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2016-10-13 10:52王楚彪莫晓勇
桉树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雷州林业局桉树

王楚彪,莫晓勇



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王楚彪1,莫晓勇2*

(1. 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湛江 524022;2.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桉树人工林生态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已在前期研究成果得到体现,本研究把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及实现情况。雷州林业局生态目标量化评价的总得分是0.681 4(满分为1),说明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经营水平处于中上水平,总体能较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在36个三级指标的得分中,得分在0.8以上有7个指标,占全体指标的19.44%,分别是景观类型数量、郁闭度、年平均耗水量、火灾发生率、平均蓄积量、病虫害发生率和乔木层平均碳储量,说明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在这几方面表现优秀,其中乔木层碳储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桉树人工林。得分在0.5 ~ 0.8之间的指标占多数,有24个指标,占66.67%,这反映了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的总体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本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得分在0.5以下的指标有5个,占13.89%,分别是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层碳密度、凋落物层碳密度、有机质含量和物种数量,其中物种数量得分低是因其与热带(海南)地区桉树林的物种数量比较相对较少。

桉树人工林;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作为速生丰产树种代表的桉树(),其人工林所体现的经济、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可,它部分填补了我国的木材需求缺口,缓解木材供需紧张局面,解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预计我国2015年木材消费量达到3.3 ~ 3.4亿m3,而国内可供应量只有1.9亿m3,桉树人工林是最优良的木材供应树种之一,可见其经济社会价值不可或缺。但是,桉树人工林的生态价值未得到全面认识,如何更好地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森林经理学的基础上利用森林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知识,力求正确评价桉树人工林的生态价值,为更好发挥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提出建议。

本研究以“桉树人工林生态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为前期研究成果,以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为例,对量化评价体系进行检验校正,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对桉树人工林营建和经营管理提出正确的生态管理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南方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并为林业决策部门、人工林相关法规制定单位、林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相关工作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雷州林业局地处热带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每年6—11月为热带风暴和台风季节[2-3]。年平均气温在23.0 ~ 23.5℃,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 817.7 ~ 2 160.8 h[3]。雨量充沛,干湿季节较明显,年平均降雨量为1 864.5 mm,年平均蒸发量为1 725.5 mm,相对湿度85%[4]。土层厚度为40 ~ 100 cm,土壤肥力不高,富铝化,砖红色,酸度大,盐基不饱和[5]。地形地势按其起伏程度不同,主要为平台地和丘陵地。雷州林业局现有经营面积4.9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74万hm2,林分面积3.2万hm2,桉树人工林面积2.97万hm2,占林分面积的93%。

1.2 研究方法

建立了多层次的森林评价指标体系后,综合评价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各指标的分值,而评价指标的性质往往是不同的。一方面是各指标的量纲不同;另一方面是各评价指标反映出体系的不同侧面,所以,采用的指标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总量指标,也有的是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从而使各评价指标单位不同。因此必须通过无量纲化的方法加以解决,即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来指标量纲的影响。无量纲化的方法使用隶属函数法,是假设第i个评价指标的最优值为i,最劣值为i,实际值为i,i()为无量纲化后的评价值,则隶属函数为:

对于正指标(i

对于逆指标(i>i)

(2)

隶属函数法的无量纲化适用于时间序列的评价指标值,不适用于单个时间指标。对于正指标,评价时间序列内实际值最大者为1,最小者为0;对于逆指标,评价时间序列内实际值最小者为1,最大者为0。

2 结果与分析

指标体系建立后在实际中运用是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通过实例进行验证,验证内容包括指标的选择是否合理,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否准确,指标无量纲化是否科学等。本文使用国营雷州林业局营建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实例运用和验证,数据来自实地调查和以往资料的收集。

2.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生态系统健康包括林木情况和生态系统安全2个二级指标,共8个三级指标。

2.1.1 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蓄积量

2008年4月对2003年营建的4个5年生无性系的中试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图1 不同桉树无性系生长情况的比较

