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情感教学

2016-10-14 00:08宋爱贤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文

宋爱贤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应是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

关键词:滋润;心灵;真挚;享受;熏陶;愉悦;身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107-01

小学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应是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罗曼o罗兰指出:"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语文教师要把真挚的情感传到学生身上,自己必须先有情。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能给学生以语文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要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关键一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呢?

1.用真心去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在熟悉每篇教材进行备课时,都要用自己那颗真挚的内心去感知,去体验教材所表达的情感。教育者首先让自身先受到感染、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展"共振",才会使自己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和追求;才会为其中的崇高品质,坚贞节操而感慨赞叹;才会因主人公的凄惨遭遇伤感泣下;才会对凶恶现象、残暴行为产生憎恶和愤怒。倘若你把整个身心沉浸其中,并把这种感觉和冲动保持下来,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潜在力量,那么讲课时就容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如教《凡卡》一课,我在备课时,用真心去感知、去体验作家契诃夫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个才九岁的孩子,他的命运如此的凄惨——挨打、挨饿、挨冻。他想逃脱这苦难的日子,向爷爷发出了求救信。然而,一封关系到凡卡命运的信,却是一封永远无法让爷爷收到的"死信",最后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的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悲惨的生活将继续下去。这个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那黑暗的社会。教师有了这种情感,就能在授课时去感染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了学生,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染的教育。

2.用导语去渲染

一堂课的开篇导入,对这堂课的功效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开始,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驰的状态。因此,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得的情去给学生创设一种"境",把学生的心一下了"抓"过来。对于每篇课文都要设计一段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去,其目的就是通过引入情境尽快地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共振,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导入《小珊迪》一课时,我这样讲:一个冬天的早上,雪花纷飞,(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意境)饱受饥寒的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两条腿,躺在一张破床上,他就要死了。(凄苍的情节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学生的心海。)临死前,他念念不忘的是: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呢?(老师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哽咽的话语,使学生的心海漾起了波纹。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悲痛之情。)这样的导入,用角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初读课文,为领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奠定了感情基础。

又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置导入语的:老师想问问哪些同学去过黄山?那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后请看屏幕:你们看看黄山上这些石头的形状象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说出了很多答案。这时,我随机再导入,这种形状各异的巨石,在黄山有很多,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下面我们随同作者去观赏黄山奇石……这充满激情的导入话,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3.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课文几乎都是精典之作,文中饱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有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具有极丰富的美的因素,多方面表现了社会美、人生美、意志美。如果语文老师真正能够把这些课文当美文来讲,进行情感渗透,那么这课必定生动、活泼、形象,充满感情,给人以启迪,也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咀嚼、品味,不仅能使学生有一定的言语积累,而且能陶冶他们的性情,进一步丰富学生情感的内涵。"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之一,体验中产生情感,带着情感进入学习活动又会获得新的体验。教师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把文中感人的故事演一演,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语文课文都是生活的再创造,很多课文都有生活的影子,如果能适时再现,不仅能激发未亲历者的情感,而且能使亲历者的情感更加丰富。课文中包蕴的情感是以精练抒情的语言为载体表达出来的,这些抒情的语言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情感互动,双向交流。教师神采飞扬,学生昏昏欲睡,双方不加强感情交流,是不能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成为语文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丢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行为的霸权控制,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转变观念,乐于向学生学习。教师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问答,而且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自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它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人与文本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性、建议性的意义生成过程。教师应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发展性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的每一件事,并从中得到自我价值体现的愉悦。教师的亲合力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而且表现在体态上。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表情、神态,与学生的目光交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成绩好的,成绩差的,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激情去感化,去抚平他们心灵上的涟漪,熨平心灵上的创伤。要让他们树立起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情感交流,多指导、多鼓励、多交流、少批评挖苦。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教师需要用语言这一功能,去"粘"住学生,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震撼,产生一种互信,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应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学素养,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产生激情;其次,要有一定的语言素养,才能将你的激情传给学生,将你的真知灼见有效地授予学生;同时,还应有适当的方法,教师只有刻苦自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情感的畅快投入,做到有张有弛,恰到好处。只要我们以孜孜以求的态度去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就能在语文教学投入情感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情感移植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