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准 副教授 姜 波(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 300387)
知识链组织研究回顾—合作与冲突、知识协同、技术创新与利益分配机制综述
■ 刘建准副教授姜波(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7)
本文对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知识协同、技术创新和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关于知识链组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为将来知识链组织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知识链组织知识协同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组织之间的有效协同,而通过知识链实现各个组织的有效互动和模式集成,有一定的价值。知识链(Knowledge Chain)是指以拥有不同知识资源的组织为主体,以实现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知识链由拥有不同知识资源的组织构成,这些组织包括核心企业(盟主)、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只有运用多种领域的专业知识共同发挥作用,把生产实践中需要用到的各阶段知识融合到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因此,拥有不同知识片段的组织必须经过科学的甄选后形成知识链,共享资源、分工协作、共担风险与成本、共享收益。Richard A. Spinello 于1998年提出知识链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外掀起了关于知识链的研究热潮,至今为止出现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知识链组织视角入手,目前国内外知识链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链内涵、知识链组织的研发、组织之间冲突与合作、技术创新以及知识链管理等方面。对知识链组织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完善和充实知识链组织的理论,而且能为维持知识链组织的良好合作关系提供指导和决策参考。
2001年,C.W.Holsapple和M.Singh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系统的“知识链”概念模型。随后TKCI(The Knowledge Company)提出了组织内部知识链最优化途径,通过优化个体知识和信息流,提升组织的价值链。知识链的定义既包含组织(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过程,也包括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本文将进行综述的重点放在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知识协同、技术创新及利益分配机制四个方面。
(一)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知识链组织间的关系实质是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是指组织间为了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而缔结的一种松散的联盟体制。在研究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时,顾新(2008)等人引入了经济因素来阐述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与演进,他们指出企业间由市场关系向合作伙伴关系的转变,其主要原因是组织间知识共享与知识外溢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优势增加,能够使知识的专业化分工收益扩大。吴绍波与顾新(2008)又提出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的概念,他们阐述了关系强度理论和影响关系强度的主要因素,指出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需要适当调整关系强度来维持高效运行。他们还构建了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合约模型,研究表明关系合约的可自执行性与关系租金、贴现因子正相关,知识链组织合作双方较高的知识专用度才能保证关系合约的可自执行性。
国内对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研究成果多出自于四川大学的吴绍波与顾新等人,主要集中于合作关系的形成与演进、合作的关系强度、合作的关系合约等方面的研究,从知识链组织合作伙伴的选择到如何促进和维持合作伙伴关系,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出高效的合作和良好适度的合作关系是知识链组织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
冲突是行为主体之间因某种因素而导致的对立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过程,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组织之间的冲突随着知识链组织的成立而出现,知识链组织成员之间某些关系的不协调定会引发组织内部冲突。何铮与顾新(2009)阐释了知识链组织成员间冲突的两面性,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探讨了形成冲突的原因,并指出组织间冲突随酝酿期、组建期、运行期、解体期这一过程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全力和顾新建立了知识链组织间冲突的三维动因模型,他们指出知识、利益、结构这三个动因涵盖了大多数引起冲突的因素,能够较全面地解释冲突产生的原因,并能够据此为知识链冲突管理提供策略。知识链的稳定运行是各成员组织获得最大知识共享与创新收益的前提,而知识链在运行中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影响知识链的稳定发展。吴绍波与顾新(2009)构建了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与冲突的博弈支付矩阵,分析了社会惩罚力度、机会主义收益、知识溢出损失等因素与知识链高效稳定运行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了维持知识链稳定运行措施。吴绍波和顾新等人基于知识流动分析了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并指出知识链组织间的信任可以增加知识流动的透明度和成员间沟通的开放性,同时增加组织成员间的专用性投资能够提高信任度,有效减少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刘敦虎和高燕妮等人认为第三方管理机构能合理公正评估并选择合作组织、协调知识链组织间关系、促进成员沟通、均衡利益分配,以此提高知识链组织运行效率,从而更好地达到知识共享与创新目的。
知识链组织在我国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方法多样,研究学者以四川大学的顾新与吴绍波为主力形成主要流派。通过引入组织生命周期理论阐述知识链组织冲突特点;通过构建三维动因模型、冲突水平层次结构模型等探索冲突形成的原因;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冲突水平进行评价,为冲突管理提供解决措施;提出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可协调冲突,而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可有效管理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并提高合作效率。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一致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协同”这一概念逐渐有了更深的含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还涉及到不同资源主体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虚拟与实体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协同。