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

2016-10-12 03:24林仁强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经济

董 彬 林仁强 张 琳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文化与教育】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

董彬林仁强张琳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旧突显,如经济增速换挡,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增加。研究发现,出现上述问题,同经济与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制度等因素有关。基于此,笔者提出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应继续深化改革;企业应不断完善用工制度,改善招聘渠道;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扩展就业渠道,引领创新创业之风;加强大学生自身专业素养。

经济新常态;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业;高校;企业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史上最难就业季”不断被提起,在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形势

(一)经济增速换挡,新增就业岗位减少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速度快,相应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降低;反之,经济增长速度慢,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导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升高。

(二)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下降,就业岗位增加的“加速度”逐年减小。一方面,一些旧的、冗余的传统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煤炭、化工、钢铁、有色等传统行业颓势已经显现,结构性失业增加。另一方面,新的产业逐渐形成,同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但从长远看,新创造的就业岗位远小于减少的就业岗位。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经济与高等教育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目前,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传统产业等受到冲击,这就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尤其是基于能源产业、手工业等特色办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将会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毕业生才能找到工作,但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市场经济转型期快速调整的产业结构需求,从而使结构性失业更加严峻。如有的高校存在一些创办已久的传统专业,由于经济转型导致用人单位对这些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但高校的招生规模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影响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逐渐走上了大众化道路。高校毕业生从1999年的85万人发展到2014年727万人,2016年的760余万人,规模在16年间扩大了近9倍。从国际经验看,当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通常会出现“知识失业”现象。目前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此类问题,如有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毕业生,导致较低学历而高素质的毕业生找到不满意的工作,从而出现知识失业,而知识失业又促使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2]由于低学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越来越受限制,导致很多高校不断争硕士、博士点,最终造成社会成员为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必须进行下一轮人力资本投资。高校毕业生如果跟不上这种变化,就会导致就业越来越难。其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上存在很多制度性障碍,不能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机制相协调,这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户籍、医疗、保险与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都制约着毕业生就业时的选择。

(三)大学生个人能力和就业观念因素的影响

首先,部分大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低,致使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匹配,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最重要的因素。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注重“软技能”的培养,如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3]这就要求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许多用人单位不要“应届毕业生”或者综合素质较弱的“应届毕业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刚毕业的大学生确实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其次,在就业观念上,部分大学生存在“等、靠、要”思想,从众心理和依赖性强,竞争意识不强,但又把就业目标锁定于薪水高、福利好、待遇优的单位,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甚至出现被录用后还拒签和毁约的现象,就业诚信意识缺失。还有一些毕业生甚至家长对社会的认知、毕业生自我认识都存在不足,择业期望值预期过高,都期望大学毕业后能找到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均比较高的体面工作。国内有研究指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预期往往高出就业市场实际水平约20%-40%。大学生择业期望过高导致中西部地区及低薪资基层单位招收大学毕业生十分困难,同时会在就业市场中出现岗位空缺现象。这种就业难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取向和心理调适能力等自身基本素质紧密相关。中国经济新常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缺失也是影响高校毕业难的一大问题。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从政府到高校都要深化改革,积极出台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意识,努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应继续深化改革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去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参加工作,并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这样既带动了中小企业、偏远地区的发展,也解决了就业问题,使高校毕业生学有所用。

高校应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同时展开详实的市场需求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在高校大学生培养方面,既要注重理论教育,也要注重实践教育;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教育,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书本教育,也要注重创新教育。

高校应一如既往地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学习及“软技能”的培养,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二)企业应不断完善用工制度,改善招聘渠道

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应不断调整用工政策,积极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国家标准上交员工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使毕业生无后顾之忧,同时制定系统的工作考核机制及个人发展体系,从而吸引更多的毕业生。

企业应积极拓宽招聘渠道,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宣传企业招聘信息,使更多的毕业生了解企业文化,同时企业自身在招纳毕业生时也可以做到目标明确,避免浪费资源。

(三)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拓展就业信息推送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根据各专业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所学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就业趋势和职业发展规划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就业环境,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活动,积极拓展就业信息推送渠道,使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更加便捷,通过QQ群、学校网站、宿舍便利贴就业信息等为毕业生推送招聘信息。并通过年级大会传授毕业生就业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校应积极与招聘企业接洽,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企业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毕业生牵线搭桥,并与企业建立长期招聘关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信息和服务工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展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开拓就业市场和渠道,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平台,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及高质量就业。

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与各企业优秀校友接洽,邀请杰出校友回校开办讲座,向应届毕业生传授经验,同时为应届毕业生推荐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优秀校友的帮助,高校毕业生更能清晰定位,在择业就业时能更加明确适合自己的岗位。高校通过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可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思路,使其明确就业目标。

高校大学生在经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后能否培养出21世纪经济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直备受关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大学阶段是创新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正值青年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洪流中。据调查,2015年新毕业大学生创业比例同比增长近一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压力。高校应在日常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开展优秀创业者讲座,创新作品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

(四)提升大学生自身专业素养

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中的是学生个人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辅导员应在日常管理中通过抓学风、培养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具有竞争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自身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较强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1]马安勤,张日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11):132-133.

[2]黄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解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43-144.

[3]刘新民,郭洪波.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19-21.

【责任编辑:王 崇】

汉 蟾蜍纹

G647.38

A

1673-7725(2016)07-0125-04

2016-05-05

董彬(1990-),男,河北邢台人,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