗观念抛之脑后,潜心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的研究。他的为人和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对我触动很大,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父亲在这些艺术大师间的口碑都是极佳的。”符海贤自豪地说。现在赶上了好时代,各方面的条件都好了,政府、学校、各级组织纷纷为非遗传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符海贤说:“现在传承非遗,真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最终落实到一点,还是需要项目传承人从自身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最普通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传承才会有意义。

鲁庵印泥进校园

传承与推广相结合,方显印泥价值

如今,符海贤将这一项目带进上海市五四中学,在学校建立传习工坊,每周固定时间到学校给学生传授印泥制作技艺。三年开展下来,取得了突出成效,学生们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一学期能制作一盒好用的印泥,见证了印泥在校园中传承的真正效果。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有10万字的《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区级校本教材已付梓,不久便能看到成书,教材全彩印,全面介绍了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的“前世今生”。不久的将来,鲁庵印泥制作技艺还会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及更多的校园,让更多的师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鲁庵印泥因其由特定的原材料和配方,再经独特的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印色鲜艳、雅丽,泥质纯净,富有弹性,色似红缎,历久不变等特点,广受书画家的珍爱。鲁庵印泥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特性,原材料的选取也非常重要。符海贤坦言,现在项目传承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原材料匮乏,采购困难。尤其是朱砂和艾绒,对这两种材料的要求更高,只有湘西的朱砂和漳州的艾绒才是制作鲁庵印泥的上好原料。其中,研磨朱砂非常耗时间和精力,平均500克要花300个小时左右,蓖麻油提炼好以后,至少要自然氧化三到五年才可以使用。从印泥材料的采购、选材、材料准备、制作过程的高标准、特制盛放器皿的制作等系列工作,直至一盒印泥制作完成,倾注的时间和精力不言而喻,印泥之珍贵也是理所当然。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项目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些年符海贤也在研究鲁庵印泥的衍生产品,藏印票和印谱是主要的两种。印谱专业性很强,是研究篆刻最好的“老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了体现鲁庵印泥的价值,2012年,鲁庵印泥参加了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上海朵云轩拍卖行承办的上海首届“非遗”精品拍卖会。当时送去三盒印泥,估价数千元的三盒印泥最终分别以2万元、3万元和4.5万元成交,平均价值每克印泥达到300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为整场拍卖会上的最大黑马,再次验证了“一两印泥一两金”的说法。这次拍卖会后鲁庵印泥的影响面逐渐扩大,以至于后来上海图书馆、上海文史馆、上海博物馆等单位都把鲁庵印泥作为鉴定近现代书画的一个标准,鲁庵印泥在书画界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这让符海贤感到非常欣慰。2016年初,鲁庵印泥又参加了“天工开物”全国非遗精品展,展览后选送“2016首届澳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成为“天工开物”全国非遗精品展中五个受邀参展项目之一。鲁庵印泥正在迈向越来越大的舞台,使更多的人感受印泥的魅力。

今年4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在上海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领导陪同下特意参观了位于静安区石门一路15号的鲁庵印泥传习所,参观近一个小时。各级部门领导对鲁庵印泥的重视,更增强了符海贤传承这一优秀非遗项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未来的传承发展,符海贤心里早已有一张清晰的发展蓝图。不久的将来,与相关单位一起开办高级别的鲁庵印泥研讨班,把对项目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吸纳进来,开展印泥技艺专题研究。另一方面,将项目传承进一步落到实处,挑选可塑造的人物,收徒授艺,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现在女儿、女婿工作之余也跟着符海贤学,未来还有出书的计划。

猜你喜欢
印泥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印泥使用五注意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