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岩堰塞湖成因模式分析对应急排险的指导意义

2016-10-10 09:53静,东,
四川水力发电 2016年4期
关键词:白云质堰塞湖成因

高 静, 周 志 东, 林 芳 芳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水电第三总队,四川 成都 611130)



红石岩堰塞湖成因模式分析对应急排险的指导意义

高静,周 志 东,林 芳 芳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水电第三总队,四川 成都611130)

红石岩堰塞湖是云南鲁甸地震形成的最大的堰塞湖,对上下游造成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其成因为:牛栏江右岸边坡岩体在地震作用下,经过剪断—崩塌—滑移—堵江—蓄水形成。根据其成因特点与模式,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可以适度调整泄流槽开挖的边坡坡度;对泄流槽内孤石进行以裸露爆破为主的爆破方式以加快排险进度;对边坡残留的不稳定块体进行监测与预防是排险安全的重要保证。

红石岩堰塞湖;成因模式;应急排险;泄流槽

1 红石岩堰塞湖具有的特征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左右,云南鲁甸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鲁甸县境内,震源深度约12 km。引发牛栏江红石岩村右岸山体崩塌,堵塞牛栏江,形成红石岩堰塞湖(图1)。该堰塞湖位于北纬23°2’1.1”,东经103°24’2.65”,高程1 100~1 250 m,堰塞体方量约为1 000万m3。根据相关统计与计算,截至8月5日18时,堰塞湖的入湖水量为197 m3/s,下泄流量为80 m3/s,湖内水量约为4 960万m3,并仍以0.16 m/h的速度上涨,在水位达到高程1 222 m时,堰塞湖总库容将达到2.6亿m3。蓄水到达1 211 m高程时,将淹没其上游的水电站和大片民宅、土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水利部编制的相关规范,其属于高危堰塞湖,需要进行应急处理。

图1 云南鲁甸地震形成的红石岩堰塞湖遥感图(据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

2 堰塞体基本特征

2.1物质组成特征

崩塌体主要为泥盆系中统曲靖组白云质灰岩(D2q),堰塞体与崩塌源区的物质成分是一致的,均为白云质灰岩形成的块石、碎石以及岩粉或风化物、堆积物等。其中60%~70%为直径1~4 m的块石,个别块石直径在10 m以上,碎石约占总体积的20%,细粒的岩粉和风化土约占总体积的10%。物质结构主要表现为表层的架空结构、松散结构和堰塞体内的紧密堆积结构(主要是岩粉和风化土与块石形成了紧密堆积,故堰塞湖体表现为弱渗水结构)。因此,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是一个以块石为主的弱透水堰塞湖。

2.2型态特征

堰塞体顺河长度约750 m,顶宽320 m,高度为80~110 m。根据测算,堰塞体方量约为1 100万m3。其表面起伏不平,主要为乱石堆。在顺河流方向为一个不对称的拱形,上游坡度较陡,坡度为30°~40°,下游坡度较缓,为20°~30°,顶部呈平缓形态。在垂直河流方向,整体表现为双沟型,在其右侧靠近中部有一沟槽,顶部高程为1 222 m,在其左侧顺岸坡有一 小 沟 槽,顶 部 高 程 为 1 230 m左右。

2.3渗透特征

由于白云质灰岩的脆性特征,在岩石崩塌滑落的运动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碎石和岩粉,使堰塞体物质具备了一定级配,因此,堰塞体的渗透性能相对较差,在堰塞体坝后没有发现大的管涌等渗漏,只有较小的渗漏点,总的渗漏流量约为0.03 m3/s。据初步判断,物质渗透系数属于弱透水到微透水。

3 堰塞湖地形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

3.1地形地貌

形成堰塞湖前,红石岩段右岸崩塌区岩体陡峻,坡度在70°~90°之间,表现为基岩裸露,泥盆系白云质灰岩与奥陶系砂岩与泥岩互层,有小的台阶,植被较为发育(图2)。右岸为老滑坡体,坡度为40°~50°,河谷呈不对称的“V”字形。

图2 红石岩堰塞湖滑坡前原始地形地貌图

3.2岩体结构

崩塌区岩层主要为泥盆系的白云质灰岩,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约为60~100 MPa,属脆性岩石。下伏的奥陶系中厚层状砂岩与泥岩互层,基本上没有崩塌,处于稳定状态。崩塌灰岩的产状为N80°W/NE∠40°,有2组较为长大的裂隙切割,即 N60°~70°W/SW∠80°与N40°~50°E/SE∠70°,这两组裂隙与岩层面、边坡临空面相互切割形成块体,在卸荷与风化作用下裂隙具有一定的张开度,进一步弱化了岩体和结构面的稳定性。