协同过程形成拉动效应,其结果使每一个个体获益,总体效果更好。1965年,Ansoff,H .I首次提出管理学领域的“协同”概念,他认为,企业组织间的协同产生的效应可以使整体的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之后,学术界开始关于企业协同的研究。1968年Saxberg B 和Slocom JW分析了研发和营销部门之间不协同的原因,他们指出研发人员与和营销人员之所以不协同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与愿景、激励需求等有差异,由此造成企业内部的不协同。2002年,杜邦和Sridharan研究供应链组织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指出企业组织之间协作管理运营供应链,其收益远大于企业组织单独运作时的收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协同在组织(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学者陈昆玉和陈昆琼(2002)提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企业内部知识创造、企业间知识转移、企业间知识创造是知识最优转化路径,他们还以大阪松下电气公司为案例分析了企业知识协同的运作机理,指出知识转化和提升的过程与知识协同的转化关系是内在对应相关的。早期对知识协同的研究主题较分散、视角有局限性,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难以指导企业间的知识协同应用。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知识协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渐完善,赋予了知识协同更多的实践价值。佟泽华(2011)分析了知识协同的内涵,以基于流程的知识协同模型为前提构建知识协同三维运行模式,通过知识网络图对知识协同进行分析。之后他又研究了知识协同与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网络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在知识管理领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李庆东(2009)指出知识的协同演化推动了知识在组织内和组织间的转化过程,促进了系统内知识的创新。吴绍波与顾新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在知识链组织之间流动的过程,提出协同机会识别机制和知识协同过程机制是知识协同机制的两部分,企业通过前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后者实现知识链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目前国内对知识协同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献,成果以陈昆玉、陈昆琼和佟泽华等人的研究为主,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分为:知识协同概念研究、模型或建模研究、技术研究和产品与知识的创新实例研究。针对知识链组织间的知识协同研究成果还较少,基本以程强、顾新和吴绍波等人的研究成果为主,集中研究了知识链组织中知识协同效应的产生和影响因素。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协同是各成员组织为达到多赢目标而进行的合作,这样的合作能够使知识链的整体利益大于各部分利益之和。组织间的知识协同是知识链达到创新目标的必要过程,鉴于国内研究文献不足,知识协同也是知识链组织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莫测的今天,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依靠自身力量立足,只有在结合外部资源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专注于企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徐和平等人(2003)就采用了知识链方法对虚拟企业的技术和知识扩散与创新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他们指出信任是虚拟企业实现技术和知识创新的基础。郭海滨和郑丕谔(2007)的研究指出,从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创新成果的环境适应性、创新活动的获益程度和创新收益分配的合理程度这四个方面,重点考虑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考察和评价知识链和价值链协同发展对技术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组织(企业)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应该采取开放式创新战略,集成不同知识主体拥有的不同优势资源,通过各创新主体知识共享、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优势,从而提升组织自身核心竞争力。
知识链组织技术创新的前提是组织成员之间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充分沟通与整合,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知识链组织成员共享创新成果收益是知识链存在的价值,如果知识链运行过程中技术与知识创新效果不显著,无法达到多赢的目标,那知识链必然解体。国内关于知识链组织之间技术创新的专题研究较少,主要把技术与知识创新作为良好运行知识链的结果。
图1 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协同与知识技术创新关系图
图2 知识链组织内部活动关系图
在知识链组织的合作过程中,保证知识链的持续高效运行是关键,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知识链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利益分配是指在知识链中知识技术创新产出成果获利后,将收益合理地分配给各组织成员的行为。国内外学者对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技术创新联盟中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公司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及供应链组织间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刘云龙和李世佼(2012)建立了数学模型来探索产学研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表明在发展初期,学研方单位的贡献较大,而后期研发难度随研发的深入不断加大,学研方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由此产学研三方机会主义风险成本和监督成本增加,所以产学研联盟更应在良好信誉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来提高联盟稳定性。刘和东和雷纶源(2015)运用权变思想分析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中对应于创新链不同阶段的最优分配机制,为提高创新合作稳定性、提升合作创新绩效的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张媛媛(2016)等改进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协同利益分配的Shapley值法模型,提高了利益额分配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国内目前对知识链组织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专题研究还比较短缺,多集中于企业技术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和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关于知识链组织间利益分配机制的探讨只是在知识链管理过程中涉及。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知识链组织之间冲突管理策略之一,冲突管理在知识链组织中作用尤其重要,因为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可能是破坏性的,也可能是建设性的,如果没有引导冲突向良性发展,就可能扩大冲突的破坏性,瓦解知识链组织间的合作。所以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可以协调组织成员间利益冲突,提高知识链组织合作效率,维持知识链持续健康发展,从而达到组织成员间合作多赢的利益目的。
