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香
摘 要: 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兴趣、态度直接影响着其学习成绩,新课程下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因此,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思想品德学习 课堂教学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其中的“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而“为”是指“肯不肯”,也就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能否成人、成才,不仅依靠智力因素,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学习亦是如此,学生的智商差别并不大,但学习成绩却可能相差甚远,这些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功效的关键。所谓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说说如何运用非智力因素完成思想品德课的“三个转变”。
一、端正学习动机,完成第一个转变:要我学→我要学
动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求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学生学习积极的主要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动机。纵观形势,思想品德课在高考、中考中地位已有所变化。然而,知识不单是为了劳动(考试),更是丰富精神世界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不单是为了劳动……如果我们对学生说,你们现在所学的一切,在将来劳动中都是要运用的——这样,我们就是给他们指出了错误方向。”
我们应教导学生,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他们确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对七年级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可以做如下诱导:七年级教材是对同学们进行心理品质、高尚品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同学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醉情操和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同学们如何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同学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刚进初中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了初步了解,端正了学习动机,从而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
另外,从时代要求角度来说,思想道德素质还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通过上述学习目的性教育,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共鸣,增强了学习责任感,并自觉由过去一味追求升学的“要我学”转变为丰富和完善自我的“我要学”,从而迸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为思想品德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第二个转变:我要学→我爱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动机是学生学习需要的动力,而兴趣爱好则是动机中的情感因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改革课堂传统性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创造氛围,愉快教育。“情感是教育的窗户,有情感的变化才会引起思想的变化,促使立场的转变”。笔者常听很多老师说:“学习是极为辛苦的,同学们要学会吃苦……”甚或利用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此一味宣扬“苦学”思想是有偏颇的,也是各学科要逃离的一个窠臼。
因此,笔者在多年教学中,一方面说明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宣传学习本是一项“乐事”,逐渐剥落长期裹在学生心头的那层“苦之观”。具体做法有:
平等性原则。教师在讲台前说教,一味灌输的高高在上的“师唯上”教风应“全删”。教师应对学生充满尊重、爱护之情,学生对教师应饱含敬意、爱戴之意。教学氛围融洽,自然启而有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蒙上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对某科学的兴趣爱好是受师生关系制约的,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笔者放下了那板着的“面孔”,积极倡导师生平等,把自己当做课堂教学的共同体,一起探讨学习课本知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艺术性原则。让课堂教与学兴味盎然、引人入胜。其中,情感因素是其一,可从教材中来,可以从教师中来,可以从学生中来。兴趣因素又是其一,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挖掘:设疑求趣——设定疑点,“挑拨是非”,引发兴趣;问例引趣——用具体生动事例,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言语激趣——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变化,产生韵律感;当然,更可通过媒体展趣,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轻松有趣。
行为科学家做过无数次证明,任何人往往会重复能立即引起愉快效果的行为,这种愉快教学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爱学、乐学。
第二,创造机会,成功教育。大多数老师认为数理化学习有成功感,破解一道难题,证明一项公式……而思想品德科则没有什么成功可言。实际上,“成功教育”是增强学生信心以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本身并无文理之分。思想品德科可通过学生的掌握概念,辨析是非,悟出道理,养成秉性等,由衷地感到满足。具有做法:
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把自己作为教学中的“主体”。这一观念改之不易,至今,学校里仍停滞于思想认识上,而无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时,主要可采取以下方法: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熟悉内容;熟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参与);随堂练习,巩固知识。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当了主人,才有成功感,积极性、责任感才会提高。
层次性原则。学生的认识水平层次定然不同,能力水平层次也会有区别。教学中,要注意关照低层次学生。例如,让他们念上书中一句的概念,朗读课文,举出一个例子等,完成了这些简单的教学活动,有了参与感,也就有了完成学习活动的成功感,是一个很好的贯彻措施。
三、加强学法指导,达到第三个转变:我爱学→我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学生角度来说,最终理想观念是“我会学”,这个在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尤为重要。新的教材,可读性相当强,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教师应大胆尝试,打破传统局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加强学法指导,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纵观初中教学,多局限于课堂教室,深抓45分钟质量,与社会实践基本相脱离。当然这与应试教育,一试定终身,有大关联。素质教育很重视的一种教学实践,便是拓宽教学渠道,使教学方法立体化、多样化,尤其注重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显现。具体做法如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演讲辩论会及多媒体教学等活动。也可观看电影、电视、幻灯片、录像等。更可到工厂、商店、集市、山峰、河流等参观浏览,汲取实践经验。
第二,变灌输型教学为学生自主探究型教学。这一点似是老调重弹。然而,从笔者这几年听课情况分析,真正做到的教师不多。思想品德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把自主学习中发现的疑难、不懂之处提出来(这种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做法不多见),教师加以正确适当的引导,继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具有做法如:
1.辩论法。主要对教学中一时难以讲清又带有异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在辩论中明确答案。譬如,笔者在八年级第六课“网络上在人际交往”一框中,先提出课题中心,然后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进行辩论。正方辩论的主题是网络交往利大于弊,反方辩论的主题是网络交往弊大于利。结果,不仅班干部带头发言,连平常调皮好玩的学生也说了意见。正方的同学有的说网络带给人们便利,不仅是生活,还有学习、工作、交通、购物等;有的觉得现在是信息时代,而网络使极大容量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为我们了解时事、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而反方同学马上举例反驳说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很容易造成精神空虚,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十分孤独,荒废学业,甚至做出欺诈、盗窃等犯罪行为。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本框中知识点加以指导总结,一堂课活跃异常,学生从中掌握了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启迪法。这是自主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启发学生思考推理是必要的,如讲七年级“走近法律”一文中什么是纪律时,笔者采用生动的事实引出课题,先让学生在黑板报上用手画一个方和圆,然后用尺和圆规也画了一个方和圆,引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规矩”。学生讲了学校、部队、工厂、公园、影院、交通卫生部门等都有“规矩”。在此基础上启迪学生思索,让他们从具体的“规矩”中抽象出“纪律”的概念:纪律是为了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的在局部使用的准则。接着请班上学生讲些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又一次列举了不遵守纪律的危害,继而深入到“法律”。这样,步步深入,学生思维发散良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与信心,对以后思想品德课教学无疑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如今,一方面要“减负”,另一方面要“增效”,无疑是对教师的一场挑战。我们深挖智力因素时,应努力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并加强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真正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