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鹏, 孙小清, 李友林
(集美大学 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厦门港腹地拓展对策
王鸿鹏, 孙小清, 李友林
(集美大学 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针对厦门港区位优势与其发展不匹配的现状,分析厦门港经济腹地的发展情况,比较厦门港与上海港、深圳港及福州港等周边港口竞争环境的差异,探索厦门港腹地拓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完善集疏运网络、加快推进内陆腹地“陆地港”建设、切实推进海铁联运业务发展和开展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对策。
交通运输经济学;经济腹地;集疏运网络;陆地港;海铁联运;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interland of Xiamen port is analyzed, and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Xiamen port to Shanghai port, Shenzhen port, and Fuzhou port is compared. It finds the problems of the expansion of hinterland of Xiamen port. Then it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join the construction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dry ports, to develop the sea-rail combined transport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service.
Keywords: traffic transport economics; hinterland;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 dry port; sea-rail combined transportatio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service
厦门港的货物主要来源于福建省内、粤东、浙南和赣东南等地区。随着福州港及泉州港的港口资源和腹地资源逐渐整合,未来厦门港将面临抢占腹地货源的挑战。从邻近的区域看,厦门港面临着东南沿海周边港口群的强劲竞争。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及广州港等周边大港相比,厦门港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拓展港口腹地是当前厦门港亟需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1.1厦门市经济运行情况
近年来,厦门市充分发挥前沿平台、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作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等,国民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厦门市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表1 2014年厦门市主要经济指标
1.2厦门港腹地经济发展情况
厦门港背靠厦门、漳州、泉州及龙岩城市群,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及湖南、贵州和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厦门港的直接腹地包括福建、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和梅州)、赣东南(赣州、鹰潭和抚州)及浙南(温州、台州和丽水)等地区;间接腹地包括江西、湖南、贵州、湖北、四川及重庆等地区。从长远发展来看,厦门港腹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将最终决定厦门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前景。
近年来,厦门港直接腹地经济发展平稳,呈现良好态势,2014年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
表2 2014年厦门港直接腹地主要经济指标
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一带一路”等战略,同时沿海产业加快向省内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转移,厦门港间接腹地经济发展迅猛、外向度不断提高,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见表3。
表3 2014年厦门港间接腹地主要经济指标
2.1与省外港口(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及广州港)对比分析
近年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及深圳港等周边大港凭借区位优势,不断完善集疏运网络、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对厦门港扩展腹地货源具有一定的威胁。2014年厦门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温洲港及汕头港对比见表4。[1]
2.2与省内港口(福州港、泉州港)对比分析
近年来,福州港和泉州港的快速发展给厦门港带来一定的威胁。从厦门港、福州港及泉州港的综合竞争力对比上看,厦门港与福州港实力比较接近,在一定程度上领先于泉州港。[2]2014年厦门港与福州港、泉州港对比见表5。
厦门市按照“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思路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和民航为骨干,以运输场站为枢纽的港口集疏运体系;综合运输网络的布局和集疏运能力开始产生规模效应;服务周边及中西部地区的物流通道建设也已日趋完善。但是,其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和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交通运输设施衔接水平较低
经过多年的建设,厦门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但是,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运输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输经营管理和运输装备的发展均未形成有效的体系,各种运输方式互不关联,尚未形成综合运输枢纽,物流通道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3-5]
3.2内陆“陆地港”建设推进相对滞后
尽管厦门市政府、相关企业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已做很大努力,但截至目前,厦门港在内陆地区仅有晋江、龙岩、三明及江西吉安等“陆地港”建成投入运营。相比上海、宁波、深圳及广州等主要港口城市,厦门“陆地港”建设已远远落后。
3.3海铁联运通道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近年来,厦门大力推进铁路和公路等通道建设,但依然存在未形成总体运价优势、铁路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不完善、与其他城市的竞争激烈及口岸转关手续较为繁琐等问题。厦门海铁联运的规模效应尚不明显,原因在于铁路运输服务整体水平低,运输技术发展缓慢,运输价格管理机制僵化,没有专门的集装箱办理站等。[6]
