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潇(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郑州 450000)
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探索
■ 吴潇(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郑州 450000)
全球经济的下行预期增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新的不确定因素,随着我国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大,我国的经济已经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同时,我国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统筹发展步伐也在逐步加快,而且,我国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出了城乡的协调发展优势,达到了城乡双向的优劣互补,使城乡商贸流通机制逐步完善。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概念、特征以及重要性,并且针对当前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体系建设合理化建议,从而促使我国经济的潜力释放,以进一步达到我国城乡商贸流通双向体系建设的统筹发展,并使我国经济能够主动积极地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
城乡发展 商贸流通体系 双向流通 体系建设 释放潜力
我国经济已经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货物贸易总量全球第一,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同时,我国的城镇化更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稳步前行而不断加快发展,但是,我国农村乡镇经济的发展却依旧比较缓慢,城乡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协调、不包容、不匹配、不平衡的两极分化现象,这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也势必会影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实际效果。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以此更好地促进我国城镇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中的商流、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都具有双向、共赢、互补、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特点,其与一般单向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特点存在一定的共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具有城乡流通体系整合的必然性特征,其“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入城”都需要借助城乡商贸的双向流通进行对接与整合,从而充分发挥出我国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的中介作用,并将城乡双向商贸流通的特点在物流、信息流、商流以及资金流中充分地体现出来(郭晗等,2011)。另外,我国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模式不仅要在其组织体系中存在,还需要存在于物流体系、市场体系以及管理体系中,并且要借助城市与农村各自不断完善的流通市场组织体系,才能形成我国城乡商贸流通市场双向流通的基础。
(一)发挥物流服务组织的最大功能特征
城乡双向商贸流通能够发挥出物流服务组织的最大功能作用,能够在农村与城市批发零售组织的连接中体现出物流双向流通的最大功能。从我国农村现行的零售批发组织状况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工业消费品配送主要是以单程为主,并且在配送农副产品时则需要更多的流通环节,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同时,受到农副产品易腐变质等特点的影响,在农副产品单项流通环节中常常会出现20%-25%的损失率。但是双向流通模式与单向流通模式迥然不同,双向流通可以在城市的工业消费品向农村零售批发组织的配送返途中,顺便将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带到相应的城市零售批发组织中。所以,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可以使物流组织的往返活动都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使物流成本得到节约,使流通组织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任保平,2011)。
(二)实现品牌共享的“双向渗透”特征
我国农村地区的农贸市场与批发市场在采购农副产品的单向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这类单项流通组织有着自身的优势特点,其辐射能力与吞吐量都较大,但是在经营管理的完善以及物流服务的质量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而且市场稳定性也较差(张如意,2011)。因此,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中心城乡批发零售组织的建立,在工业产品与农副产品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形成以后,可以将消费量维持在稳定状态。而且一旦能够成立大型的批发零售组织,必将是社会知名度与信誉满意度的双提升,为实现城乡双方的品牌共享与品牌优势创造积极影响,而且还会增加批发零售商对自有品牌商品的选择力度,实现品牌共享的双向共赢。
(三)市场供求信息的“双向对接”特征
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运行效率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使终端销售商的零售组织在流通系统中承担起销售农副产品的作用。因此,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可以充分借助物流服务组织的流通路径,逐步向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介入。比如:在零售组织销售农副产品时,可以依据供给与销售基本平衡的原则,将城市需求信息对接到农村,对农村地区生产的农副产品进行全面指导。除此以外,城市消费者预期商品的需求情况零售组织也了若指掌,进而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生产与加工出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从而提高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流通效率,减少流通体系整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芮琳琳,2015),实现我国城乡市场供求信息的双向对接。
(一)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涵已经改变,已从以往的加速发展、扩张规模,转变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因此,要想打造经济新的“增长极”,利用好我国“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就必须合理完善我国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从而处理好国民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我国城市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需要借助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作用,才能促进城市间的产销发展(刚翠翠等,2011)。而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对实现农业产业价值具有直接影响,只有农村经济的积极发展才能够为增加农产品价值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应该将现代双向市场流通体系作为主体,积极发挥农村流通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城镇消费需求主体为双中心的体系,从而促进农产品规模效益的提升,进而形成城乡商贸流通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有利于消费内需的扩大