注:冠幅数据是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的平均值。

由图1可以看出各无性系在胸径、树高、冠幅表现差异并不大,雷2蓄积量表现要优于其他。由图1可得出雷州林业局5年生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是10.9 cm,平均树高为16.3 m,平均冠幅为3.6 m,平均蓄积量为161.3 m3·hm-2。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数据,确定平均胸径的最优值i是13.5 cm,最劣值i为5.0 cm;平均树高的最优值i是21.5 m,最劣值i是6.0 m;平均冠幅的最优值i为4.5 m,最劣值i为1.0 m;平均蓄积量的最优值i为175.0 m3·hm-2,最劣值i为50.0 m3·hm-2。利用公式(1)计算出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蓄积量的得分分别为0.694 1、0.664 5、0.742 9和0.890 4。

2.1.2 平均密度、郁闭度

林木种植密度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它有一个最优值,而桉树人工林的种植密度一般较高,通常会超过最优值,所以针对桉树人工林,平均密度是一个逆指标。雷州林业局的造林密度多采用2 250株·hm-2,根据桉树人工林的造林株行距一般是2 m × 3 m,桉树人工林的造林密度的最优值i是1 667株·hm-2,考虑到雷州林业局林地多为平地,平地造林密度通常会偏高,通过查找资料,确定平均密度的最劣值为2 900株·hm-2,利用公式(2)计算出平均密度的得分为0.526 7。

桉树人工林郁闭度普遍比较高,由于雷州林业局人工林种植密度高,所以郁闭度更高,通过调查,其平均郁闭度达到0.9。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实地调查,桉树人工林郁闭度的最优值i是0.95,最劣值i为0.4,通过公式(1)计算出郁闭度得分为0.909 1。

2.1.3 病虫害发生率、火灾发生率

桉树人工林病虫害包括病害和虫害2类。病害常见的有青枯病(),焦枯病(),丛枝病(Witches’ broom)等;虫害主要有油桐尺蛾()、茶尺蛾()、栗黄枯叶蛾()、木蠹蛾()、同安钮夜蛾()、红脚绿金龟()等等。

收集雷州林业局2005—2007年桉树病虫害发生情况,见表1。由表1可看出,雷州林业局桉树病虫害发生率不高,只有油桐尺蛾比较严重,也找到了防治的办法。由资料统计得知其病虫害发生率在15%以下。通过查询资料及实地调查,确定桉树人工林病虫害发生率的最优值i是5%,最劣值i是95%。由公式(2)计算出指标病虫害发生率的得分是0.888 9。

表1 雷州林业局2005—2007年桉树主要病虫害发生概率

注:被害率在30%以下,为害轻微,用“+”表示;被害率在30% ~ 50%之间,为害中等,用“++”表示;被害率在50%以上,为害严重,用“+++”表示。

森林火灾也是森林健康的一个威胁。由于桉树人工林实行集约管理,因此发生森林火灾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也不可忽视,近年来桉树人工林出现了人为火灾频发的现象,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林地工人疏忽大意,在林地用火之后没有及时处理引致火灾,另一方面林业公司在山区承包土地,与当地村民发生纠纷,村民人为纵火引起的火灾。本文森林发生率以1 a中发生火灾的天数除以365 d来计算,雷州林业局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火灾发生率在5%以下。通过分析资料,确定森林火灾发生率的最优值i是2%,最劣值i是30%。通过公式(2)计算出指标火灾发生率的得分是0.892 9。

2.2 生物多样性评价

2.2.1 林下植物物种数量、无性系数量

林下植物物种数量(简称为物种数量)是生物多样性最直接的指标,本文总结作者2012年6月在雷州林业局进行实地调查的数据及2002年吴钿等[6]调查的数据,为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物种数量做全面的评价。

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数量丰富,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总结以往资料,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主要有飞机草()、芒()、阔叶丰花草()、假臭草()、弓果黍()、光叶山黄麻()、银柴()、粪箕笃()、舞草()、豆腐柴()、酸藤子()、大青()。雷州林业局物种数量调查情况见图2。

图2 2012年与2002年雷州林业局林下物种数量比较

注:2012年实地调查样方数为30,2002年吴钿等的调查样方数为57。

由图2可知,2002年吴钿等[6]调查的林下物种数量为72,2012年作者调查的林下物种数量为45,两者有差异主要是由于2012年调查设置的样方数偏少,不能全面调查出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的种类。依据调查结果可知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物种数量可达75种。而相关资料显示,处于热带(海南)的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数量达到224种,这是物种数量指标的最优值i。而广东、广西以北的桉树人工林物种数量较少,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桉树林下物种数量的最劣值i为20种,通过计算得出本项指标分值为0.269 6。

