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的探索

2016-10-09 12:09
考试周刊 2016年77期

邱燕

摘 要: 消费道德教育是指社会为使人们在与消费相关联的活动中,遵循消费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进行健康适度的消费,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消费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强消费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基础”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进行探讨,使之承担起消费道德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消费道德教育 教育探索

一、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消费主义是指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做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消费主义在美国开始出现,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工业的崛起、大众文化的繁荣,消费主义思潮在全球迅速传播。大学校园气氛活跃,各种现代思潮交相辉映,转型时期一些大学生受西方消费主义的蛊惑,高擎西方消费主义大旗,点缀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用于物质消费的比重占总消费的70%。大学生中尤以女生的物质消费最多,大部分女生把生活消费主要用在了化妆品、追求时尚着装打扮上。部分大学生已把金钱当做满足自尊或虚荣心的手段,他们认为物质的占有不光别人有的我要有,而且占有的要比别人更多更好,在这样的生活观念下,许多大学生的消费脱离了生活实际的需要,用不断的高消费和奢侈消费满足无止境的欲望,造成更多无谓的浪费。如当代大学生手机更新换代频繁,苹果粉丝们更是从iphone3追逐到iphone6,这些动辄5、6千元的手机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甚至攀比炫富正变成一种风气。

现在大学生中间比吃穿、比名牌、比时髦的攀比浪费现象的流行究其根源就是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消费主义鼓励人们崇尚物质消费,欲望的满足和价值的认同都可以用物质占有来衡量。恰巧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有较强的自尊心、好胜心和虚荣心的年龄阶段,消费主义提倡的价值观正好给大学生满足心理欲望打开了一扇门,再加上当代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宠爱,有求必应的家庭环境,促使部分学生产生社会财富可以无尽享用的错误认识。这种崇拜物质的攀比消费行为除了带给很多家庭,尤其困难家庭严重的经济负担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青年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把幸福的获取寄予多变的、不可靠的物质消费欲望之中,严重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崇高的精神追求被放逐,把追求享乐和虚假追求变成人生目的,把消费欲望等同于美德,只关注物质世界的占有和享乐而忽视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终生活的恶习将会把青年大学生拉入人生的歧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消费是最普遍的社会活动之一,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从现象上看,消费是主体用消费资料满足其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但是,在本质上,消费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尽管个人的消费行为可以采取非社会化的方式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纯粹私人领域的经济行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涉及消费资料的来源是否正当,而且涉及消费行为是否构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人们的消费期待、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对其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因此,人们的消费行为必然会体现一定的道德关系,造成一定的道德后果,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们通常通过消费活动展现自己的生活风范、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消费道德是指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消费行为,调整人们消费关系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消费道德教育是指社会为使人们在与消费相关联的活动中,遵循消费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进行健康适度的消费,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消费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我国高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5号文件”而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强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鉴于“基础”课教材中蕴含大量消费道德教育内容,因此,该门课程理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道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尚处在边缘境地,无论内容和形式,消费道德教育都极缺失。而“基础”课程因其内容与消费道德教育有丰富的契合性,天然地成了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的平台。可在“基础”课程的适应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方面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一)在适应教育中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基础”课绪论部分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适应人生新阶段。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新阶段,然而很多大一新生面对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感到不适应,不适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方面的不适应。上大学,最直观的是衣食起居条件的变化,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对刚刚离开父母的新生而言是一个挑战。中学时代,同学们大多居住在家中,家长为了支持孩子考上大学,承包了学生生活上的一切杂物,养成了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上了大学以后,一切靠自己,由此产生了许多不适应,尤其第一次理财。进入大学,家长往往是在学期开始时把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存入学生的银行卡,一些同学不会合理地花钱,学期初慷慨大方,经常请同学、请老乡吃饭,买衣服、买电脑等,过着“小康”的生活;学期中,发现生活费已花去一大半,于是开始节俭,但生活尚可“温饱”;到了学期末,往往入不敷出,有的同学干脆不吃早饭,留着中午一道吃,生活已处于贫困,甚至不得已四处借钱,以致债台高筑。这里从“小康”到“温饱”再到“贫困”的转变,说明学生在花钱这方面没有起码的自理能力。老师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如让学生制订一个理财规划,花钱要花在“刀刃上”,要懂得细水长流,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培养一个大学生的不容易,改变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

(二)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我消费故我在”,消费就是大家“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思潮和价值观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其实质是这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会影响大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甚至一生。 因此,老师在讲解理想信念问题时,要告诉学生理想可分为狭隘、庸俗的理想和崇高、远大的理想,仅仅满足于物欲的追求是一种狭隘庸俗的理想,是一种猪栏的理想。指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时不能只是将来我能赚多少,我能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等这些物质的理想,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上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之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在人生价值教学中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价值就是客体具有的某种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所谓有没有价值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用”。人生价值就是“人”这个客体具有的“劳动”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简单地讲就是人在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根据满足主体的不同,可以把人生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指人的劳动对除自己之外的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自我价值指人的劳动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是看其创造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看其对自己需要的满足程度如何。那些消费主义者们企图通过高消费、奢侈消费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显示自己的“成功”,殊不知你的“成功”仅是个人的“成功”罢了。你自己越“成功”只能代表你对自己的需要满足得很好,你的自我价值很大,但这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有意义,人生有没有意义,意义的大小是看社会价值,看你对社会、对他人的需要满足程度如何。消费主义者失去了一个人生活在世上的应有的责任担当,虽然自我得到满足,却愧对他人和社会,这是不可取的。

(四)在传统美德教学中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在给学生教授中华传统美德时,可以特别提出节俭,可以给学生讲节俭消费观是人类历史上形成最早、影响最深、历时最长的一种消费观。中国古代思想家不同程度地提出“尚俭黜奢”的思想。早在大禹建立夏朝以前,就已有“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的主张,《左传》中说:“俭,得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儒家主张“克俭持家”、“用材有制、节之以礼”的消费观。孔子倡导“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俭”是其中一个基本要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节俭美德是“仁”的保证。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节俭可以致富,奢侈能沦入贫穷。墨家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节用”、“节葬”。老子把“俭”看做人生三宝,凸显了消费道德的人生观意义。《朱子治家格言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倡节俭、反对奢靡的传统和美德,来自古人对节俭致富、奢靡败家亡国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说的:“历览前贤多少事成有节俭败由奢。”节俭消费观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鼓励正当欲望满足,要求克制不正当欲望,并将此作为人生观准则、道德原则和良好学风,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提出八项规定,其中一条是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之后又提出六条禁令,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2013年初又做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批示。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他们消费伦理观的培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我国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和肆虐,大多数高校将如何消费这样的事,视为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高校应在这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文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基础”课教学中尝试融入消费道德教育,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的消费观,使大学生做理性的、有道德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5926.

[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3.

[3]蔡春.消费教育论[J].1999(2):19-21.

[4]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132.

[5]杨伯骏.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84.

[6]杨伯骏,杨逢彬.国学基本丛书:《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27.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研究”(ACSK 2015B08)阶段性成果。