表4 2014年厦门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温州港及汕头港对比
4.1不断完善厦门港集疏运网络
加快沿海货运铁路、城际铁路建设,争取吉永泉铁路延伸至厦门,使其与已建成的龙厦、鹰厦、厦深及福厦铁路一起形成完善的铁路网;推进海沧区疏港铁路专用线扩建工程和漳州招银、古雷铁路支线的开发建设;加快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及集装箱办理站建设,不断完善厦门港铁路货运通道。[7]
表5 厦门港与福州港、泉州港对比
加快港口疏港公路建设,提升疏港公路的等级;推进集疏运体系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厦门“两环八射”的交通体系建设,进一步畅通厦门市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陆上通道;推进厦成和厦蓉线等国家高速公路厦门段、第二东通道及第二西通道的建设;加快海翔大道和海沧疏港快速路东段及货运主通道等疏港道路建设,争取在2018年竣工并实现贯通。
4.2加快推进内陆腹地“陆地港”建设
继续做大做强晋江、龙岩、三明、赣州及吉安等“陆地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港口企业、航运公司及物流企业加强与江西、湖南、贵州、湖北、四川、重庆等腹地有关城市和铁路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推进江西、湖南及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陆地港”建设。
探索沿海港口、保税及口岸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提高内陆相关地方政府申请特殊监管区政策的积极性,将“陆地港”打造成为集保税仓储、商品展示和生产资料集中交易等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窗口,实现进口货物入港保税、出口货物入港退税和货物国际中转等功能,不断促进“陆地港”发展。[8]
4.3切实推进海铁联运业务发展
以《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福建中长期铁路规划》为指导,紧密结合厦门市实际,不断深化和完善现代化的港口集疏运平台及网络系统规划,加快厦门至湖南、云南和四川等铁路干线的建设,加快厦门港与其他省市铁路线路的衔接,完善扩充东中部地区的铁路网络和容量。
优化集装箱班列的开行方案,形成“路港直通模式”。加强货运组织、车皮组织和操作组织等各方面的管理,优化集装箱班列的开行方案,形成“路港直通模式”。深化国家监管单位、铁路相关部门与铁路沿线城市及船公司之间的合作,不断完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共享。[9]同时,积极争取南昌铁路局对厦门港海铁联运更大的支持,培育、壮大集装箱海铁联运经营主体,以鹰厦线、赣龙和龙厦线为重点,发展服务内陆腹地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进一步降低铁路运价。
4.4主动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重点打通重庆、成都及郑州等3个连接点,做好对接中欧货运班列的通道布局。争取将重庆—长沙—厦门(渝长厦)铁路纳入到“十三五”国家铁路建设规划中,与赣龙铁路和向莆铁路等线一起,共同构建横贯东中西部“一专多混、一高多快”的综合铁路框架。通过构建连接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新的快速通道,吸引台湾货物从厦门港运往欧洲。
密切跟踪和参与泛亚铁路的建设布局。一旦泛亚铁路开通运营,将对厦门港带来巨大的影响。
1) 从发展趋势上看,铁路货运的时间和费用成本要比海运低,厦门若不及时做好准备,将有被分流货源的危险。
2) 泛亚铁路的东盟线距厦门港较近,是厦门扩大东盟市场的一个战略抓手。
4.5开展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提升港口物流量
鼓励港航企业和物流企业依托厦门港,利用其资金、服务、信息及节点优势,通过开展贸易代理、财务融资等业务捆绑货主,以贸易和资金业务为纽带对上下游客户进行营销,扩大合作范畴,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贯穿贸易、融资、码头、仓储、代理、运输和配送等环节的综合物流服务平台,以港口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运作提升厦门港的物流量。
4.6与邻近港口“差异化”发展
厦门港应充分发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在省内的核心作用及建设航运中心的优势,着眼“互补”和“共赢”的关系,优化全省港口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厦门港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的地位,发挥福州港及泉州港等支线港的作用,进行“差异化”发展,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港口格局,增强福建省沿海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厦门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必须进一步拓展腹地、增加港口货源。通过分析可看出,厦门港不仅面临福州港和泉州港等快速发展港口的威胁,而且与周边大港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厦门港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港口腹地,促使厦门形成“双港双区一中心”的格局。
[1] 赵亚鹏. 宁波-舟山港港口服务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航海,2012,35(3):111-115.
[2] 张松滨.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福建沿海港口经济腹地测度研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4(5):8-13.
[3] 陈命阵. 厦门港口发展的战略规划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 关淑玲. 福建港口竞争力提升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5] 黄俏梅. 浅析厦门港口物流发展与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42-45.
[6] 初良勇,许小卫. 厦门港拓展经济腹地的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23.
[7] 黄巧敏. 厦门港口竞争力分析[J]. 中国统计,2009(12):21-22.
[8] 刘先星. 宁波港域集装箱腹地拓展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9] 康文庆. 厦门港扩展港口腹地策略探析[J]. 中国港口,2008(5):21-22.
StrategyAboutExpansionofHinterlandofXiamenPort
WANGHongpeng,SUNXiaoqing,LIYoulin
(Modern Logistics Research Centre of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F552
A
2016-04-28
王鸿鹏(1965—),男,福建晋江人,教授,从事区域物流、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规划研究。E-mail: whp618@163.com
孙小清(1990—),男,福建宁化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E-mail: sxq714@126.com
1000-4653(2016)03-01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