知识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年的发展,知识链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并成为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知识链的发展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之间,甚至跨组织、跨产业和国家层面。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成果颇丰,涉及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知识协同、技术创新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研究内容日趋完善,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样。本文基于以下四方面对知识链组织的研究进行评述:
第一,知识链组织间的合作与冲突。合作是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主要方式,知识链组织间的合作过程本质上就是知识流动与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链组织的合作过程当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一定会产生内部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是具有破坏性的也可能是有建设性的,对知识链组织间冲突的管理可有效提高组织之间的合作效率,维护知识链持续的稳定运行。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知识链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基于信任的持续发展、冲突产生原因及冲突管理策略等方面。目前对知识链组织间的合作与冲突研究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短缺,所以今后的研究可以联系知识链组织间的案例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在实践中创新解决冲突的新方法。
第二,知识链组织间的知识协同。知识协同是组织为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合作模式,知识协同也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具有丰富的组织形式,知识链是其中一种。知识链组织间的知识协同可以弥补碎片知识间的缺口,获得“1+1>2”的协同效应。知识协同概念研究、模型或建模研究、技术研究和产品与知识的创新实例研究。关于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协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协同效应的来源以及知识协同机制方面,缺少其它视角和层次的研究,今后可以探索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协同研究。
第三,知识链组织间的技术创新。在当今知识经济与国际市场环境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知识与创新能力上。知识链的高效运行可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发展。基于信任机制的知识链组织间知识的充分共享与整合是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前提。国内关于知识链组织间的知识与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研究层次不够深入,目前研究成果已表明知识链能促进组织成员间的知识创新,并且创新收益颇丰,但对于如何促进创新发展的研究还比较短缺,有待今后进行实证研究。
第四,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维持知识链的高效运行是实现知识活动目的的关键,而知识链组织成员间建立完善的信任机制、契约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可以提高知识链的稳定性。利益的来源除有形资产收益外还包括专利权、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收益,所以知识链组织成员间的利益分配应互惠互利、公平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基于公平,做到共赢与风险补偿,使组织成员的付出与收益对等,由此成员才能自觉维护知识链的持续发展。知识链组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图2所示。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组织成员在各环节以多赢为目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内关于知识链组织间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成果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还需在当前理论研究、文献分析和定性分析基础上加强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
纵观文献成果,知识链组织的研究范围层次不断扩大,研究角度方法不断创新。学者对知识链内涵与模型、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与冲突管理、知识协同与知识创新、组织内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成果较为丰富,但也涉及到知识链组织的风险管理、知识链管理绩效评价、知识链组织运行效率测评等方面的研究。对知识链组织间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控制能够维持知识链的稳定性与长效性。知识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的科学考核可以为知识链组织管理提供依据,能够评估组织成员对知识链的贡献度,从而进行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维持知识链组织高效运行。对知识链运行效率的测评需要标准而权威的定量研究方法,这显然是目前知识链组织的研究难点。所以今后知识链组织的研究应以现有成果文献为基础,继续深入探索并创新视角与方法。从发展程度看,知识链组织的研究依旧会是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
1.吴绍波,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与演进[J].情报科学,2008(7)
2.何铮,顾新.知识链中组织之间冲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8)
3.吴绍波,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与冲突的稳定性结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3)
4.陈昆玉,陈昆琼.论企业知识协同[J].情报科学,2002(9)
5.佟泽华.知识协同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2(8)
6.李庆东.创新系统内知识协同演化过程研究[J].商业时代,2009(23)
7.郭海滨,郑丕谔.基于知识链和价值链的技术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3)
8.张媛媛,姜海虹.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9.刘和东,雷纶源.合作创新中的权变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5(10)
10.刘云龙,李世佼.产学研联盟中合作成员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
11.夏杨,陈嘉伟.知识溢出-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12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情报学理论和方法的社会预警研究”(项目编号13YJC870014)的研究成果
F27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