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羽
传说中国最早的扇子始于虞舜时期。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由此看来,最早的扇子并非为了扇风。二十帝王们为广开视听,招贤辅政,将治国的主张写在扇子上,用来昭示清明。以后逐渐转化为“障扇”,蔽风尘、遮骄阳,成为古代帝王才行的一种仪表。但扇子的最大功能还是消暑纳凉,以邀清风。
折扇是折叠扇的简称,它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可收拢折叠,因此又被称为蝙蝠扇、撒扇、聚骨扇、聚头扇等。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载说:“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
其实雅的对立面并非俗,而是邪。雅是一种审美、一种追求、一种情趣。相对于雅,俗意为趣味低下、粗鄙、平庸。雅趣即指审美和品鉴,自古以来,绝不是有钱人和文化人的专利。
百转千回 重归民间
明代中期,苏州成为折扇的重要产地之一。谢肇淛在《五杂俎》曰:“吴扇初以重金装饰其面为贵,近乃并其骨,制之极精。有柳玉台者,白竹为骨,厚薄轻重称量,无毫发差爽,光滑可鉴,每柄值白金半两,斯亦淫巧无用者矣。”
时至今日,折扇也以苏州为首,以精雅、时尚独步天下,这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有关。
苏州多才华横溢、成就卓绝的人物,不但腹心相照、声气相求,而且各擅所长,风采迥异,“家家抱荆山之玉,个个掌灵蛇之珠”。明代以来,苏州文化人对工艺思想与技术的推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以精雅为主要特点的苏式工艺美学风格。
到了清代,苏州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大城,在民间工艺品种中,折扇仍是大宗交易,行销南北,一些精品折扇甚至进贡朝廷。《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说薛蟠从苏州带回的物品中就有扇子,与自行人、酒令、沙子灯、泥人、捏相等,都是最具苏州地方特色的“土宜”。而这里既有扇庄,又有作坊,以前店后坊的方式制作并经营。也有仅收购作坊制作的扇骨、扇面,装配后销售的店铺。同治初期,为保护行业利益,还成立了公所,设址于桃花坞韩衙庄。光绪年间,因数量剧增,苏州折扇业开始委托南京、常州的制扇作坊加工,继而两地陆续有作坊迁来苏州。
为换取外汇出口,国家在上世纪成立了苏州扇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发生变化,扇厂转为民营,同时出现多个独立经营的作坊,这种民间工艺品的制作又重新回归到民间了。
以竹为雅 玉竹为上
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和扇面两部分组成,这便成为评判好坏的两大标准。扇骨的制作工艺,能体现工匠的水平;扇骨上的雕刻艺术,能彰显折扇的风格;扇面上的书画,能提升折扇的艺术魅力。但在明代沈德符看来:“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因为一把没有打开的折扇放在人们面前,首先看到的是扇骨的材质和外观造型。
而扇骨以竹、木为多。即使有紫檀、乌木、象牙、玳瑁等较好的材质,但内行还是普遍以竹为雅,玉竹为上。玉竹扇骨色蜡黄而玉润,丝纹纤细而挺秀,看似普通的竹材,柔韧性和坚硬度却胜过其他材料。加上文人学士口中的“怀袖雅物”,讲究的是“风雅”二字,所以以紫檀等木材制作的扇骨会被视为“俗气”。这就是淡雅和艳丽之分,素雅和繁华之别,这就是折扇的艺术。
若论造型,折扇除了材美,便是工巧了。扇骨的长、短、多、寡、宽、窄及式样,组成了扇子不同的形状。在扇骨聚头处,造型也千变万化。如明代的古方头、排茄头、花鼓圆头、玉兰方头,清代的大圆头、大瓶式头、葫芦头、琵琶圆头等,各有风貌特色。
而在扇骨竹刻上创作,则是能工巧匠高超技艺的体现。扇骨薄而窄,用武之地极其有限,但明清以来,不少名家在这方寸之地一展身手,如赵次闲、陈鸿寿、王石香、周之礼、徐素白等。可以说扇骨虽长不盈尺,宽仅寸内,但经制扇艺人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却能呈现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而物以人重,若是名家所制,便能成为传世珍品了。
一方扇面 意境无限
当折扇展开时,扇面呈特殊的平面图形,即所谓扇形。左右边缘是两条直线,呈“V”字形相交于扇钉;它的上下是两条平行的圆弧线,均以扇钉为圆心,上下圆弧线之间即为扇面。
早在明代中期,苏州就有制扇面的名家,如方氏所制,堪称佳妙,相传文衡山非方扇不书;又有胡得芝,民国《吴县志》卷七十五记道:“裱扇面,则有胡得芝所用楮折自得,心手相应之妙。”这两条文献记载,是我国最早关于制扇面艺人的记录。
扇面上下的间距,由扇骨的尺寸而定,一般来说,与扇骨上板(即扇肩至扇边)的尺寸是相等的;扇面左右间距与扇骨的档数有关,档数越多,扇面的面积越大,展开面积就大。因此扇面的规格尺寸与扇骨配套,一般有七寸、八寸、九寸、一尺等。一柄折扇的扇骨,常见有九档至二十档,凡单数称单,双数称方。一般是将扇面的尺寸和档数并称,如八寸十八方、九寸十八方、八寸九单、尺十一单、尺二十方等,一目了然。
扇面的制作材料,除女用绢扇外,都以纸料为主。好的扇面一般采用细洁绵韧的宣纸为面,牢固软熟的皮纸为衬,光滑细薄的竹料连史纸为芯。扇面起初为素面、金面,而后有染色的色纸扇面。经过染色、煮捶、上浆、刷胶矾、上云母、洒金箔等工序,做成淡青色或古铜色扇面,还有清水笺、云母笺、金花笺等花色品种。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所作书画扇,传世的大多是泥金扇面。
泥金所用的材料是金箔,一种是含98%黄金的真金箔,一种是含74%黄金、26%白银的冷金箔,分别用于制泥金和洒金扇面,沉稳中带精致,低调却不奢华。如此看来,在文人的心目中,折扇早已不是一件扇风纳凉的用具,它是一件可携带的、流动的艺术品。而从扇面引申的扇形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成为器物的造型,也成为园林建筑中的空窗、花墙的样式,这就是折扇对美化生活的贡献。
大雅有形,意境无限。一把小小的扇子,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一头连着生活,一头与优秀的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成为雅文化的载体,为“雅”做了博大精深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