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肥救母,再胖也是美丽的姑娘

2016-10-13 02:13
家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广济李萍骨髓移植

曹钰

女儿为绝症母亲付出的一切,是爱的投影。父亲对母亲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在疾病面前,变成坚不可摧的力量,和生的希望。

从6月起,四川眉山市广济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每次拿起听筒前,他们都衷心希望信号的那头,是一个能带来“希望”的人。

5月底,《华西都市报》对乡里的14岁女孩李佳做了报道:为了给患有白血病的妈妈做骨髓移植手术,她用半年的时间增肥20斤,以便自己的身体和母亲相契合。但横亘在小姑娘面前的还有50万元的天价治疗费。

“我不怕痛,不怕变丑,不怕丢脸,我就怕你不在了。”那句对母亲说的话,打动了所有看到报道的人。而“为母增肥”的故事背后,还有更多关于“爱”的真相。

他们好像“不爱”我了

孩子都是敏感的。饶是父母不愿让李佳知道家中的骤变,8岁的她还是察觉到了越来越浓厚的阴霾。

爸爸变得忙碌,整日整日不见人。偶尔回来看到她,对她露出的笑脸总写着勉强。妈妈李萍倒是成天在家,可她懒洋洋躺在床上,不再给自己张罗好吃的,不再监督自己写作业,甚至连抱一下自己,都是有气无力的敷衍。

李佳简单地把那些“忽略”总结为:他们已经没有那么爱我了。

8岁的孩子不懂什么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09年,这个清贫却幸福的家庭的女主人突然高烧不退,继而出现脾大症状。医院确诊她是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外婆开始代替妈妈的职责。例如家长会,明明妈妈就在家里,可她不去,“让外婆陪你去吧,妈妈累了,想睡一会……”李萍的声音弱得像蝴蝶振翅。她刚刚做完一个疗程的化疗,身体虚弱无比;在医院做治疗的那几个星期,刺鼻的气味和明晃晃的白光也让她难以入睡。

李佳吵过闹过哭过,面对她的哭闹,大人们叹气:你要懂事,妈妈不舒服。说得多了,她开始明白妈妈不是累了那么简单。

因为爱,所以要离婚

刚刚接受了事情比自己想象的更糟糕的现实,2012年,李佳心惊胆战地迎来父母的争吵。

李萍提出了离婚。化疗并没有阻止病情恶化,她绝望地认为这样的身体只会拖累全家人。从确诊开始,丈夫的疲惫就嵌入了紧皱的眉心里,可他总是让她“不要想那么多、不要担心”,想一个人扛下所有艰难。这样毫无怨言的付出,只会让她心里更加难受。

每次争吵,其实都是李萍在大声说话,或者激动地泣不成声。她用尽全身力气去说服丈夫“成全”自己。

李佳看到父亲一言不发地退出房间,临走前还帮妈妈掖好了被角。然后他来到房前,找了个角落,点燃香烟,狠狠吸了一口,缓缓吐出来,似要把心里的憋屈都化为烟,飘散在空气里。做女儿的知道,父亲不但终日烟不离手,和妈妈一样,他还会整宿整宿地失眠。

几个月后,拗不过病人的坚持,父亲同意了离婚。“我只是担心她经常发火会让病情恶化,先顺着她吧。”去办手续前,父亲对外祖父母说。

这个家我交给你了

父亲去了广州,在建筑工地上做钢架工,这是一个危险但是收入很高的职业。每个月的收入他留下小半作为生活费,其他全部寄回眉山给“前妻”作为医疗费。

李佳听说父亲戒了烟。哪怕工地上的工友让烟给他抽,他也会强行忍下来。他怕自己又犯烟瘾后控制不住会去买烟。为了省路费,他还把工地当家,只通过电话和女儿交流。

“你要照顾好你妈妈。”临走前吩咐女儿的话,每次父亲都忍不住在电话里再三嘱咐。李佳想起父亲出发前的那个夜里,父亲摸了摸她的头,“这个家暂时交给你了。”她点头,父女俩重归沉默。

10岁的孩子,开始感觉到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有外公外婆帮忙照料母亲,但只要她在家,该做的一件都不会少。她学会了洗衣服,学会给妈妈做蛋炒饭,下面条。她还迅速摸清了妈妈的饮食喜好:喜欢吃煮得软和一点的面条,蛋炒饭要比别人的多加一个鸡蛋……

