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亭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档案价值实现规律与价值鉴定工作新思考
——基于典型的档案价值实现事件
刘雨亭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本文通过对档案价值的内涵、实现规律与其价值鉴定的研究对档案学理论以及档案工作实践意义的分析,以及对相关的档案价值实现的社会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对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进行更深层的认识和思考,总结出其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微观因素给档案鉴定工作带来的困扰,以及解决档案鉴定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办法。
档案价值 实现规律 鉴定工作
档案价值、实现规律及其价值鉴定的研究一直是档案学研究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档案价值认识已逐步完善,笔者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对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进行再思考,并分析其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影响。
档案价值的研究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的重要部分,档案价值的内涵、实现规律与其价值鉴定的研究对档案学理论以及档案工作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各位学者对档案价值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
1.1 档案价值的概念及内涵
由于档案价值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档案价值加以认识和阐述,各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档案价值观。例如:(1)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劳动价值说,认为档案价值是凝结在档案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2)从哲学角度提出关系价值说,认为档案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即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于对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的满足;(3)从档案学本身出发提出效用价值说,认为档案价值就是档案的有用性;(4)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档案价值商品论,认为档案价值是档案参与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还有双元价值观、相对价值论等等。[1]
笔者认为,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对档案价值的内涵予以阐述,极大地丰富了档案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档案价值。但是,对于档案价值观多方面的认识和阐述同时也使得我们对于档案价值认识相对模糊,相关的价值阐述相互混淆,从而无法较为准确的把握档案价值。
在此文中,笔者期望以“大档案价值”的视角,结合相关的社会档案价值实现现象,重新思考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以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价值、指导相关的档案工作。所谓的“大档案价值”是指突破学科、角度、层次的限制,将档案所具有的一切对于社会组织及个人或大或小的有用性全部包括在档案价值的研究范畴内。
1.2 档案价值实现规律
档案的存在意义在于它对社会的具体作用上,对于档案价值实现规律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档案价值的发挥合档案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的科学组织和管理水平。[2]因此学术界也对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进行了完整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档案价值扩展律,即随着时空的变化,档案价值不断扩展。主要原因是档案价值主体的扩展和档案性质的变化;(2)档案价值时效律,认为档案有用性是有时限的,某些档案在一定时期内对利用者是有价值的,超过这个时间限制则降低或丧失了价值;(3)档案价值主导律,即档案价值实现的方向、范围、程度由社会需求所主导;(4)档案价值条件律,即档案价值的实现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档案意识、档案管理水平等条件的影响。另外还有档案价值隐蔽性、共享性、社会性递增等。[3]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档案价值实现规律和鉴定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宏观的层面来研究。而很少从微观的视角来提炼其价值实现的路径和规律。
笔者基于当前社会上一些档案价值的发挥现状,以“微观”对“宏观”的视角。从“微观的实现事例”来洞悉“大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以期“以小见大”,为档案价值实现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和思考点,以更合理、更有效发挥档案的作用。
2.1 从“桥批”档案申遗成功思考“量”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
“侨”是指海外华侨,而“批”指的是信,闽粤方言称书信为“批”,“侨批档案”实际上就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或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
2013年6月19日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除了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外,与我国发现的侨批档案数量之多分不开的。据统计,泉州市档案馆现有实物“侨批”2592封左右、扫描件3.1万余件,晋江市档案馆也有近2500封“侨批”。我们可以看到,在侨批档案发挥巨大历史文化研究作用中,侨批档案的数量之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侨批档案的数量仅仅只有几件或者几十件,其固然可以发挥一定的历史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少量侨批档案的研究,获知当时的社会的相关迹象,但是对于侨批的作用也很难有全面的认识,更不能认识到侨批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当时人民的情感寄托。
所以我们说,正是由于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使得侨批档案发生质变,使其成为世界记忆的一部分,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另外还有两则事例也非常典型的证明了量在档案价值发挥中的作用。也是丁华东教授在《关于档案鉴定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到的事件。一是“731”部队“活体实现” 所形成的“特殊输送”档案。据据《中国档案》报道,1999年8月2号黑龙江档案馆公布开发了这些“特殊输送”档案,共计66件。2014年,环球报国际新闻报道:发现了向日军731部队“特别移送”人员档案近200件,涉及277人,大部分为中国人,还有朝鲜人、苏联人。但是关于当年“731”部队到底进行了多少例这样残酷的实验,我们很难知晓。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些特殊档案的数量越多,对于揭露日本档案年的罪行就越有利,对于我们知晓当年时间的事实就越有利。还有就是关于徽州历史的发现,其档案的突出特点就是数量之多达23万卷,这些历史档案以其庞大的数量,为徽州历史的研究和徽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图1
除了这些典型例子之外,其实历史上重大档案发现中,都显现着数量对于档案价值发挥的作用,如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价值,除其年代久远外,与数量之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镕从朱 基成绩单的公布思考社会地位变化对于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
近日来,朱镕基中学时期成绩单档案的公布,也引起了档案界的广泛关注。其成绩单主要3份学籍档案:(1)朱镕基总理就读于长沙市楚怡学校的成绩单。该成绩单是该校为举办百年校庆在湖南省档案馆查找档案时意外发现的,它用A4幅面的黄纸书填写,填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份。(2)《湖南私立广益中学初中三十九班毕业生毕业成绩一览表》。(3)《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第26班理组学生学籍册》。这3份学籍档案保存时间最长的有62年,最短的也有59年,历经了五六十年的光阴,经受了战争炮火的洗礼,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真实地再现了朱镕基在艰苦求学生涯中的学习状况,可谓是弥足珍贵。
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这几份档案会受到社会各界如此的关注?笔者认为这与朱镕基社会地位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正是由于其国家总理的身份才使得与之相关的档案在现代的社会中有具有较高价值。试想一下,与朱镕基总理同班同学的档案也历经的同样的岁月,为何社会反响却天壤之别?
