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兴趣有效方案

2016-10-14 12:01次旦吉巴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小学生教材

次旦吉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26-02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龄,枯燥的数学课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自然也就会有很多学生不爱学数学。那么,怎样让小学生更爱学习数学呢?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积累各种方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爱学习数学。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培养学科兴趣是关键

1.1培养兴趣要充分从教材中挖掘。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说,培养兴趣要有兴趣因素,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什么因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它又存在于何处,是教材之内,还是教材之外呢?这要从数学的特性说起,由于数学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格性与结论的确定性、应用的广泛性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已初步具备,又由于教和学主要是通过教材来进行,我认为,学习数学的兴趣因素应当是数学中有广泛应用、有深刻思想的因素.而使学生欲知之、欲得之、欲究之的"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数学性的具体反映,是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思维价值、智力价值、学习价值等方面的体现,很显然,这些兴趣因素来自于学习内容,存在于教材之内,而且它们是潜在的、是隐含在书上现成的结论和说明之中的,它需要教师深入充分地挖掘。否则,得不到预期目的。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1.2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在比较分数""与""的大小时,我给学生这样的问题: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的多还是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的多?大家分分看,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心理活动,他们会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比例中,学生很快就明白分子相同时,分母大的分数值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从而理解其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一种学习的欢乐。对学习数学也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具体的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这就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数学知识的机会。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的时候,设计一次超市购物的活动,把不同的商品标价定为各个小数,让一部分学生作为顾客购买商品,另一部分学生作为售货员,计算"顾客"所购买商品的总价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体验超市购物的同时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活动让学生有了自主参与的机会,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应用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快乐。设计精彩的活动会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数学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3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是对象,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用数学的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知到平时学习是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习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我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的研讨气氛中。

2.巧妙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的设计应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创造性,能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作业,都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趣味性。例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作为本章内容的练习:"小明现在有4张1角、3张2角、2张5角的人民币,要买一本二元钱的笔记本,猜一猜小明会如何付钱?"这就是一道结论开放题,学生解决时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又必须考虑到1角、2角、5角组合成二元的多种情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争论中互相交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又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设置习题:"同学们在实验室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摔成了两块,想去配一块又不知道尺寸,怎么办呢?"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一起讨论究竟拿哪一块去好呢?选择有一个角的大玻璃,沿两边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变化无穷,因此不能用。用含有两个角的那块玻璃,分别延长两个角的一边,就发现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组成一个固定的三角形。这样可以找出与原来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问题就解决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游戏不仅将复杂的数学运算化为简单具体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掌握了基础运算,也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认识图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叠出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不仅让学生在折纸游戏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开发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数学概念时,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记忆,因此在课堂上可开展数学谜语竞赛游戏,在游戏的问答当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不断的训练当中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既可根据教材提出相关问题,也可提出日常生活经验中常遇到的问题。如在教学"十以上的加减运算"时,可以先提出十以内的运算问题,学生在计算出结果之后,紧接着引导学生提出二十以内的加减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渐提升教学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简单的乘法运算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商贩与顾客,自主设定买卖交易情境。在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运算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小学生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