桉树在测试的无性系很多,但是真正用于生产的无性系却偏少,这主要是因为桉树人工林经营者以经济目标为出发点,对经济效益不足的无性系鲜有使用,最终导致主要集中在几个无性系,也造成了一些弊端,这一直是育种专家和经营者着力想解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雷州林业局常用的无性系有8种,收集相关资料及询问相关专家,确定桉树无性系数量的最优值i为10种,最劣值i为2种,故无性系数量这项指标得分为0.750 0。

2.2.2 多度、盖度

多度是指在某个样方内某个物种出现的次数。通常采用七级制多度:SOC(极多)、COP3(数量很多)、COP2(数量多)、COP1(数量尚多)、SP(数量不多而分散)、SOL(数量很少而稀疏)、UN(个别或单株)。本文以COP2(数量多)及以上的物种数量来评价林下植物的多度。

图3 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盖度情况

在2012年6月的林下植被调查中共有粪鸡笃、飞机草、舞草、豆腐柴、潺槁木姜子()、酸藤子、白背叶()、大青、阔叶丰花草、假臭草、光叶山黄麻、弓果黍、芒、银柴、胜红蓟()、五色梅()、肖梵天花()等19个物种多度达到COP2(数量多)级别及以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确定多度指标中达到COP2(数量多)的物种数量的最优值i为25,最劣值i为5,通过计算得出雷州林业局植物多度的得分为0.700 0。

盖度是林下植被覆盖地面面积占样方面积的比率。盖度与多度结合形成优势度。盖度能直观地反映林下植被的生长情况,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的指标。盖度与人工林林龄有密切的关系[6]。

由图3可知,林龄为0.5 a时,林下植被的盖度最高,总盖度达到0.850 0,之后逐渐降低,直至林龄4.5时的0.461 1,这是因为随着桉树人工林的生长,林下植被生长受到抑制,其中在林龄为3.5 a时,盖度稍微上升为0.533 1,这是林下植被与人工林竞争的结果。由图3可得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平均盖度为0.573 2。通过结合作者2012年的调查,确定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盖度的最优值i为0.700 0,最劣值i为0.250 0。盖度的得分为0.718 2。

2.2.3 生态系统类型数量、景观类型数量、景观观赏性

本文的生态系统是在桉树人工林这个大生态系统下相对小尺度的类型。它们都是以桉树人工林为基础,但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小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反映。雷州林业局将8个林场划分为3片,分别是南片、中片、北片。这种划分是出于经营上的考虑,因为不同片区经营环境不同,经营措施也应相应改变。同时,这也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做了划分,3个片区同时是3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南片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经营水平相对较高,北片生态系统多样性最贫乏,中片在两者之间。通过分析相关资料,确定生态系统类型指标的最优值i为5,最劣值i为1,本项得分为0.500 0。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且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本文所指的景观是狭义的。桉树人工林景观类型比较单一,通过调查得知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景观类型主要有成熟林、幼龄林、萌芽林、混交林、林农间作和采伐迹地6种。通过分析,桉树人工林景观类型数量的最优值i是6种,最劣值i是2种,本项得分为1.000 0。

景观观赏性是一个定性指标,设定森林景观观赏性满分为10分,通过调查林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给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景观观赏性的平均分数为5.5分,通过咨询相关专家,给桉树人工林景观观赏性的最优值i为7分,最劣值i为2分,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700 0。

2.3 碳汇评价

2.3.1 各部分碳密度

根据作者的调查与数据分析[7],乔木层各部分碳含量取值如下:干材47.56%,干皮43.46%,光枝47.76%,叶枝47.15%,树叶49.45%,根蔸47.49%,粗根46.63%,细根47.61%,吸收根45.99%。利用乔木层各部分生物量的比重乘以各部分碳密度得出乔木层的总碳密度为47.2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确定乔木层碳密度的最优值i为48.00%,最劣值i为45.00%,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743 3。

