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瑛
仪式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每周一清晨,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学校都会举行庄严而神圣的升旗仪式,这不仅是学校文化的传承,是少先队活动的主要阵地,更是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重要途径。然而,学校升旗仪式在实践过程中常常被套路化、模式化、形式化,变得缺乏吸引力。如何能够在形式上吸引人、在内容上教育人?这就需要新颖、独特、有创意的升旗仪式。
一、抓住升旗仪式的关键点
升旗仪式的关键点就是国旗下讲话,这是升旗仪式的核心,一定要这一抓住升旗仪式的关键点,提高国旗下讲话的实效性,进而强化教育效果。
一要把握主题。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应利用升国旗时的特定气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然而,其往往会出现流于形式或偏离主题的问题,一些学校有把国旗下讲话变成学校师生晨会,讲校规校纪,通报考试成绩,布置学校工作等。草草念念国旗下讲话,为了升旗而升旗走过场,无视学生是否受到教育。时间长了,学生对国旗的崇敬心理就会受到损害。特别是卫生纪律总结中的批评性语言,还会造成一些学生惧怕升旗仪式,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也许学校设计的初衷是提高管理效率,但是管理与育人是有区别的,企业管理一定追求效益最大化,省时、高效,但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等待,需要成长。学校的工作要总结,但千万不要在升旗仪式上,保证升旗仪式的神圣性、庄严感。
二要制订计划。为保证升旗仪式不偏离主题、不流于形式,学校在学期初,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各重大节日、纪念日拟订计划,明确主题,提前收集国旗下讲话材料。
三要认真组稿。国旗下讲话撰稿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讲稿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不要空乏。不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做讲话,辅导员一定给定题目,推荐材料,尽可能做到审查材料,保障国旗下讲话稿的质量。
四要讲究艺术。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效果不但与内容有关,还与讲话艺术有关:要讲究活动节奏艺术,升国旗、唱国歌一结束,国旗下讲话紧接着马上开始,不宜间断冷场,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唱国歌时的气氛增强教育感染效果;要讲究讲话表达艺术,讲话人对讲稿内容要熟,讲话时要吐字清楚,语速适当,声音洪亮,声调要抑扬顿挫,尽量增强感染力、鼓动力;要讲究讲话篇幅艺术,讲稿篇幅不宜过长,一般千字以内足够,讲话时间一长,学生纪律就难以保持,就会影响教育效果。
五要重视消化。国旗下讲话因受时间等因素限制,内容不能充分展开,学生对讲话内容的理解、接受有限,效果就会有限。为增强教育效果,还应当重视国旗下讲话后的消化工作。可以要求中队辅导员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国旗下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站、校报可开辟国旗下讲话专题栏目,进一步强化国旗下讲话内容;还可以组织征文等形式让学生写感受;也可通过博客、网上交流消化。此外,还可将国旗讲话活动与读书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活动等结合起来。这些都能使学生加深对国旗下讲话内容的理解,增强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效果。只有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崇高情感才能得以激发,精神才能得以洗礼。
二、抓住升旗仪式的几个创新点
1.升旗手选择上创新
升旗仪式首先应从最基本的升旗手、护旗手的产生开始改变,升旗手、护旗手应竞选产生,也就是说,升旗手、护旗手不再固定不变。具体的操作方法:班级学生自我申报;班主任依据学生上周的综合表现,向学校推荐候选人;少先队再组织联评,选出最优秀学生作为升旗手和护旗手;升旗手事迹在升旗仪式上宣读。能够在同伴面前升旗对孩子们的诱惑力很大。孩子们会为争当升旗手而努力,认真地对待学习、生活、纪律。神圣的升旗仪式不再是固定的表演,而是大家共同展示的舞台。除此之外,还可特邀升旗手,英雄模范、校外辅导员、优秀校友、学生家长都可担当。特别是校友,可以是有特别贡献的,也可以是坚守平凡艰苦岗位的。优秀家长可以是工作上佼佼者,也可以是育子模范,等等。
2.升旗内容上的创新
升旗内容策划除了常规主题教育日、节日、庆祝日之外,还可以挖掘搜集整理身边的特殊事件,发掘深层次的教育价值。一是从学生身边小事中挖掘教育素材,二是有效提升主题高度,要用一双敏锐的眼发现特殊时机,更需要敏捷的思维提升锤炼主题。
3.升旗形式的创新
常规升旗仪式上学生互动的环节少,可以在形式设计上增加与学生共同互动,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避免了国旗下讲话的单调,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听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了国旗下讲话的教育目标。
4.唱国歌形式的创新
组建国歌示范团,升旗仪式上往往存在国歌唱不齐、唱不响的问题。国歌示范团的作用就是领唱国歌,带领学生把国歌庄严的气势唱出来。国歌示范团由国旗班担纲,面向全校师生与大家合唱国歌,发挥示范作用。此举措着眼于示范的力量,放大了升旗仪式的隐性功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
这样庄严隆重又充满活力的升旗仪式,不仅为师生搭建了平台、展示了自我风采,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情,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使升旗仪式真正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