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实验中学 刘晓婷
从手写教案看教学之美
■天津市实验中学 刘晓婷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的蓝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上世纪末,电子教案逐步夹入了教师的教案夹,成为了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网络带来的内容之广、信息量之大、方式之便捷,确实给教师备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然而,在电子教案盛行之时,教师备课似乎多了一些网络驰骋的浮躁,少了一点捧书阅读的宁静,多了一些对他人的“拿来主义”,少了一点对自己的质疑问难,多了一些敲击键盘的冷漠,少了一点握笔触纸的亲切。因此,回归手写教案,让教学回归到本我,从本我中彰显个人的教学艺术似乎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教案应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反映教和学的动态过程。教案绝不是教材的拷贝和缩写,也不是教师讲课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具体的授课活动和过程组织管理的工作方案。要从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脉络走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设计授课策略,选择教学方法,争取最佳教学效果。因此,教案能够充分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设计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方圆不成艺术。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两者的统一。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有科学家的知识功底和聪慧的头脑,又要有艺术家的气质风度和无限的创意。孟子言:“教亦多术矣。”教学是一门特殊的、高超的艺术。在此,不想对教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赘述,以一斑窥其全豹,仅以实验中学在教案检查过程中所看到的教师手写教案的外在形式来观测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特色、教学艺术。
分析评价:隽秀的字体,整洁的教案,透露的是教师认真的态度,规范的意识和书写的基本功。字如其人,相信这些教师其字是学生的示范,其人是学生的典范。教学的艺术以规范为起点,持之以恒的规范就是一种永恒之美。
分析评价:完整的教学环节,详实的内容诠释,渗透出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条分缕析的缜密思维。教学艺术的形成就是教师把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教案的充实,就是备课的充分,头脑的充盈。
分析评价:自然不等于自由,简约不等于简单。自然流畅是教学纯熟的表现,简洁明了是教学智慧的凝聚。正如庄子所言,“大道至简”,教学艺术亦是如此:浅入深出,是无能的教师;深入深出,是玄虚的教师;只有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才是智慧的教师,讲求艺术的教师。
分析评价: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无论是课上的得失,还是教学内容的补充,只要在课后留下值得回想、值得思考的一笔,课堂教学就会得到升华。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正如《礼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艺术就是在“知不足”中日臻完美。
分析评价:没有规范的教案是不科学的教案,只有规范的教案是没有个性、没有创意的教案,是不会为己所用的教案。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照法则和尺度的基础上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采取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在特色的锤炼中铸就风格,这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追求的教学境界。
备课如同读书,需要一个从厚到薄的过程。从厚到厚,学生会觉得庞杂无章,无绪可抓;从薄到薄,学生会觉得干瘪无味,不能解饱;从薄到厚,学生会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听不明白。只有从厚到薄,才能很好地经历一个由课本的书面知识转变成教师的教学知识,再在课堂由教师的教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学科知识的过程。因此,备课不仅需要固化的教案,更需要活化的思考,即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梯度明确化。这种活化的思考就要从脑中想出,从心中思出,从笔端写出,才更能体现教师的个人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备课中,我们要备知识、备教材,但要想实现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认知来解读教材,用学生的水平来选择教法,用学生的需求来建构知识。只有教师在备课时把学生放在重要位置上,才能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进而成为教师“独特的魅力”。
“手写”的过程是一个慢思索的过程,一边书写,一边思考,在宁静的慢书写中体味知识的力量,学科的魅力,教师的责任,教育的美丽。一笔一画一个字,一篇一案一段情。
(责任编辑 邵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