林下灌木层的碳密度是44.73%,比乔木层略低,分析相关资料,确定灌木层碳密度的最优值i为46.50%,最劣值i为42.00%,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606 7。

林下草本层的碳密度40.74%,草本层的碳密度是地上部分各部分碳密度最低的,主要是因为草本木质化程度比较低。通过分析,确定桉树人工林草本层碳密度的最优值i为41.00%,最劣值i为40.00%,通过公式(1)计算出本项得分为0.740 0。

林下凋落物层的碳密度为42.23%,比草本层略高,比灌木层低,这是由于凋落物层既有草本的凋落物,也有灌木的凋落物,还有乔木层的枝叶凋落。通过分析,确定凋落物层的碳密度的最优值i为44.00%,最劣值i为41.00%,计算出本项得分为0.410 0。

通过对比相关学者的试验数据,得出土壤层的碳密度如下:0 ~ 20 cm土壤层碳密度是1.42%,20 ~ 40 cm土壤层碳密度为0.96%,40 ~ 60 cm土壤层碳密度为0.65%,所以土壤层平均的碳密度为1.01%。通过分析相关土壤碳密度资料,确定土壤层碳储量的i为1.5%,最劣值i为0.6%,用公式(1)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455 6。

2.3.2 各部分碳储量

2.3.2.1 乔木层碳储量

雷州林业局各受调查的无性系乔木层平均碳储量比其他很多林场的碳储量要高,通过对比确定乔木层碳储量指标的最优值i是58.0 t·hm-2,最劣值i是20.0 t·hm-2,通过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840 7。

2.3.2.2 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碳储量

各无性系灌木层平均碳储量是2.430 t·hm-2,变异系数是62.40%,参考相关资料,确定灌木层碳储量的最优值i为3.5 t·hm-2,最劣值i为1.0 t·hm-2,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572 0。

各无性系草本层平均碳储量是0.7 t·hm-2,变异系数是53.22%。草本层碳储量的差异性没有灌木层大,通过对比分析,确定草本层碳储量的最优值i是0.9 t·hm-2,最劣值i为0.3 t·hm-2,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718 3。

各无性系凋落物平均碳储量是1.592 t·hm-2,变异系数是36.85%,其差异性较灌木层和草本层小。通过分析资料,确定凋落物层碳储量的最优值i是2.5 t·hm-2,最劣值i是0.4 t·hm-2,计算得出本项得分是0.630 9。

2.3.2.3 土壤层碳储量

土壤层平均碳储量92.0 t·hm-2。雷州半岛南部的唐家土壤碳储量最高,是106.9 t·hm-2,其次是中部的北坡,为87.45 t·hm-2,最低是北部石岭,为81.8 t·hm-2。土壤碳储量沿土层由上往下逐渐减少,0 ~ 20 cm层平均碳储量是43.4 t·hm-2,占土壤碳储量47.11%。20 ~ 40 cm层平均碳储量是28.7 t·hm-2;40 ~ 60 cm层平均碳储量是20.0t·hm-2。

通过分析,确定土壤层碳储量的最优值i为110.0 t·hm-2,最劣值i为65.0 t·hm-2,本项得分为0.600 7。

2.4 生态系统水环境评价

2.4.1 径流密度、年平均耗水量

根据中澳合作项目“桉树与水”对雷州林业局桉树林耗水等问题的研究[8],结果表明4年生尾叶桉日平均径流密度为2 306 L·m-2·d-1,其中河头林场为2 772 L·m-2·d-1,纪家林场为1 839 L·m-2·d-1。对比相关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径流密度的最优值i为1 500 L·m-2·d-1,最劣值i为3 800 L·m-2·d-1,利用公式计算出本项得分为0.646 9。

“桉树与水”项目结果表明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日平均耗水量为1.51 mm,年平均耗水量为551 mm,占同期年降水量的35.5%。此耗水量较国外的相关研究要低,分析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年平均耗水量的最优值i为400 mm,最劣值i为1 900 mm,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899 3。