李佳还练就了“看相说话”的本领:妈妈的视线放空,就是疲惫了,要马上退出房间让她好好休息;她呼唤自己时,就是精神好一点的时候,她就可以说点学校里的趣事,逗妈妈开心;如果她表情苦闷,就是又钻牛角尖了,李佳赶紧用自拍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李萍的微信头像是母女俩的合照。两人头倚在一起,女儿微微嘟嘴,照片里有少见的温馨安宁。

只有我能救你了

2015年6月,李萍的病再次加重,慢性白血病急变成骨髓纤维化,骨髓基本丧失造血功能,必须移植骨髓才行。

可这个家已经负债累累,承担不起手术费。医生说,“那就先靠输血续命吧。”李萍是罕见的“熊猫血”,输血费用是一般血型的三倍。为了省钱,她每次都不敢输够量。

这样的治疗,痛苦程度不逊于此前的化疗,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如果要做骨髓移植,“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配型成功的几率最高,其次就是子女或父母直系亲属。”

“妈妈没有兄弟姐妹,或许能救她的只有我了。”14岁的李佳找到医生主动申请做骨髓移植配型。配型结果要等半年,抽完血,医生善意地提醒小姑娘:“如果配型成功,干细胞移植和供受双方,体重不能相差太大,越接近越好。”

这意味着身高162cm、体重只有100斤的李佳,必须增重20多斤。

如何在半年里增肥20斤?李佳郑重地给自己定了计划:早餐要吃面,至少二两,面食发胖;午餐要吃肉,特别要吃自己曾经最讨厌的肥肉,再配至少两大碗米饭,米饭也发胖;晚上一定要加餐,比如热量高的方便面;晚自习后再吃点容易发胖的零食。

还要少动,晨跑一定要取消;体育课能偷懒,就一定要“偷工减料”。

到天气升温时,李佳发现自己成功地挤不进最喜欢的那条淡蓝色裙子。腰身线条全无,胳膊长粗了一倍,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皱皱眉头,撇撇嘴,脱下裙子,叠整齐放进了衣柜。

不就是变丑一点,如果变丑能让妈妈恢复健康,再丑她也乐意。

救命的路依然漫长

今年5月,匹配结果出来了:两人“半相合”,可以进行骨髓移植。

20斤肉易长,50万元手术费难凑。拼命挣钱,努力增肥,含着泪挣扎着要活下去,一家三口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可距离希望还那么远。

我们还能怎么做?

今年6月,一封名为《我想让妈妈看着我长大,我要用我的骨髓留住妈妈》的信,出现在李佳班主任成忠利的办公桌上。

通过这封求助信,成忠利第一次知道了李佳和她妈妈的故事。“李佳很坚强,有困难不愿麻烦别人,不过她既然已经写求助信了,说明她真的觉得很艰难了。”

广济乡乡民并不富裕,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学校为李佳募集了五千多元。

第二天,这家人为爱与希望互相牺牲和成就的故事,传到了更多人耳朵里。广济乡政府为李萍的父母提供了工作,广济乡所属的东坡区提高了李家人的低保标准。再然后,媒体接踵而至,甚至连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也入驻了李家。

全国各地的爱心汇款飞来,6月成了李佳最开心的日子,她看到了妈妈被医好的未来。

然而世界上每天都有太多类似的事情发生,当政府能为他们做的事做到极限,当新闻热度渐退,被遗忘成为每一个李佳注定的结局。

善款筹集到15万元时,增长渐缓。但媒体的到访并未停止。

“我其实不太想接受采访的。”李萍躺在床上,在微信上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记者。当陌生人们涌入她家,带来的不只有爱心和希望,还有疲惫。被迫每天对着相机、摄影机“表演”一家人的困境,回答那些千篇一律的问题,都是对她生命力的消耗。

“光报道有用吗?又不能治病。”东坡区居委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组长难掩语气中的失望。

消费苦难,并不能给李家人带来足够的经济支援。几番衡量后,李家人决定停止“贩卖”自己的悲惨。“能不能不要采访我妈妈了?”李佳皱着脸问记者。

报道出来后,父亲回了家,这是她第二件开心的事。曾经,他们用分离来表达自己的爱;现在,他们选择重聚去直面未来的艰难。未来到底如何,李佳不知道,但她仍然心怀希望:

“我妈妈是好人,好人有好报。”

猜你喜欢
广济李萍骨髓移植
Tunable wide-angle multi-band mid-infrared linear-to-linear polarization converter based on a graphene metasurface∗
佛缘
临州莲事
SLA:ErroranalysisofthelearnersinvocationalcollegeundertheBlendedLearningModel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骨髓捐献会影响健康吗
骨髓捐献会影响健康吗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骨髓移植术后三年出现第二肿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