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特别是健康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都成为我国内需消费的新增长点。我国消费内需的扩大得益于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完善以及对商业体系的积极促进。就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持续发展而言,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要通过流通过程才能销售出去,因此流通体系反映出了其作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双方的桥梁作用。与此同时,在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我国的城市需求与农村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造成了市场分割的现象(任保平,2011)。但是,通过城乡双向商贸流动体系的快速建立,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市场的对接,更能够使社会总需求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实现我国以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增长的目标。
(三)提升农村居民经济收入
积极构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能够使农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更加稳固,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有效实现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城乡市场保持着分割状态,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也不够顺畅,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速度较慢,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更是降低了农村的消费水平。因此,只有积极促进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才能使城乡的生产与消费一体化得以实现,使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合理保障,解决农产品买卖困难等突出问题,进而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不但是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更是我国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就当前而言,我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此造成了城乡市场在结构发展、科学技术、投入资本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均衡和不协调的现状。因此,加强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商贸的交流与对话,从而促进我国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进程,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一)较高的农产品流通成本
扩大有效的中高端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然而,我国的农产品现代化发展历程却屡受农产品流通成本较高的制约,其原因主要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具有较大的耗损。据不完全统计,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损耗高达20%,而且我国每年农产品的损耗值更是高达2000亿元。其次是存在较高的流通环节费用。我国现行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只限于水果、蔬菜、鲜肉蛋奶以及水产品与活畜等,而粮食、冷冻、冷藏产品并没有在其范围内。同时,我国绿色通道仅是收费公路总里程的1/5,尽管各个省市自行规定的地区性优惠道路有9.6万公里,但还有很多道路需要交纳全额费用。所以,高成本的流通造成了我国农产品的压价行为,更是使城市与农村居民均受到利益的损失。
(二)较乱的商贸服务和网络布局
当前,一次性交易在我国城乡商贸的发展中大量存在,很多企业只关注商品的销售情况,而对贸易前后以及贸易过程中的商贸服务不够重视,并且对商贸服务的积极作用认识程度也不够。这一问题不但会使企业在贸易前的宣传机会丧失,而且会使企业增加不必要的额外贸易成本,以及由此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贸易纠纷。同时,认识上的缺失和不重视致使商贸主体不能有效保障服务质量,且难以建立起积极的贸易环境、交易环境和沟通环境。另外,商贸服务的乱象直接导致了城乡网络布局上的不合理现象,城市多、农村少的布局现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商贸服务的质量。所以,针对农村商贸服务网点较少的问题,应该不断完善,并提升其贸易环境,从而保障农副产品的产品价值和附加价值。
(三)较重的消费品市场分化现象
从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而且农村消费市场的结构建设不尽完善,其相应的监督机制也很难发挥到位,并且,假冒伪劣产品和过期产品的存在都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标准化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尽管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的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但真正针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的政策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亟待提高(郭晗等,2011)。另外,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消费不便利的问题,城市中的高品质消费品依然没有进入到农村消费市场中,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的两极分化问题较重。
(一)积极构建农村零售组织网
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因此,要实现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必须要积极构建我国的农村零售组织网。首先,在零售业主导组织对接模式中建立农村零售组织网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借助特许连锁形式建立农村零售点,其与直营店相比能够减少很多成本,从而加快农村零售网点的拓展和布局速度。第二阶段是积极扩大加盟店范围,增加加盟店数量。可以直接将直营店引入进来,从而促进两种经营方式的融合。也可以率先在中心乡镇区域内进行直营店的开设,并在其周围乡镇和村落中开设连锁加盟店,从而使直营店为中心的零售网络得以形成。此外,直营店还可以积极整合与连接农村物流中心与城市流通组织,形成中心城市向农村层级关系的逐步拓展。其次,在批发业主导组织对接模式中建立两种方式进行农村零售组织网的建立。第一种方式属于中心城市向乡镇层级外拓模式,是在物流服务组织的中心与城市流通组织的整合上积极选择关键网点,从而使采购配送效率得以提升,使运营成本得以降低。第二种方式是借助自由连锁形式建立农村零售网。这种形式解决了流通成本高、种类采购单一以及售货质量方面的问题,能够解决农村零售网在配送采购系统上的衔接问题(黎明,2015)。
