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34-02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反复强调"归纳与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数学结果重要。2006年9月6日和7日,"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交流"在北京举行,美国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数学课上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索,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学校,数学课堂上仍是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发挥,他们自小就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而新课标下的教材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了方便,给学生给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的改进身处应试教育的怪圈,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题海"之中,教师担心某种题型没讲,中考时做不出,学生怕少做一道题,万一考了损失太惨重,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往往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考和参预,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而之前的备课则不应当受教材思路的影响,重新组织教材,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学习过程学生有知识的掌握,个性的解读、情感的碰撞,且创新火花不断闪现。
3.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这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发现、会提问"的习惯,而课外又通过认真地检查、批改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等形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会预习、会复习、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4.注意训练培养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题速度和效果,平时就要给他们做一些练习题。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题。二是多鼓励和启发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观察,向多种思路发展。三是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多做数学习题,这是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当然,训练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训练学生,要从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入手,也要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入手。通过训练,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学能力。训练使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对生活是多么有用。
5.努力改进评价方法
教育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必然要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否则"以学生为主体"将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既然数学教育目标要从应试升学转变到满足各级各类人才对数学的不同需要,从过分强调传授数学知识转变到重视数学知识是应用,重视一般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相应地,数学教育的评价也应该加以转变。而数学教育中的许多方面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过评价学生学习来间接地进行,所以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设计应该更细致深入,方法也应该更多样。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可包括了解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增加口试,在口试中更详细地了解每个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水平和对数学知识的组织能力;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平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小论文或小组报告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还可以考察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数学探索与实验的意识和本领。
总之,在新时期,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结合实际生活改革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