2.4.2 土壤含水量

根据相关学者[8-9]的研究,桉树人工林0 ~ 4 m土壤的最大含水量平均值为305.5 mm,略低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的土壤蓄水能力。对比相关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最优值i为400.0 mm,最劣值i为130.0 mm,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650 0。

2.4.3 林冠截留、总截留

根据相关学者[9]对桉树人工林冠层对降雨截留的研究,在正常年份(降雨量2 016.7 mm),冠层截留量为215.4 mm。冠层截留量随降雨量增大呈增大趋势,而林冠截留率与降雨呈显著幂函数负相关。分析相关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冠层截留的最优值i为270.0 mm,最劣值i为110.0 mm,本项得分为0.658 8。

根据学者[10]的研究,在正常降雨年份,总截留量(降雨量减去流出的地表水量)是799.7 mm。通过对比分析相关资料及咨询相关研究人员,确定总截留量的最优值i是1 000.0 mm,最劣值i为300.0 mm,本项得分为0.713 9。

2.4.4 蒸散量

不同地区桉树人工林具有不同的蒸散能力,根据学者[8-9]的研究,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的蒸散量在1 059.5 mm左右,其中人工林的蒸腾量550.5 mm,蒸腾量不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广东夏季日平均太阳辐射低、最高温度低,相对湿度大及饱和蒸气压差低,叶片气孔中的水分比较难蒸腾到空气中;二是我国桉树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相对较小,通常来说,在同一地点树木的水分蒸腾量取决于叶面积指数的大小,而同树木种类关系不大。我国桉树人工林叶面积指数一般在1.0 ~ 4.0,大部分在1.5 ~ 20.0,而巴西和南非等国家的桉树人工林叶面积指数在2.0 ~ 6.0,大部分在3.0 ~ 5.0。分析相关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的蒸散量最优值i为600.0 mm,最劣值i为1 500.0 mm,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510 6。

2.5 生态系统土壤环境评价

2.5.1 N/P/K含量、有机质含量

N/P/K含量是土壤肥力的反映,共有全N、全P、全K、碱解N、有效P、速效K 6个指标。本文分析了2000年和2012年雷州林业局的土壤N/P/K含量情况。

由图4可看出不同年份土壤6个肥力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0.05),说明2000年和2012年土壤肥力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全K含量有所降低,2000年平均值为0.78 g·kg-1,2012年为0.61 g·kg-1,通过分析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全N含量的最优值i是1.02 g·kg-1,最劣值i是0.31 g·kg-1,以2012年的数据为标准(以下同),得出本项得分为0.422 5。全P含量也是有所降低,2000年为0.24 g·kg-1,2012年为0.17 g·kg-1,通过分析,确定全P含量的最优值i是0.37 g·kg-1,最劣值i为0.09 g·kg-1,计算出本项得分为0.285 4。全K含量有所上升,2000年的平均值是2.54 g·kg-1,2012年的平均值为3.56 g·kg-1,通过分析,确定全K含量最优值i是4.73 g·kg-1,最劣值i是1.16 g·kg-1,计算出本项得分为0.672 3。碱解N含量有所上升,2000年为51.46 mg·kg-1,2012年为49.86 mg·kg-1,通过分析,确定碱解N最优值i为68.56 mg·kg-1,最劣值i是27.90 mg·kg-1,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540 1。有效P含量上升,2000年为2.52 mg·kg-1,2012年3.82 mg·kg-1,通过分析,确定有效P最优值i为4.82 mg·kg-1,最劣值i为1.12 mg·kg-1,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729 7。速效K含量有所上升,2000年平均值为29.73 mg·kg-1,2012年为33.17 mg·kg-1,通过分析,确定桉树人工林速效K最优值i为45.95 mg·kg-1,最劣值i为15.94 mg·kg-1,计算得分本项得分为0.506 6。将6个分指标的得分加权平均得出本项指标的得分为0.526 2。

图4 雷州林业局不同年份土壤N/P/K含量

注:25% ~ 75%非异常值 ○异常值 ※极端值

图5 雷州林业局不同年份不同地点土壤有机质含量

注:样点1、2在雷州林业局唐家林场,样点3在北坡林场,样点4、5在石岭林场。

土壤有机质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雷州林业局2000年和2012年的土壤测试数据。

