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梅
【摘 要】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与质量,促进大学生创业。
【关键词】创业;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创业教育愈加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重视。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带动就业、增加社会财富,为大学生之后的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前,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整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仍处于低水平运行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提升高职创业教育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1 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也是高校创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在校生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运用转化进而创办企业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1]。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曲解创业教育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从业能力。把创业教育弱化,将其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必要内容,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创业教育的实质。创业教育逐渐沦为缓解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不二之选。
2.2 师、资不足
首先是师,师即教师。高职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水平。创业教育对教师自身水平要求较高,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但往往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创业经验者少之又少。因此,亟需组建一支理论水平过硬、创业经验充足的专业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是资,资即资金。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无论是建场地、上设备都需要资金,但令人尴尬的是往往许多高职院校将创业教育边缘化,疏远化,从而使创业资金的使用捉襟见肘。
2.3 缺乏创业实践机构
创业实践是培养创业能力的最重要形式,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是让学生能积累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2]。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恰恰做不到这点。在创业教育方面重视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创业实践活动一般也以短期培训或者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为主。短期培训不系统,只能暂时激起学生的创业激情;而各种技能大赛就像点,不能形成面。从而具有针对性较强,受众面狭窄的特点,不能提高整体学生的技能与能力。真正能让全体学生受益的创业园区、创业中心、大学生孵化基地等更是凤毛麟角。
2.4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创业层次低,缺少必要的创业和管理知识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动性、自主性不高,意志力薄弱等弱点,这些不利因素也将影响到高职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创业。创业过程是艰难的,需要创业者有坚持不懈,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的坚强精神,这些正是高职院校学生所缺少的。由于自身缺乏必要的创业和管理知识,再加上实践经验不足,经常导致学生创业失败,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2.5 高职院校对学生“半封闭型”或“管教性”管理容易使学生与社会脱节
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相比其他本科院校较为严格和封闭。在这种集中式的学习管理制度下,学生自身的自由度较低,容易与社会产生脱节,造成对社会需求和市场动态的认知度降低,缺乏自主意识和创业激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个人能力的养成与提高[3]。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3.1 正解、重视创业教育
首先,要对创业教育有正确的理解。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积极重视创业教育,既不能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更不能将其当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应急策略。将创业教育真正的融入日常教育的过程中,摒弃功利化、短视化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基因”,造就具有创业精神的社会个体。
3.2 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加强创业资金支持
总结国外高校经验,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秉承“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通过培训、企业锻炼、深造、创业实践训练等多种形式,积极利用并创造条件使专任教师“走出去”,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与水平。通过引进创业师资,将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及创业创新技术人才“请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以鲜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整学生的创业思维,引导学生的创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熏陶学生的创业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思考等方面的综合创业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创业教育资金的支持,将更多地教育经费投入到创业教育领域。对于资金存在困难的院校,可以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比如申报创业项目争取财政支持,接收社会、企业捐赠,创业研究成果转化等[4]。
3.3 建立创业实践、服务机构
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区[5]、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等创业实践、服务机构,也可以与众多企业合作建立供学生长期实践锻炼的创业实践基地,既可以让学生体会模拟的创业环境,又可以让学生感知实实在在的创业环境。为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良好的依托和指导服务平台,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特别突出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和空间支撑,为校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舆论基础。
3.4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攒
对于学生来讲,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相关创业知识,充分利用各种创业机会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的创业和管理能力,积攒自己的创业经验,积极参与学校及国家的各种创业赛事,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坚毅品质,养成不畏艰难险阻,不轻言放弃的品格。
3.5 解除各种限制性因素,促进学生与社会接轨
高职院校应该解除学生的限制性因素,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利用学校或者学生本身的资源到相关企业中学习,了解社会最前沿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技巧,发现相关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塑造学生创业思维,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宁.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高教探索,1999(4):7-10.
[2]张婷.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6:112-113.
[3]刘春兰,戴莉,武静,杨岩,白延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2)65-66.
[4]王宇楠.大连高职专科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14-15.
[5]袁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3):57-59.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