3.3地震作用

鲁甸“8.3”地震震级为6.5级,震源约12 km,属于浅源地震。红石岩堰塞湖距离震中仅10 km左右的距离(图3),滑塌区与震中呈背坡,坡面与地震波的入射角基本上垂直,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压缩波在背坡的自由面形成倍增的反射拉伸波(图4),导致岩体碎裂化并产生能量释放,特别是表面波,其携带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67%(体积波P波和S波携带能力分别为7%和26%),故遇到临空面时地震波能量释放大,导致边坡岩体结构破坏,边坡失稳崩塌,亦为地震中的“背坡效应”,所以其右岸岩体的稳定性受到的地震破坏程度比左岸强烈,边坡失稳。

图3 震中与红石岩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 地震波传播对边坡的作用示意图

3.4成因模式分析

其成因是边坡岩体结构整体形成了不稳定体,但是局部仍处于锁骨状态,在自然状态下,边坡保持临界平衡状态;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的作用促使岩体碎裂化并震松,锁骨段在重力和地震应力作用下剪断,在地震应力波的作用下发生高位推移抛射,导致边坡崩塌失稳,崩塌体沿下方坡面滑移堵塞牛栏江,蓄水形成堰塞湖(图1)。整个滑塌过程处于高速状态,经测算,主体崩塌滑落时间约为9~10 s。

综上所述,其形成模式可以概括为:剪断—推移—抛射—崩塌—滑移—堵江。剪断与推移主要是地震作用的结果,崩塌和滑移主要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4 了解堰塞湖成因对应急排险具有的指导意义

了解堰塞湖成因对应急排险具有以下指导意义:

一是排险方案为“堰塞体顶部开挖底宽5 m、深8 m、坡比1∶1.5的泄流槽”。对于开挖泄流槽,由于崩塌体的块体级配较好,渗透性小,有利于开挖边坡的稳定,故其坡度可以适度放缓;经初步计算,不大于1∶1的坡度开挖边坡均可以稳定。

二是滑塌体岩性为白云质灰岩。在高速运动过程,经过9~10 s的相互碰撞,岩石损伤较大,加之岩石为脆性,岩块体的强度下降较多,岩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微裂缝,从而为裸露爆破创造了条件;对于较大的孤石,多采用裸露爆破进行孤石爆破,可以节约钻孔时间,为排险赢得宝贵的时间。

三是由于其是因地震引起的剪断—推移—崩塌—滑移型的堵江,边坡残留的不稳定块体很多,因此,泄流槽不能设置在右侧塌滑体之下,而应与塌滑体保持适度的距离。同时,在开挖初期,利用开挖的渣料在泄流槽右侧开挖边坡顶部修建挡渣墙,作为防护的手段。

四是较大的余震和大雨对边坡的危岩体稳定性影响很大,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对岩体的监测;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对天气预报和余震的预报,排险人员在大雨时有必要做适当的停工,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对于大的余震,要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撤离或避险。

5 探 讨

成因模式对应急排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排险还需与交通条件、设备类型等结合起来,方能探讨出有效的排险方式。

牛栏江两岸为高山峡谷,梯级电站开发完成后,红石岩堰塞湖位于 电站大坝的下游、发电厂房的上游,之间设置有输水洞和泄洪洞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泄洪能力应该满足一定的标准,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但是,地震发生后,当地没有应急力量,处理不及时,导致堰塞湖蓄水,从而对上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形成危害和危险,因此,加强水电站应急力量建设和应急处置演习应是电站建成后的必修课,以有效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将灾害的危害程度减小到最低。

我国属于地灾多发、频发区,因此,提高抗震标准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无论公路、水电站、房屋等建筑物或构筑物都有必要适度提高抗灾标准。

6 结 语

堰塞湖的成因对应急救援排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成因,可以对排险技术方案、施工措施、安全措施进行指导和优化,为科学排险、安全排险提供依据。红石岩堰塞湖是一个地震诱发山体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模式可以概括为:剪断—推移—抛射—崩塌—滑移—堵江模式。由于在其形成过程中岩块的相互碰撞,产生了很多岩粉,其堆积体级配相对较好,表现为弱渗漏,有利于泄流槽开挖边坡的稳定;岩块相互碰撞、彼此损伤,微裂隙进一步发育,有利于孤石裸露爆破。这种成因模式造成崩塌区残留了较多危岩体,因此,在排险过程中必须做好安全监测,特别是大余震和大雨时做好紧急避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许强,裴向军,黄润秋,等,著.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汪旭光,等,编著.工程爆破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黄润秋,许强,陶连金,林峰,著.地质灾害过程模拟和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燕辉)

2016-07-12

[TV221.2];X4;TV51

B

1001-2184(2016)04-0043-03

高静(1984-),女,河南新乡人,工程师,学士,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和应急救援等工作;

周志东(1969-),男,湖南新化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和应急救援等工作;

林芳芳(1985-),女,安徽天长人,工程师,学士,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白云质堰塞湖成因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白云质岩储集层白云石成因
堰塞湖形成与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关键技术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堰塞湖
堰塞湖多源信息及其感知技术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方解石颗粒尺寸对白云质灰岩中碱白云石反应的影响
滑坡堰塞湖溃坝波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东段下二叠统风城组白云质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