由图5可知,2000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与2012年差别并不大,2000年的平均值是19.01 g·kg-1,2012年的平均值为17.54 g·kg-1。2000年不同地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标准差是10.81,变异系数是56.88%;而2012年的标准差是5.24,变异系数是29.89%,说明两个时期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是雷州林业局不同林场存在不同土壤肥力的反映。分析相关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优值i是45.0 g·kg-1,最劣值i是3.0 g·kg-1,以2012年的数据为准,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346 2。

2.5.2 土壤微生物

根据相关学者[5]的研究,雷州林业局的土壤微生物比较丰富。

图6 雷州林业局土壤微生物数量

注:样地分别取自雷州林业局唐家林场、北坡林场和石岭林场,其中样地1、4、6为1年生桉树林,样地2、5是采伐迹地,样地3为5年生桉树林。

由图6可看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差异明显,体现了土壤微生物随着土壤条件的变化而变化。0 ~ 20 cm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接下来是20 ~ 40 cm层,最少是40 ~ 60 cm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而逐渐减少。雷州林业局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平均值是32.36 × 104个·g-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最优值i为55.0 × 104个·g-1,最劣值i为10.0 × 104个·g-1,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496 9。

2.5.3 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

土壤容重是土壤物理性状中相对稳定的重要指标,容重大小反映出土壤透水性、透气性和根系生长时的阻力状况。土壤容重增加,会使土壤变得更为坚实,这对桉树的根系伸展、分布状况、根系的数量和根的结构产生影响,以致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受到阻碍。图7是2006年的土壤调查数据。

图7 雷州林业局各土层土壤容重

由图7可看出,雷州林业局各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大,平均值为1.49 g·cm-3,分析相关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土壤容重的最优值i为1.40,最劣值i为1.63,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608 7。

土壤总孔隙度反映土壤的通气和渗透性,由2006年调查的数据显示雷州林业局土壤的总孔隙度平均值为43.6%。分析相关资料,确定桉树人工林土壤总孔隙度的最优值i为46.5%,最劣值i为38.6%,计算得出本项得分为0.632 9。

2.6 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总得分

将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的各指标得分乘以各自指标的权重(各指标权重见文献[1]),再进行相加,最终得出雷州林业局生态目标量化评价的总得分为0.681 4(满分为1)。

3 结论和讨论

3.1 结论

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充分考虑桉树林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将其应用到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客观地评价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的实现情况。指标评分过程中使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将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的各指标得分乘以各自指标的权重,再进行相加得到雷州林业局生态目标量化评价的总得分是0.681 4(满分为1)。说明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经营水平处于中上水平,总体能较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雷州林业局在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能较好地实现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目标,说明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整体的经营水平较高。

在36个三级指标的得分中,得分在0.8以上有7个指标,占全体指标的19.44%,分别是景观类型数量、郁闭度、年平均耗水量、火灾发生率、平均蓄积量、病虫害发生率、乔木层平均碳储量。说明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经营在这些方面表现优秀。雷州林业局林地多为平地,桉树种植密度高,所以郁闭度较高;由于经营水平高,林木整体生长较好,平均蓄积量和乔木层碳含量得分高,在火灾和病虫害方面管控较好。得分在0.5 ~ 0.8之间的指标占了多数,有24个指标,占66.67%,这反映了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的总体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本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其中指标无性系数量得分0.750 0,说明雷州林业局所使用的无性系数量在行业中属于比较多的;总截留量得分为0.713 9,这体现了雷州林业局林地能很好地做到雨水截留,对水土保持起到很好作用。N/P/K含量得分只有0.526 2,说明雷州林业局林地土壤肥力中下,并不肥沃。得分在0.5以下的指标有5个,占13.89%,分别是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层碳密度、凋落物层碳密度、有机质含量和物种数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得分低是由于雷州林业局整地方式强烈,通常使用机械全垦,破坏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土壤层碳密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说明雷州林业局土壤肥力不高,这是因为雷州半岛土壤贫瘠,经过多年桉树人工林的种植,土壤肥力得不到改善。物种数量得分低并非因为雷州林业局桉树林物种数量少,而是因其与热带(海南)地区桉树林的物种数量比较相对较少。