同样地,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同学录的发现,也同样引起了引起强烈反响。这本同学录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载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学录,是研究毛泽东成长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具有较高文物价值。此同学录价值的大小不可避免地与其形成者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2.3 从易中天寻根之旅思考档案的“散聚”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
2014年4月27日晚,央视打造的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登陆央视一套, 节目中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人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历史。在他们的寻根之旅中,档案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就以易中天的寻根之旅为例,来观察一份又一份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档案聚集起来所发挥的巨大价值。
易中天的寻根之旅从一份足有253个人的死亡名单开始,该份名单记录的死亡人员大多绝大多数人都姓易,他们的生命都结束在1939年9月23日,最大的71岁,最小的只有1岁。带着对这段历史的困惑、不解和好奇,他踏上了寻根之旅。他的足迹遍布湖南汨罗营田镇、北京香山、以及越南的河内,来自不同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等)的档案(照片档案、纸质档案以及亲人的口述档案),成为他寻根之旅最有力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对这些档案的综合分析,他探寻到了自己母亲的人生经历,乃至易氏家族的十八代祖先生活轨迹。
易中天在节目中说:这不仅是对家族的追溯,更是对生命的追溯,而我们也透过易氏家族的变迁,了解到档案的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不仅是个人的寻根之旅,更是社会历史文化的求证之路。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份档案聚集的力量,看到“散落“档案得以“聚合”的巨大价值。
2.4 从有趣的假设中思考“时间”对于档案价值的实现的影响
我们不妨假设将现在自己的学籍档案无限期的保存,那么这份档案赋予“时间”意义后,笔者相信这份档案不管是对自己的后代还是对于未来社会对现阶段社会的研究都会有价值,其价值在“时间”这一因素的影响下,会不断递增,再结合前人档案价值实现实效率,笔者希望通过下图1,来表达时间因素中,档案价值大小的变化规律。
综上所述,档案价值的影响因素极其丰富,当赋予档案一定的“数量、时间、组合、形成者社会地位”后,档案可能会发挥巨大的价值,其有用性很可能会超出我们预期的想象。那么我们不禁会思考,我们到底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日常中的档案?我们的档案鉴定工作应以怎样的思路和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档案工作应做何种完善?就成为这得探讨的问题。
(1)档案鉴定工作应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间”的价值因素给鉴定工作带来的困境。档案鉴定工作其实质是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而保存档案实际上是一种既面向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工作。因此,我们在看到档案当前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档案未来的需要,鉴定档案就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但是我们从上述例子看到,只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档案就会具有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发展的观点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时间跨度为依托呢?
(2)档案价值应坚持效益的观点与“量”的价值因素给档案鉴定工作带来的困境。一直以来”国人贪多求大的心里“被认为是制约档案鉴定工作的主要障碍,认为在开展档案鉴定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然而,我们也看到了“量”这一价值因素对档案价值实现的积极作用,不管是同一性质档案在数量上的集合还是具有潜在联系的档案在一定情况得以组合都使档案的价值得以提升和实现。诚然我们不会保存每一份档案,那么我们又如何较为准确地判断档案在未来社会的价值大小呢,如何在“质”与“量”之间需求一个较为平衡的支点呢?
(3)形成者社会地位的不定性对档案自身状况是决定档案价值保存基础的冲击。档案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我们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做出相应的预测。但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发展具有不定性,我们又如何知晓若干年以后,“他”的社会地位如何,那么我们又怎样判断与“他”相关档案的价值?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档案价值鉴定的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档案价值实现的规律,在不断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到各个价值因素之间的平衡点,使档案鉴定工作有制可循、有点可抓。
[1]任宝兴.档案价值规律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3,(6):11-15.
[2]崔红.谈谈档案价值及其实现规律[J].兰台世界,2014,(2):63-64.
[3]罗小璐.对档案价值及其实现规律的再认识[J].兰台世界,2009,(18):11-12.
刘雨亭(1986—),女,汉,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助理馆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图书咨询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