(二)促进城乡双向消费品市场的融合
推进我国消费扩大和升级,是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基础,是带动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前提。但是,我国的城市消费品市场比农村消费品市场相对完善,因此加强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和促进城乡双向消费品市场的融合已经迫在眉睫。所以,针对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实际现状,本文认为应该着力促进农村经济市场的完善,形成以城促乡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入城市管理模式与销售手段,从而使城乡消费品市场的双向消费机制建立起来。另外,还要借助地区政府的引导作用,使城乡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体系得以完善。除此以外,城市消费品向农村消费市场的流入问题同样重要,因为,城市中的消费品对农村居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极大地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从而使农村消费市场不断完善,进而使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得到健康发展(罗来军等,2014)。
(三)创新农用物资流通方式
农用物资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力量,由于农用物资受季节、转化、质量等多重影响,使我国促进农用物资流通创新一直发展缓慢。因此,加快科技成果向农用物资领域的转移转化,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农用物资领域的发展,打通科技成果同农用物资领域的结合通道,是发挥我国科技创新对稳增长、调结构和促发展的基础。所以,本文认为我国农用物资流通领域的创新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应该促成农资专业协会的成立,可以先建立初级的农资协会,借助协会力量与农资供给企业进行商议,使我国的农用物资领域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使农村居民能够得到优质的农资产品和获得一定的科学技术支持。第二,需要将连锁农用物资超市设立起来。借助管理销售环节的专业渠道,实现流通农用物资的合理性,促进规模化经营方式的建立,使假冒农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使农业物资的质量得到根本保障。第三,倡导企业主动借助专营专售形式,将农用物资产品向农村直接销售,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避免假冒农用物资的出现。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成立农用物资协会以及建设农用物资连锁超市在农用物资流通中要占据主要地位,借助科技成果向农用物资领域的转移和转化,创新我国农用物资流通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降低政府对产品的监督管理压力,又可以促进农户获得实际利益。
(四)加强对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支持的力度
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得到我国各类政策的支持,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完善我国的户籍政策。针对小城镇中具有固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村居民,可让其户口向小城镇迁移,从而促进农民向小城镇的合理流动,这是我国实现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基础。其次应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村居民保障水平低、保障资金紧缺、保障面窄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加快建设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持各类商业性养老保险,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从而实现农村居民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这是我国实现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保障。最后应该加强政府在农村地区的监督、指导与资金支持力度,将转移支付向广大农村地区倾斜,这是我国实现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根本。
(五)完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监管的手段
我国农村存在着市场秩序混乱、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流通产业与商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促进商贸流通监管制度的完善,以加强商贸流通监管。例如,应该促进流通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建立反垄断机制。应该规范市场准入原则,促进企业合理合规竞争,为构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建立与完善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需要积极分析城乡经济发展的特征,针对农村商贸流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举措,构建农村零售组织网,促进双向消费品市场融合,创新农用物资流通方式,加强对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支持的力度,完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监管手段等众多措施来提升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让农村居民和城市群众都实现“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从而促使我国经济的巨大潜力释放,进一步形成我国城乡商贸流通双向体系建设的统筹发展,为我国经济能够主动积极地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而做好提前准备。
1.郭晗,高煜.城乡双向流通的动力机制:一个新兴古典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2.任保平.商贸流通体系改革:破解我国城乡一体化难题的战略选择[J].理论导刊,2011(1)
3.张如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1(3)
4.芮琳琳.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5.刚翠翠,任保平.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下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3)
6.任保平.市场分割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运行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7.任保平.从城乡单向商贸流通体系向双向流通体系转变的战略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8.黎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形成及建设条件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5(32)
9.罗来军,罗雨泽,罗涛.中国双向城乡一体化验证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
吴潇(1981.10-),女,河南许昌人,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企业连锁经营管理。
F7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