指标体系应用到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系统中,能较好地反映其生态目标实现程度。相关数据的数据尽量做到全面、准确、细致,以期达到更准确的评价结果,尤其对于高权重的指标更加重视,例如碳汇、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土壤环境等,进行了实地调查,掌握较全面的数据。雷州林业局生态目标量化评价的最终得分为0.681 4,考虑到各指标最优值的确定多数比较高,这个得分能充分说明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其中林木评价蓄积量、乔木层碳储量处在行业(国内)的先进水平,耗水量、火灾、病虫害也得到很好控制,体现了雷州林业局的经营水平。

3.2 讨论

指标评分过程中,指标最优值和最劣值的确定较困难,虽然在确定每个指标的优劣值时充分收集相关资料,或者进行实地验证,力争做到正确,本文各指标的优劣值也确实能反映桉树人工林行业的当前情况,但是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环境,各指标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为了保持指标体系的普遍适应性,指标的最优值与最劣值区间适当进行扩大,个别指标的得分会有所减低,例如本文的物种数量得分;另一方面,个别指标例如景观观赏性、景观类型数量是定性指标,所以其得分只能在尽量科学的前提下做定性评价。

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目标是修订指标体系的最优值和最劣值,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最优值和最劣值的确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域、经营主体、时代特征等方面,如何更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指标的优劣值是日后研究的方向。

[1] 王楚彪,区余端,刘丽婷,等.桉树人工林生态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桉树科技,2015,32(2):22‒28.

[2] 曾天勋,刘有美,傅冠旭.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3] 朱成庆,张鹏,沈海龙,等.雷州林业局桉树混交造林模式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34(5):26‒28.

[4] 薛鹏.雷州林业局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研究[J].桉树科技,2009,26(1):18‒21.

[5] 梁理勇.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规律[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4):59‒61.

[6] 吴钿,刘新田,杨新华.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技,2003,28(4):10‒13.

[7] 王楚彪,刘丽婷,莫晓勇.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3,26(5):661‒667.

[8] 张宁南,徐大平, Morris J,等.雷州半岛尾叶桉人工林耗水量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20(1):1‒5.

[9] 时忠杰,张宁南,何常清,等.桉树人工林冠层、凋落物及土壤水文生态效应[J].生态学报,2010,30(7):1932‒1939.

[10] 徐大平,张宁南.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4):179‒187,201.

Analyses of Ecologic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ices forPlantation on the Leizhou Peninsula

WANG Chu-biao1, MO Xiao-yong2

(1.,524022,,; 2.,510642,,)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ntitative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plantation ecology is scientific and necessary, as shown by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Ecologic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plantation as used by Leizhou Forestry Bureau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y have enabled efficient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quality ofplantations. The total score of ecologic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 Leizhou Forestry Bureau was 0.681 4 (out of a possible score of 1).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quality of Leizhou Forestry Bureau’s ecological management is of reasonable quality. Theplantations of Leizhou can provide many ecological benefits. In the scores of 36 third-level indicators, there were 7 indicators that had scores exceeding 0.8 and these accounted for 19.4% of the total score; these indicators included the number of landscape types, canopy density, average annual water consumption, fire incidence, the average timber volume, pest and disease incidence, and carbon storage by the trees. The latter trait was higher thanplantations in many other regions. There were 24 third-level indicators that achieved scores ranging from 0.5 to 0.8, and they accounted for 66.7% of the total score. This diversity of third-level indicators reflects the overall level of eco-efficiency in Leizhou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evaluation system. There were 5 indicators under 0.5, and these accounted for only 13.9% of the total score; these included soil microbial quantity, soil carbon density, litter carbon density,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number of species. Comparing with more tropical environments (such as Hainan), the number of species in Leizhou was lower.

plantation; ecologic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application

S718.5

A

王楚彪(1982— ),男,硕士,工程师,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研究.E-mail: scauwcb@163.com

莫晓勇(1962— ),男,博士,教授,从事人工林经营研究.E-mail: motree@163.com

猜你喜欢
雷州林业局桉树
省林业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浅谈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扑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梦中题词
彩虹桉树
桉树茶饮
温室桃树周年管理历
雷州书画作品选
黑枣树周年管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